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读后感

文中博士提到了那种科研过程中的苦闷和抑郁,科研结果正常时的欣喜若狂,我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受,但肯定没有人家那么深刻。

因为自己对软件、编程和数码产品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我的班导师是做计算机视觉方向,所以我在大三上学期申请加入了班导师的教研室。那会导师想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于是就丢给我了一篇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论文,让我把这篇论文的开源代码跑起来,把结果告诉他,并且在组会的时候给他汇报这篇文章的内容。跑代码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以及论文背后的原理知识,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一头雾水“这个词仿佛就是为当时的我量身定做的。我记得导师给我讲过实践出真知,所以我决定先把开源代码跑起来(说明这篇论文的结果是可以复现的),然后再去学习论文思路和代码结构,最后再看能不能提升算法的效果。

光是给笔记本安装Ubuntu双系统系统我就尝试了一个多星期,前前后后折腾了4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每一次都踩到了不同的坑(什么显卡驱动异常,磁盘挂载错误,启动方式错误等等),那周虽然没有像文中的博士那样抑郁,但是也”郁闷“到了极点。第5次的时候,在谷歌的辅助下,我小心翼翼的避开了前4次所有的坑,终于搞定了这个双系统,进入系统的一瞬间心里的成就感让我爽得不得了,那种感觉比我看十部电影,十场球赛还要爽。不过爽归爽,我还是立马把前几次的坑和摸索出来的安装方法写在了笔记本上,以防后患。

搞定了系统之后就是开始跑代码,但是搭配环境也确实让我掉了一把头发。开始不知道各种框架会因为版本原因有不兼容的问题,所以自己装上去的框架总是喜欢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些问题百度和谷歌还能救我,但是有些问题在百度和谷歌上能匹配的关键词都没有。那段时间我就和这玩意较上劲了,天天最早来教研室,晚上最晚走,在晚上回寝室的路上都掏出手机来查一查,看有没有新的解决办法。但无奈还是没有成功,我能想到的方法都尝试了,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一天我实在是受不了了,看着好好的程序因为环境问题各种报错,自己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于是厚着脸皮去请教了同一个教研室的研究生师兄。他过来弯下腰,把代码上下滚动了一下,在我的终端里面敲了几句命令行,说我装的框架全是混乱的,版本完全不匹配,留下一句"用Annaconda的虚拟环境试试"。然后在谷歌百度的辅助下,我终于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Anaconda里面创建虚拟环境的同时规定Python版本,之后用命令行’‘conda install’'来安装框架,这样在安装框架的同时,conda 会把一些正确版本的依赖项一起安装,相当于把不同的环境放到了不同的沙箱里面,不仅可以解决框架版本匹配的问题,还可以让环境之间互不干扰,有效避免了框架版本混乱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知道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所以这次的喜悦没有上次的那么强烈。

环境搞定之后就是调试代码了,因为代码主要使用Python写的,所以我顺便把Python基础过了一遍。不知道作者是出于什么考虑,他开源的代码有很多bug,光是语法错误就有好几处,印象最深的一个bug是编译器提示主函数的某个参数没有传过来,导致每次迭代的时候都会卡在那里,我的进度也卡在了这里。我天真的以为作者开源的代码不可能有逻辑问题,所以我只是去一遍遍的检查版本,语法,但还是没能解决问题。熟悉的无力感又在好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我,那会觉得吃饭都是在浪费我的时间,虽然几乎每天都泡在了教研室,但是进度一直无法推进,挫败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一天晚上我仍然在显示器前重复检查着函数,像侦探一样企图在多次检查过的犯罪现场找到新的线索,由于主函数调用了多个子函数,我一个函数一个函数检查,当我找到第3个子函数时突然发现里面有个分母在迭代过程中会下降为0,之前多次检查的时候只是检查了整体逻辑和语法错误,没有单独的去测试子函数的逻辑。当我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个bug后,迫不及待的在终端敲下“train.py”,随后终端里开始一行行打印每次迭代后的损失函数值,这时候我知道,我的模型开始训练了!当时的兴奋可能用语言描述不出来,我的做法是立马带上蓝牙耳机,听着重金属音乐,在学校的北区和南区之间跑了几个来回。从那以后,这种成就感让我很享受待在教研室里面和各种问题斗智斗勇的感觉。

后来就学着师兄师姐们那样,在一次组会上给台下的导师和师兄们做了汇报,当时心里还很得意,心想以前都是我在台下听你们讲,现在终于轮到我给你们讲了。不过现在看来那会自己做的报告简直是low到爆炸,不过好在下面的导师和那个指导过我的师兄都比较给我面子,不仅认真的听完了我的报告,还给了我一些中肯的建议。这两个人也是我在本科阶段最感激的两个人,一个给了我了解科研的机会,一个给了我技术指导,所以我在搬出教研室的时候,拿自己攒下的奖学金给他们送了礼物,给导师送了钢笔,给师兄送了很多进口的水果。

大三下学期要准备考研,就搬出了教研室,现在回忆起来,在教研室的半年是我在本科阶段最充实,最有意义的时光,不仅让我初偿了科研的孤独、艰辛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

如果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其实也很想读个博。

至于文中提到的科研成果变现,我对文中博士的做法表示理解,但是我觉得变现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尤其是对整个博士群体来说,变现更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在我看来博士的首要任务应该探索该学科领域的边界,拖着团队进入无人区,创造出一些超前的理论,这种理论也许在现在无法创造收入,但是在若干年后可以给某个领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比如5G的polor码早在2008年就被Erdal Arıkan教授提出,但是2020年5G才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商用,如果Erdal Arıkan教授当年只是想着提出一些尽快变现的理论,或者说因为急着变现而放弃在该领域纵向研究,也许5G的进程会被改写,而他本人也更不会得到华为在2016年颁发的特别奖项。

回到题目,若是想进高校任教,亦或是有志于探索学科的边界,那么博士学位就很重要。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