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读书笔记

洞见 读书笔记

《洞见》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副标题: 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原作名: Why Buddhism is True?

开篇

我们的大脑向我们展示的并非真实的世界,它的特性之一就是欺骗我们(对现实进行加工)。而某些时候,大脑带来的这种幻觉会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糟(过度焦虑;过度沮丧;不可遏制的仇恨;远超实际需求的贪婪…)。如果我们能够摒弃这类幻觉,就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佛祖的训诫:深深迷恋感官愉悦,这种快感充其量只是稍纵即逝的享受。我们寻求的快感会迅速消失,然后令我们渴求更多。在追求种种口腹之欲,购物欲望,升职加薪的欲望时,我们往往会对它们带来的快感有过高的预期。我们会忽视它们带来的坏处,同时盲目的认为一旦达成这个目标,就可以放松了,或者至少事情会一直变好。这都是认知失衡(失真的预期)的表现。如果你期待的快感比实际获得的快感更强,那么你就是陷入了幻觉,或者说,被误导了。

我们在进化中就被设计成不断追逐虚幻快感的生物,为了让基因能够传递下去。但只是了解这样的真想并不能让你摆脱本能的驱使。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念冥想。

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我们的哪些感受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假的?感受的作用是让生物趋利避害,接近有利的事物,躲避有害的事物。(快感与痛感进化出来是为了驱动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躲避危险,传播基因)。因此,这里我们就将能够让我们做出对自身有好处的行为的感觉定义为真实的,反之让我们做出对自身不利行为的感受称为幻觉。

例子1:我们被巧克力,蛋糕,甜甜圈的吸引可以被称作幻觉。因为吃掉这些高热量食品让你感觉很好,但实际上对你并没有好处。出现这种幻觉的原因是,在远古的时代,摄取甜食能让当时的人类获得更多的营养和热量,更好的成长,避免饿死。但时代变化的太快,在现代环境下,我们如果还遵从本能的摄入甜食和高热量食品,无疑只会导致肥胖,三高,糖尿病。

像路怒这样突然爆发的怒气也是一种幻觉。如果我们被一时的怒气驱使做出报复,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两败俱伤(罚款/进局子)。那么我们为何会进化出这样的特性呢?因为同样在部落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即时的对冒犯行为做出报复,会导致自身利益的受损。而如果我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无疑会让人不敢欺负你。但到了现代社会,在公路上开车追逐一个别了你车的人/或是因为“你瞅啥”而跟人拳脚相向并不会让人更尊敬你,只会招来警察和罚款。

例子2:误报,例如被看着像蛇的树枝吓了一大跳。这类“误报”幻觉与前一个”环境错位”幻觉的例子不同,长远来看它是对你有好处的(避免当真正出现蛇时被咬到)。但生活中这两类幻觉的界限有时并没有那么清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焦虑都可以算是“误报”:担心自己做不好即将到来的演讲;担心自己在刚结束的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等等…有时候,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励你更好的为事情做准备。但更多的时候,这种焦虑是无谓而过度的,会反而对你的表现有负面影响。例如演讲前夜焦虑的睡不着,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好;或是对已经结束的事情耿耿于怀(这样对事情并没有任何帮助,毕竟考试/面试已经结束了)。

无我

所谓的“自我”,即某种控制关于你一切的首席执行官,并不存在。佛祖通过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色身,感觉,辨识,心所,意识这五蕴,来论证不存在所谓的“自我”。(如果你的某一部分不受你的控制,并使你受苦,那么就不要再认同它了)。例子:通过冥想客观的审视牙痛的感觉,除掉大部分的痛苦;不要将无法控制的感觉看做“自我”的组成部分,就能够从这些感觉中获得解脱。我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有很大的误解,我们往往将“自我”与“控制”,“恒常”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我们受到的控制比想象中小,感受更加自由,身份也更灵活。

