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类设计师”在设计眼睛时留下了“瞳孔”这个巧妙的设计,得以让光线进入眼睛,也得以让检查者透过这个孔洞结构窥探眼内的情况。
但是对于眼底病变,光有平面观察远远不够,还需要3D切面视角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其中目前最有力的一个工具非OCT莫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是一种应用在眼科的断层图像技术,不过这些灰乎乎的图像往往让初学者头昏脑胀。要想学会读图,看过忘不掉,必须要小小地讲一下OCT的成像原理。
OCT应用类似于超声的成像原理,不同是它利用光而非声波。依赖出色的光学切片能力,实现对次表面高分辨率的层析成像。
OCT解读的基础依赖于判断被测物体的密度,遇到密度高的物质,反射光就强,在最后成像时表现为高反光带(与背景色反差大的颜色)。以OCT黑色背景色图像为例:
白色--高反光带--物质密度较高,
灰色(接近背景黑色的颜色)——低反光带——物质密度较低。
下面让我们通过这则视频一起来学习一下正常成人的眼底OCT结构:
尽管我们在学习时需要逐层理解,但是对于疾病解读有几个层面是最为重要的;
以外界膜为界,可以将OCT的图像按照高低反光带分为两个区:
这张图帮助我们重点理解三块低密度带的对应关系:
重点1:
三层不同宽度的低反光带分别对应着视网膜三种细胞胞体所在的位置。

cone和rod的不同位置
重点2:下方(外侧)三条高反光带

❓❓那么,为何这三层具有高反光性呢?
RPE,鼎鼎有名的色素上皮,他的高反光性便是来自它的黑色素;
复合体带也可能与黑色素相关;
感光细胞的内节(IS),最新分区的“椭圆体带”。它的高反光性可能来自此段内大量线粒体的富集。
最后,让我们再参考视频复习一遍OCT细化结构:

玻璃体腔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

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

脉络膜

后皮质玻璃体
更加细节的结构示意图:

神经纤维层
这一层在临床中是需要重点看的一层,它可以反映视神经损伤的情况(如:青光眼,高度近视等),这层还可以反映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信息(如多发性硬化等神经退行病变)

节细胞层
OCT可用于视神经节细胞轴突损伤的定量分析,帮助评价许多神经退行性病变进展

内从状层

内核层

外丛状层

外核层

外界膜

肌样体区(高尔基体)
相对于椭圆体带来说,此区域的线粒体的堆积密度较低,呈现低反射信号。

椭圆体区(线粒体)
以前称为ISOS,近期解剖重建数据显示此区域与感光细胞椭圆体结构关系密切,并且充满线粒体组织,所以为高反射信号。从而IN∙OCT建议现在使用“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来描述这个层次。

光感受器细胞外节

嵌合体带(RPE与外节交错)

RPE/Bruch复合体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始于原理
理解结构
OCT对于眼底结构的洞悉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武器!
那么这些异常又该解读呢?
且听下回分解~
我知道你在看哟


扫码关注我哟wink~
微信号 : eye10000h
新浪微博:眼一万小时
B站:眼一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