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训练day29|回溯算法part05(LeetCode491.递增子序列、46.全排列 、47.全排列 II)

491.递增子序列

题目链接🔥🔥
给定一个整型数组, 你的任务是找到所有该数组的递增子序列,递增子序列的长度至少是2。

示例:
输入: [4, 6, 7, 7]
输出: [[4, 6], [4, 7], [4, 6, 7], [4, 6, 7, 7], [6, 7], [6, 7, 7], [7,7], [4,7,7]]

说明:
给定数组的长度不会超过15。
数组中的整数范围是 [-100,100]。
给定数组中可能包含重复数字,相等的数字应该被视为递增的一种情况。

思路分析

这个递增子序列比较像是取有序的子集。而且本题也要求不能有相同的递增子序列。

这又是子集,又是去重,是不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刚刚讲过的90.子集II (opens new window)。

就是因为太像了,更要注意差别所在,要不就掉坑里了!

90.子集II中我们是通过排序,再加一个标记数组来达到去重的目的。

而本题求自增子序列,是不能对原数组进行排序的,排完序的数组都是自增子序列了。

所以不能使用之前的去重逻辑!

本题给出的示例,还是一个有序数组 [4, 6, 7, 7],这更容易误导大家按照排序的思路去做了。

为了有鲜明的对比,我用[4, 7, 6, 7]这个数组来举例,抽象为树形结构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回溯法

  • 递归函数参数

本题求子序列,很明显一个元素不能重复使用,所以需要startIndex,调整下一层递归的起始位置。

代码如下: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vector<int>& nums, int startIndex)
  • 终止条件

本题其实类似求子集问题,也是要遍历树形结构找每一个节点,所以和78.子集一样,可以不加终止条件,startIndex每次都会加1,并不会无限递归。

但本题收集结果有所不同,题目要求递增子序列大小至少为2,所以代码如下:

if (path.size() > 1) {
    result.push_back(path);
    // 注意这里不要加return,因为要取树上的所有节点
}
  • 单层搜索逻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图中可以看出,同一父节点下的同层上使用过的元素就不能再使用了

那么单层搜索代码如下:

unordered_set<int> uset; // 使用set来对本层元素进行去重
for (int i = startIndex; i < nums.size(); i++) {
    if ((!path.empty() && nums[i] < path.back())
            || uset.find(nums[i]) != uset.end()) {
            continue;
    }
    uset.insert(nums[i]); // 记录这个元素在本层用过了,本层后面不能再用了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 i + 1);
    path.pop_back();
}

对于已经习惯写回溯的同学,看到递归函数上面的uset.insert(nums[i]);,下面却没有对应的pop之类的操作,应该很不习惯吧,哈哈
这也是需要注意的点,unordered_set uset; 是记录本层元素是否重复使用,新的一层uset都会重新定义(清空),所以要知道uset只负责本层!

最后整体C++代码如下: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vector<int>& nums,int startIndex){
        if(path.size()>=2){
            result.push_back(path);
        }
        if(startIndex==nums.size()) return;
        unordered_set<int> uset;// 使用set对本层元素进行去重
        for(int i=startIndex;i<nums.size();i++){ 
            if(uset.find(nums[i])!=uset.end()) continue;
            if(!path.empty()&&nums[i]<path.back()) continue;
            uset.insert(nums[i]);// 记录这个元素在本层用过了,本层后面不能再用了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i+1);
            path.pop_back();
        }
    }
    vector<vector<int>> findSubsequences(vector<int>& nums) {
        backtracking(nums,0);
        return result;
    }
};

优化

以上代码用我用了unordered_set来记录本层元素是否重复使用。

其实用数组来做哈希,效率就高了很多。

注意题目中说了,数值范围[-100,100],所以完全可以用数组来做哈希。

程序运行的时候对unordered_set 频繁的insert,unordered_set需要做哈希映射(也就是把key通过hash function映射为唯一的哈希值)相对费时间,而且每次重新定义set,insert的时候其底层的符号表也要做相应的扩充,也是费事的。

那么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 版本二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vector<int>& nums, int startIndex) {
        if (path.size() > 1) {
            result.push_back(path);
        }
        int used[201] = {0}; // 这里使用数组来进行去重操作,题目说数值范围[-100, 100]
        for (int i = startIndex; i < nums.size(); i++) {
            if ((!path.empty() && nums[i] < path.back())
                    || used[nums[i] + 100] == 1) {
                    continue;
            }
            used[nums[i] + 100] = 1; // 记录这个元素在本层用过了,本层后面不能再用了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 i + 1);
            path.pop_back();
        }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findSubsequences(vector<int>& nums) {
        result.clear();
        path.clear();
        backtracking(nums, 0);
        return result;
    }
};

数组,set,map都可以做哈希表,而且数组干的活,map和set都能干,但如果数值范围小的话能用数组尽量用数组。

思考总结

和前面的回溯方法最主要的坑在去重的方法变了,没有像之前一样。
是记录本层元素是否重复使用,新的一层uset都会重新定义(清空),uset只负责本层!