“意识自我”(the conscious self)不是无所不能的行政当局,“你”不是总统,不是首相,不是CEO。你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更无法控制你的想法和感受。大脑不是由一个国王统治的,而是由多个不同的玩家(模块)组成,他们之间有时合作,有时争夺控制权。我们的“意识心”在引导行为方面的作用远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我们感到是自己在发号施令,只是因为它的自我感觉太强大,会天然蒙蔽你。你以为你是电影导演,实际上,你只是个观众。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个自我欺骗的大脑呢?因为这样有助于说服他人相信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理性,有自知之明的行动者,对我们在社交中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我们的大脑会为我们的所有行为编造出合理的动机。同时,我们的大脑还会进行自我欺骗,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高于事实。例子:美化过去的记忆,修改不利的事实,夸大有利的内容。这两种“关于自我的幻觉”协同作用,让我们在集体社会中更有优势。“我们有理由认为,自我在进化中的首要功能是作为印象管理器官,而不是大众心理学中认为的决策者。”

那么,真正做出决策的是谁?答案是大脑中的诸多“模块”。可以理解为对外界刺激的多种反应模式。它们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互,重叠,竞争。举例:当我们受到甜甜圈的诱惑,会有驱动我们摄入卡路里的模块,与驱动我们保持长期健康的模块互相竞争。而同样,由于在不同场景下模块的反应不同,我们所认为的自己的某种不变的“本质自我”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举例:当男士看到有吸引力的女士照片后,他的时际效用函数(贴现率)会变化。他们变得更注重短期收入。为什么?对理性人来说,他的财务观念/贴现率不应该是固定的吗?为何仅仅看到了美女的照片,就改变了想法?这是因为美女的照片激发了某种求偶的模块,让他变得更重视自身的短期吸引力。而这一切,他本人是意识不到的。“感觉”激活“模块”(或者叫次级自我),从而决定了你变成怎样的自己。要让自身获得更多的掌控权,就要从“感觉”下手。

“感觉”的产生不受你的控制,你能做的就是不要陷入其中,习惯性的建立联系,被感觉激活。我们要做的是静静的旁观产生的感觉,就像观看一个电影,不要陷入其中的剧情,产生兴奋恐惧等情绪,不要忘记它们虚幻的本质。

自我控制

如果“自我”不存在,那么所谓的“自控”又是怎么回事?答案是,自控即是我们让一种感觉战胜另一种感觉,一个模块战胜另一个模块的过程。休谟说,尽管理性在人类动机中起重要作用,但最终做决定的永远不是理性,而是感觉。就连我们在购物时,比较商品价格时,最终也是通过更低的价格-》刺激产生更大的快感来做出决定的。而理性只有通过影响感觉这个最终激励因素,才能起到作用。“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成为任何意志行动的动机”–休谟。

当我们受到巧克力的诱惑时,大脑中天生要刺激你进食高卡路里事物的系统会被激活,同时另一些有着保持长久健康动机的系统也会被激活。最终,如果第二类系统压制住了短期欲望模块的激励行为,那么你就成功进行了一次自律。这两个模块并没有谁更理性只说,只是在特定的这个情境下,第二类模块更强而已。

在竞争中,获胜的模块会越来越强,失败的模块会越来越弱。(自然选择会更重视带来正确判断的模块,以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传播基因)。但是,这同样有“环境错位”的问题。例如现代社会中,如果一个模块提议吸食可卡因,最终同样能够获得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这个模块。但是这实际上对自我并没有益处。

因此要克服欲望,你不应该抑制欲望,而是当这种感觉出现时,平静的审视它。就像当流浪猫出现时,如果你不喂养它,那么它就不会再来你的门前。通过正念审视欲望,打破冲动与奖励之间的联系,当欲望一次次升起都没有带来满足感时,欲望就会终止。

