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什么意思_传统观念与现代商业意识的冲突

观念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群人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通过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人与社会的互动形成的一系列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是经验总结慢慢形成的语言、行为、思维方式,最后汇聚成一系列生活习惯,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在工业时代以前的农耕社会形成的观念其实是一系列行为准则,也是个体与社会达成的某种“默契”,在农耕时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代在发展,观念也在不断跟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不断有新的认知产生,有些旧观念慢慢与社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但旧观念要从人的意识里更替的速度大大低于我们的想象,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从大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生活在农业时代和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交汇处,身心已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但观念意识大多还在更新过程明显滞后”。为何观念有滞后现象呢?因为观念深藏于我们的意识里面,无意识流露,如果不去洞悉察觉不到,就算察觉得到不做刻意调整也很难去改变。

59693083f2d4fba600ec31db542b54e9.png

我们华夏文明在农耕时代文化内涵丰富,所以留存了大量的观念意识,但工业时代又落后于世界,虽然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慢慢调整到位,但观念意识却一直在徘徊中前行,解决观念问题没有系统性指导方案,也没有那么明显的损害作用,遵循传统观念办事依然是很多人的处世哲学,有时候,很多东西你看得见就存在,看不见其实也不存在。

2f30b0b44110a98fd5cb84573afae7ce.png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这样评价一个人:“思想观念太落后”,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说老年人的专利,比如我们经常抱怨老年人对儿孙的教育观念陈旧,惯坏了孩子,老年人生活观念比较落后,钱舍不得花,好东西舍不得吃。如果只是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没有探讨的必要了,这些问题只是浅层意识习惯问题。我想谈论的人们普遍的认知或者意识及观念,观念形成的惯性思维并不会无缘无故消除。我们的观念一定就落后吗?那也未必,很多观念可能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依托,不能全盘否定。但毕竟我们传统观念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感性认知之上,今天的商业社会大多情况是理性认知,所以,有必要了解哪些观念会束缚我们的步伐。

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是族群的圈层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基本来自于血脉族群,尽量回避矛盾冲突,凡事尽可能表现最好,其乐融融。在古代,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就是在几十里范围活动,日常生活生活看到的听到的就构建了人们的思维图景,这样一种活动范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互动频率在今天看来其实是相当狭窄和稀少的,古人对陌生的外圈层人事关系也不太重视,延续到现在就是公德意识缺乏,我们有提倡道德的传统,这看似有点矛盾,我觉得是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还有一点是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几乎没有文化,抽象概念的逻辑判断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对事情对人的判断依照父辈的言传身教以及自己的经验,这样我们的思维必然会受限制。

ddbc12fd108d1e5fdd8b2312d5afe259.png

另外,我们的文化是重义轻利,排斥经商这件事情,但今天的社会已然是一个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可能跟商业打交道,商业世界观跟我们的传统观念有一定冲突。经济对人有些什么影响呢?理性、突破、价值、冲突、规则、博弈中发展并获得相互理解和包容,经商这件事说到底是在不确定性寻求人生突破,而传统观念是求稳。

现代的经济思维就是主动迎接挑战,拓展为主导,而传统观念某种程度是收缩保守的,稳住现有的才是关键,让自己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尽量避开矛盾,这样一种观念的惯性延续到现代社会,就会导致我们碰到问题的弹性空间过小。我们常常说的因为钱兄弟反目、合作伙伴不欢而散,很多事情开始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不好意思谈利益,最后又被利益所困,最后冷淡收场,不了了之,这就是我们带着传统观念处理现代商业问题容易出现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总在义、情、利这几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5b564df4b780ca30ca02e93060987c07.png

只具备经验思维能力的人,会把很多问题和信息简单化处理,然后作出决策,因为思维里只有主观意识-结论,这就容易导致事情的虚幻化,真实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主观愿望-论证推理-底层逻辑-结论。这样就容易从表象导出结果,比如:王二发达了,经验主义的理解是他有生意头脑,家庭背景支撑,赶到好时候,那我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以及运气没到我就是费劲也没用。如果一个有逻辑思维的人就会观察到王二发达的原因与他自己在那条路的坚持有关,早几年还失败过几回,问题就是他不断有试错的机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只具有经验主义的人意识不到事情中间环节,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1、随便闯入之后碰到了未知领域,失败而归,2、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直接不去做任何尝试。

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近代我们的内在精神世界主要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的影响。《三国演义》以义气英雄气概贯穿全书,《水浒传》传达底层人物生活的艰难,主张正义,深入民间的文化,《西游记》人生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儒、道、佛逐渐融合,取得共识,《封神演义》当今民俗信仰与封神榜中的许多人物相关,通过鬼异的神怪故事,反映人类社会的常态。这四部著作就是中国人的性格和处世风格的集合,其实这些著作如同现在的小说一样带给我们轻松愉快或者人生感悟,但随着年代的久远,很多情节可能内化成我们的观念和精神追求。我们的古人其实是一群天真烂漫的人,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但这种理想化的境界其实是很难达到的。

37342e210f68cf3da0b4fc88a549c3d4.png

以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观念和现实的冲突: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探究不够,喜欢对外察人,不断琢磨周围人的内心,却很少向内求。所以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不是一个理性的知识社会,喜欢热热闹闹,不习惯一个人的独处,这个问题突显了从众而缺乏独立意识,其实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在教导我们向内求索,但这毕竟不是大众普及读物。

