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化轨道理论是Linus Carl
Pauling于1931年提出的,其实验事实基础是许多分子的键角不等于原子轨道间夹角。如氧原子与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H-O-H的键角是104.5o,不等于氧的2py与2pz轨道间的夹角90o。类似的,NH3分子中H-N-H的键角也不等于90o,实际测得107.3o。实验测得甲烷分子CH4是四面体结构,H-C-H键角为109.5o。
杂化轨道理论指出:上述分子中的氧原子、氮原子和碳原子并不是简单地以2p轨道与氢原子的1s轨道成键,而是在成键前,氧、氮和碳原子的2s轨道和2p轨道先进行了杂化。所谓杂化(hybridization)是一个能量的均化过程。经过了能量均化后的杂化轨道,其形状更有利于形成共价键时的轨道间重叠,从而形成能量更低和更稳定的共价键。以下以碳氢化合物为例加以说明。
1、sp3杂化与碳氢、碳碳单键
碳原子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x12py12pz,其中1s轨道中的两个电子不参与成键。由能量较低的2s轨道与能量较高的3个2p轨道进行杂化,形成4个简并(即能量相同的)的sp3杂化轨道(sp3-hybrid
orbital)。每个sp3杂化轨道含有1/4的s轨道成分,3/4的p轨道成分,其能量高于2s轨道,低于2p轨道。
sp3杂化轨道的形状如图所示,四个简并的sp3杂化轨道采取相互尽可能远离的方式在空间排布,从而减少电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