无相

我们的大脑会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做加工,这会导致种种物理意义上的错觉。例如:3D眼镜让我们以为身临其境;各种图像错觉;罗夏墨迹试验中,大脑会自动将墨迹模型转化为某种有意义的东西等等。摆脱这种幻觉的例子:通过冥想,将噪音带来的不悦感受消除。通过剥离电锯的“”,我们不再将电锯声视为噪音,感到不悦。“声音不过是声音,是我自己受到了扰动。如果我不管那声音,它就不会恼到我…”

"无相"并非指物质世界不存在,而是说,一切关于世界的意义都是我们强加上去的。我们认为花儿美丽,虫子丑陋,歌声悦耳,人声喧闹,乃至帮助他人,对小动物友善等等,都是经过大脑加工的结果。我们过着平常的日子,赋予了事物某种叙事含义,最终,这些叙事汇聚成庞大的“相”。我们认定做过的某些事是巨大的错误;或认为一定要实现某个目标,如果不能实现目标,一切就糟透了。这些叙事的根基就是关于事物内在的好或坏的基本叙事判断。但实际上,这类根基并不牢固,而正念冥想使我们能够将真想与编造的意义/故事区分开来。

人类的共性,是赋予事物某种“本质”。举例:人们愿意花高价买下名人,偶像用过的东西。显然,他们认为这些东西中注入了偶像的某种“本质”。即某种看不到摸不着得关联,历史。而大多数时候,没有任何检测手段能够分辨出这件特别的物品与其他一模一样的物品。但人们就是会在这件并不特殊的事物上倾注某种充满感情的本质。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工作的,不管是落日,闪电,蟑螂,葡萄酒,甚至字母Q,我们都会对它们产生情感反应。

而通过减弱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我们将得到“”的体验。

理解了“无相”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会比平时的观点更真实。

从事物的“本相”来看,我们平时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并不恰当。

通过本质判断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当看到他人的表现时,我们往往在归因时低估情境的影响,高估性格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偏向了事物本质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道德本质归因-刻薄,和蔼,友善-无疑是在有真正证据佐证之前就做出的。当我们看到插队的人,立刻就会认为对方素质低下,品行低劣。但当我们/或我们的朋友在公众场合表现粗鲁,冒犯他人时,却不会认为自己的本质是坏的,而是将行为归因为情景与环境,而不是自身性格。这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总是存在一定的偏见。

同时,我们对本质的依赖如此强大,以至于如果敌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反而倾向于归因为环境因素;如果朋友做了坏事,同样也是因为外界影响。

但是当我们通过冥想消除本质的影响,减弱我们的负面情感时,也有可能减弱我们积极的情感。例如对家人的爱,对违法行为的负罪感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用强大的道德戒律约束自己。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冥想能够细致清晰的体验感觉,选择性的接纳。不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

万物归一

贪、嗔、痴:前两种正是贪爱的两面:对愉悦的渴望和对不悦的厌恶。痴则意味着“幻觉”。贪爱会驱动自我与外界事物的界限感,让你更远离“无我”。“想象不出加入什么东西可以改善它,也想象不出拿走什么东西会使它变得更好”的境界,正是贪爱的反面。

人类的大脑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器,对感官输入冲击的反应差不多是反射性的。大脑的设计就是要他受输入信息的控制,而控制的关键就是伴随输入信息产生的感觉。如果你以贪爱处理这些感觉,反射性的渴望或是抵触,你将继续被周围的世界控制。反之,如果能够以正念审视这些感觉,而不是简单的响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控制。

如果我们摒弃了自身特别的视角,本质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案是,本质将会消失。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视角,根本就不会有感觉。“情感判断总是关乎自我,他们要根据判断对象来决定判断的状态。”如果你超脱自我的视角,用无源之见看事物,本质就会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创造本质的感觉。但你并不应该摒弃人类演化遗传下来的感觉(害怕蛇,受伤会感到疼痛)。只是说,为了获得最清晰的远景,在观察现实时,任何为了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进化出的人类或其他物种的感觉,都不能左右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