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航班的黑匣子不联网不上云呢?

为什么国内航班的黑匣子不联网不上云呢?

——相关从业者的一些思考和讨论

鉴于目前看到的已有的文章,没有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该问题,经过查阅报导、已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和对专业人员的访谈,将深层次多角度探讨该问题。作为技术从业人员,本着纯粹的理想主义,希望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旨在问题发生后,能做些前瞻性的研究,推进,哪怕是只一点点。本篇文章信息来源于已公开报导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访谈,包括国有航空公司飞行员,央企物联网技术人员、项目经理、产品,网信安、通信行业技术人员。

飞机失事的消息报导出来的时候,正在因隔离而居家办公。当时最先看到还是群里的聊天记录,并非官方数据。而当时就有一个截图是关于当时飞机的速度、高度骤降的界面。应该是一个第三方的app,flightradar。飞机圈的人根据数据大概知道除了问题。然后相关部门反应也比较迅速,官方很快证实,并且展开搜救。直到我写文章的时候,黑匣子已经找到了一个(黑匣子是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的俗称此次失事机型搭载两个黑匣子)。并且目前还在搜寻中,那么为什么不把消息上云呢,或者实时传输呢?

下面开始从从业者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big and clean”的问题,当说到为什么不上云的时候,往往一言以弊之,说安全,成本之类的。诚然,这些确实是问题,但是黑匣子不上云肯定是复杂的原因导致的,肯定不能用简单因果关系分析复杂系统。那么,就大量访谈和报导分析,几个原因分别进行讨论:

分析

  1. 通信:第一个分析通信问题,因为对业务场景不了解的人通常认为飞机没网,而且19年时候也说,中国有十亿人口没坐过飞机,不了解业务场景才是常态。首先,据经济观察网报导,截止2021年,中国有5%的航班是覆盖互联网的,美国有80%。笔者也体验过在飞机上使用WIFI刷视频,在很多人共同使用的情况下,是有点卡,但是比起以前无聊的旅程,能上网已经很不错了。那么这里就可以说明,通信链路的打通,包括带宽,和带来的成本,是可控范围内的。比较刷视频不是刚需,不稳定的消息传输可以做断点续传。简单来说,在特定航班中,通信,诚不足虑也!

      这里特别说下,怎么做到在飞机上可以上网的,是有卫星通信,但是据访谈飞行员说,很贵。还可以在地面假设基站,借助4G技术地面基站与机载设备实现建立数据链路;机舱内,机载设备向乘客提供无线局域网数据业务,人民日报2014年发过一篇报导,“在4月16日北京飞往成都的国航CA4116航班及对开的CA4109航班上,第一批幸运乘客体验了一把万米高空上网梦。”这个技术是中兴做的,此次访谈还真问到了中兴的前员工。

2014年那次地空宽带系统地面基站通信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副总裁弓月中介绍,机舱外,借助4G技术地面基站与机载设备实现建立数据链路;机舱内,机载设备向乘客提供无线局域网数据业务,用户通过WiFi建立连接。最终,乘客与地面互联网连接到一起。

并且航空互联网服务在国际上已有先例。中兴通讯在2007年为美国客户提供了世界首个基于3G技术的地空宽带系统,目前,已有美国9家航空公司1500架班机的空中上网服务使用该项技术支持。2014年那次在国航上使用的是当时更先进的LTE技术,也就是常说的4G,上网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

  1. 安全:这也是老生长谈的一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还是很稳健的,所以很多时候可能用一个“不安全”,会否掉我们工作中的很多想法。这里的安全分为几个安全,网信安、数据安全和飞行安全。网信安这块呢,也问了前绿盟的安全专家,如果专线+私有云,安全性是比较高的,虽然也会有被打穿的可能,这又是另一个行业的问题了。数据安全的话,问了海航的飞行员,黑匣子在公司层面是不能读取的,目前唯一被指定代表国家和中国民航对航空器事故进行调查及分析鉴定的技术部门,是位于北京的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安全技术分析和鉴定实验室。如果上云的话应当也是也可以采用加密传输等方案,保证数据安全。飞行安全的话,结论其实可以由上个章节的结论推出,大家都能在飞机上刷视频了,用特定通道进行通信传输是不影响安全的。而且机上也是有自己的ADSB,这个系统是可以实时的进行一些对地传输,并且将能力开放给第三方,很多用的app就是根据这个信息来的,据飞行员说,比如飞常准、航旅纵横。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是一定要推进,网信安、数据、通信安全也是可以克服的。
  2. 终端:这块是会面临很多问题的,本次航班使用的黑匣子是霍尼韦尔公司的研发的,这块写起来对我来说就很沉重。在讨论里,其实就有解决方案的专家给我提到数据这块可能国内不能读取,也有前华为的资深研发专家和我提到,这个二次开发可能也会有问题,后来我们的研发总监提到这个黑匣子数据可能会有行业标准。这样就使终端的问题非常复杂,飞行员和我说黑匣子技术可能相对比较落后,这个也能理解。比较需要稳定,这个东西也缺少迭代的市场动力。那么如果让终端上云,我们需要在终端上添加通信模组,那么黑匣子的基于通信的二次开发可能会有难度。如果黑匣子数据读取有行业标准,那么可以做适配,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么适配也将存在工作量。不过在本次讨论的约定范围内,国内航空,在未来如果有国产的大飞机,这块还是有望在端侧攻克的。
  3. 产品:从技术角度分析完了,其实能得到一个暂时的结论,技术上是有望实现的,如果有政策强推在未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从市场和需求的角度来说呢,有没有驱动力呢?从产品角度来说,我们公司的一个产品的领导提过“能端不边,能边不云”,这个也是从市场的角度上得到的一定的反馈。那么就要考虑,黑匣子上云,是有了技术就要上吗?是技术驱动的吗?哪怕是在未来,用国产大飞机,有这种需求吗?按照黑匣子的用途,它被形象地称为“法官”、“教官”和“医生”。所谓法官,是基于飞行事故调查的用途,事故发生后通过找回黑匣子,对数据译码分析,可以判定事故真正原因,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所谓教官,是指在飞行员监控方面的功能,通过日常分析黑匣子的数据,纠正飞行员不良驾驶习惯,预防事故发生;所谓医生,则是在飞机故障诊断与维护方面的作用,通过对黑匣子数据进行日常分析,监控、预测飞机主要部件的健康状态,排查故障隐患,防止故障发展为事故。通过分析这三种用途,如果实时传输其实是有一定的能力增强的,比如实时AI故障诊断、辅助驾驶和状态推断等。但是比较起成本,这些能力增强值得吗?这个是需要讨论的,在中国发生空难的几率还是很小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调查空难,其实还是赋能比较少的。黑匣子记录如此多的传感器记录,那么可以让这些数据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吗?去形成数据赋能,产生一定价值。如果想推行黑匣子数据上云的产品和服务,去寻找到一条走的通商业模式是比较重要的。或是期待相关部门在调研后,从政策上去进行标准指定。又或是基于利益去推动。

结论

在从端-通信-云的技术分析,和产品角度的需求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技术上可期,但产品上目前不是必要。从根本上尽量避免发生空难是更加应该投入成本的。对于飞机上的“类黑匣子”的改进也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在机上设置边缘节点,对黑匣子数据进行数字孪生,并在边缘端进行实时的高可用的AI监控和故障诊断,在网络闲时,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断点续传,使数据变得可用,提升检修效率,减少维护成本。在紧急时刻,触发必要参数的上传。

最后,希望技术真的可以为航空安全赋能,哪怕一点,也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