道德标准,道德这个问题依照王阳明的致良知,大部分人都有基本的道德标尺,只是由于出生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和滞后,这个偏差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慢慢在缩小,但依然边界模糊,所以我们说话通常喜欢加一句:“站在我的角度”,强调个人视角这是一种意识的提升。至古以来我们重视私德,少了公德的底蕴,我们出去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都会有某种隔离状态,当然,今天我们的文明程度又提高了不少。我认为道德的改观首先不能草率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最好是降维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而不是动不动就是一通道德、素质的评判。其实我们碰到的难题并不是过街老鼠似的缺德者,比如:高空随意抛物者,作恶多端者,这些情况放网上人人喊打。我们面对的可能是我们自己或者别人不经意间出现的有损公共环境的事情。比如随意往地上丢了个瓶子,某天碰到着急的事情不守交规,甚至老年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所以道德这件事情在于每一个人。前几年会碰到一种情况,某人小城市刚到大城市的人在某些需要安静的场合大声接电话,吃饭吧唧嘴,这种情况对于当时的他根本是无意识状态,这其实是素养问题,采取道德评判显得武断,当然,如果提醒之后还我行我素那就是道德问题了。

495d7b9c0c1b93559aa716536f6f77ce.png

英雄主义,那些年喜欢追《三国演义》《金庸系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心英雄主义情结,后来听易中天解析三国,才知道很多英雄的形象是堆砌出来的,我们内心呼唤英雄,现实生活中的不悦需要英雄帮助我们发泄心中不快,这事从心理角度来说是一种疏导,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有些虚构出来的事情在不断演绎和时间的相互作用下,会让人的思想虚幻与现实重叠,我觉得我有那么一段时间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英雄世界,反而虚化和忽视了现实世界对英雄的判断,现实中的英雄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点点滴滴小事,以及突破自我的过程。有个阶段“个人英雄主义”这个词特别流行,最明显的就是某公司某位能力比较强的销售人员,个人的销售业绩占了公司半壁江山,但行事我行我素,独立于公司体系之外,刚开始还能接受,时间久了发现这种类型的人给公司管理和体系建设带来很大挑战。为何不能和谐相处呢?因为个人英雄主义身上带得有自我为中心、个人表演的成分,组织需要的是团队和纪律。在个人英雄的思维图景里应该有项羽百战百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赵云长坂坡救阿斗冲入敌军取敌人头领首级好不快意,能打能冲将之才,但现实的单位要的是体系协调,项羽没有体系意识,所以最终败于刘邦。现在商业或者作战需要的是战略思维、运营部署、团队协作,整体布局,单单一点突破有时候可能对于全局来说都没有意义。

义气江湖,没有信用体系的农耕时代江湖义气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纽带,评价一个人讲义气,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评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光靠义气显然承接不了,人是自私的动物,这话用今天的经济学的解释就是理性的人会计算出有利于自己方式抉择,但义气又会让人耻于谈利,往往事情超过了内心所能承受某个利益程度情形又会发生变化,俗话说中国人一个人有水喝,三个人没水喝就是这个意思,只靠情义很难均衡内心的需求。这些年大量的古装剧无不表达一种江湖义气的畅快淋漓(包括上面我们了解的三大名著),这实际上是我们摆脱压力的一种方式。当然,人也不可能完全理性,那就太机械枯燥,理性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e33c82a27f87952b54b85ac8dab1c6a6.png

在“形势”上琢磨过多,忽略了结构内容的设计,这个问题回想一下张艺谋的《英雄》《三枪》,陈凯歌的《无极》就明白了,这样的国宝级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都是外在浓墨重彩,而故事情节都是软肋。何况我们一般人呢?说到底还是国民整体没有逻辑思维的老传统。我们都是形象思维都喜欢视觉冲击,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的思维加速进化,我们视角开始从外在形势向内部结构延展,事物的底层逻辑框架、构思,成了我们的关注点。

对读书的误解,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就是造就了大量书呆子。不可否认,国学大量玄幻高深莫测,学要有一定根气的人才能读得通透,然后融会贯通,学有所成。而根气不够的读书人只得一二,可能能背能写,但远没达到改变思维模式,学以致用,只能局限于知道,况且这种知道还不一定对,孔乙己就是这种情况的代表人物。蔡仁厚先生说王阳明的心学有两个危险之处,第一,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习气当成良知,做自己,那就会变成自私,第二,如果一个人太过高妙,就会尊重内心看待事情的方式,走出世一路,变成玄学。其实不光是王阳明的心学,大量的国学经典都是需要极高的领悟力或者名师指点,所以古人读书的成果只能因人而异,如果不能考官走入仕途,只能写写算算,人们当然觉得学一门手艺更划算,直到现在还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但这种思想延续到今天是严重错误的,今天社会被计算机网络带着高速发展,几乎一年一个样,各种信息技术需要去理解。一个人每天接受的信息比古代一年还要多,我们的学习就是在升级中央处理器与现实社会匹配。

8a1bd5ba89c29f97338b95af0bbef624.png

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建立在经济学体系之上的,我们没有经济学体系的根基对很多事情的价值只停留在表面。比如:我们去参加一项工作,我们一般只看到拿到的工资,时间成本、比较成本我们都是不会考虑的。另外一方面我们价值判断过于简单也不太容易看到工资之外的获得,比如:发展潜力、学习成长环境等等,所以很多时候显得斤斤计较于当下。

泛泛而谈,不习惯数据量化,数学是逻辑思维,我们的数学大多停留在算数层面,而对各种复杂的数据是非常排斥的,太复杂。原因就是我们都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其实很薄弱,抽象思维不光是理解数学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抽离出来总结为规律,寻找事物的底层逻辑

b48c6b0720e1ffcb226a695442fb7dbd.png

总之,旧有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感性思维,人本身是感性的动物,但如何匹配如今的经济理性,这是我们这个阶段需要平衡的问题,犹如一台电脑,系统软件没有更新,应用软件更新了作用也不大,系统内耗拖慢整体运行速度。不过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会是中国人观念世界的一场变革,因为,有大量辅助决策工具让你理性选择生活中的一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