跨地面和地下停车场的泊车能力是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突破方向,主要体现在代客泊车(AVP)和记忆泊车技术的演进上。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核心技术实现
-
代客泊车系统(AVP)
华为在2023年11月推出业界首个跨地面地下停车场的代客泊车功能,首发于智界S7车型。该功能依赖停车场信号支持,可实现自主礼让行人、倒车避让、跨楼层路径规划及泊车。ADS 3.0进一步升级为“车位到车位”的智驾领航NCA,实现从公开道路到地下车位的全场景贯通,无需人工接管。
技术基础:融合5G通信、高精度定位(如5G+UWB技术解决地下信号缺失问题),以及多传感器(超声波雷达、环视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的环境感知能力。 -
记忆泊车与跨楼层能力
小鹏的VPA-L功能支持最长2公里的跨楼层泊车,可在地库入口激活后自主完成泊车。理想L9的代客泊车支持跨越10层楼、最长3公里行驶,并能在极窄车位自动泊入。小米SU7的记忆泊车功能同样支持2公里路线记忆,包括多层地库场景。
二、主要厂商进展
- 华为:2023年底通过ADS 2.0实现跨地面地下泊车,2024年Q1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指定停车场开放。ADS 3.0进一步扩展至100个商业停车场和2000个社区/办公停车场。
- 小鹏:2021年推出VPA停车场记忆泊车,2023年升级VPA-L支持跨楼层,最长2公里。
- 其他厂商:理想L9支持10层跨楼泊车;上汽大众ID系列通过IPA/RPA/TPA组合实现地面与地库的无缝泊车;东风计划2025年量产AVP。
三、关键挑战与基础设施
- 地下定位难题
地下停车场需采用5G+UWB超宽带技术替代卫星定位,结合车辆自身传感器实现高精度定位。 - 停车场智能化改造
需部署5G/C-V2X通信、感知设备及高精度地图,实时推送车位信息和动态数据至云控平台。 - 路径规划与避障能力
系统需自主处理上下坡、障碍物避让、车位被占后的“漫游找位”等复杂场景。
四、未来发展趋势
- 覆盖范围扩展:华为计划2024年底支持更多停车场;小鹏、小米等持续优化记忆泊车距离和场景适应性。
- 用户体验升级:如“离车即走”功能(车辆自主完成剩余泊车),以及手机端远程监控。
- 标准化与法规:《智能泊车指数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技术评价体系完善。
综上,跨地面地下泊车能力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核心依赖代客泊车系统、多传感器融合及场端基础设施协同,未来将向更大范围覆盖和更高自动化等级发展。
♯ 华为AVP代客泊车技术的具体实现细节和性能表现如何?
华为的AVP(代客泊车)技术是一种高级自动驾驶功能,旨在通过车辆自主寻找并泊入停车位,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以下是关于华为AVP代客泊车技术的具体实现细节和性能表现的详细说明:
1. 技术实现细节
1.1 硬件支持
华为AVP技术依赖于多种硬件设备,包括:
- 车侧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 场侧设备:如路侧单元(RSU)、边缘计算服务器等,提供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
- 云服务平台:用于连接用户手机停车服务,管理停车场设备和进行升级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