46.全排列

题目链接🔥🔥
给定一个 没有重复 数字的序列,返回其所有可能的全排列。

示例:
输入: [1,2,3]
输出: [ [1,2,3], [1,3,2], [2,1,3], [2,3,1], [3,1,2], [3,2,1] ]

思路分析

我以[1,2,3]为例,抽象成树形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回溯法

  • 递归函数参数

首先排列是有序的,也就是说 [1,2] 和 [2,1] 是两个集合,这和之前分析的子集以及组合所不同的地方。

可以看出元素1在[1,2]中已经使用过了,但是在[2,1]中还要在使用一次1,所以处理排列问题就不用使用startIndex了。

但排列问题需要一个used数组,标记已经选择的元素,如图橘黄色部分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如下: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 (vector<int>& nums, vector<bool>& used)

可以看出叶子节点,就是收割结果的地方。

那么什么时候,算是到达叶子节点呢?

当收集元素的数组path的大小达到和nums数组一样大的时候,说明找到了一个全排列,也表示到达了叶子节点。

代码如下:

// 此时说明找到了一组
if (path.size() == nums.size()) {
    result.push_back(path);
    return;
}

单层搜索的逻辑
这里和77.组合问题131.切割问题78.子集问题最大的不同就是for循环里不用startIndex了。

因为排列问题,每次都要从头开始搜索,例如元素1在[1,2]中已经使用过了,但是在[2,1]中还要再使用一次1。

而used数组,其实就是记录此时path里都有哪些元素使用了,一个排列里一个元素只能使用一次。

代码如下:

for (int i = 0; i < nums.size(); i++) {
    if (used[i] == true) continue; // path里已经收录的元素,直接跳过
    used[i] = true;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 used);
    path.pop_back();
    used[i] = false;
}

整体代码如下: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vector<int>& nums,vector<bool>& used){
        if(path.size()==nums.size()){
            result.push_back(path);
            return;
        }
        for(int i=0;i<nums.size();i++){ 
            if(used[i]==true) continue;// path里已经收录的元素,直接跳过
            used[i]=true;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used);
            used[i]=false;
            path.pop_back();
        }
    }
    vector<vector<int>> permute(vector<int>& nums) {
        vector<bool> used(nums.size(),false); 
        backtracking(nums,used);
        return result;
    }
};

思考总结

大家此时可以感受出排列问题的不同:

  • 每层都是从0开始搜索而不是startIndex
  • 需要used数组记录path里都放了哪些元素了

排列问题是回溯算法解决的经典题目,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体会。


47.全排列 II

题目链接🔥🔥
给定一个可包含重复数字的序列 nums ,按任意顺序 返回所有不重复的全排列。

示例 1:
输入:nums = [1,1,2]
输出: [[1,1,2], [1,2,1], [2,1,1]]

示例 2:
输入:nums = [1,2,3]
输出:[[1,2,3],[1,3,2],[2,1,3],[2,3,1],[3,1,2],[3,2,1]]

提示:
1 <= nums.length <= 8
-10 <= nums[i] <= 10

思路分析

这道题目和46.全排列的区别在与给定一个可包含重复数字的序列,要返回所有不重复的全排列。
这里又涉及到去重了。
还要强调的是去重一定要对元素进行排序,这样我们才方便通过相邻的节点来判断是否重复使用了

我以示例中的 [1,1,2]为例 (为了方便举例,已经排序)抽象为一棵树,去重过程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我们对同一树层,前一位(也就是nums[i-1])如果使用过,那么就进行去重。

一般来说:组合问题和排列问题是在树形结构的叶子节点上收集结果,而子集问题就是取树上所有节点的结果。

回溯法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result;
    vector<int> path;
    void backtracking(vector<int>& nums,vector<bool>& used){
    	// 此时说明找到了一组
        if(path.size()==nums.size()){
            result.push_back(path);
            return;
        }
        for(int i=0;i<nums.size();i++){
        	// used[i - 1] == true,说明同一树枝nums[i - 1]使用过
            // used[i - 1] == false,说明同一树层nums[i - 1]使用过
            // 如果同一树层nums[i - 1]使用过则直接跳过
            if(i>0&&nums[i]==nums[i-1]&&used[i-1]==false) continue;
            if(used[i]==true) continue;
            used[i]=true;
            path.push_back(nums[i]);
            backtracking(nums,used);
            used[i]=false;
            path.pop_back();
        }
    }
    vector<vector<int>> permuteUnique(vector<int>& nums) {
        vector<bool> used(nums.size(),false);
        sort(nums.begin(),nums.end());
        backtracking(nums,used);
        return result;
    }
};

拓展

去重最为关键的代码为:

if(i>0&&nums[i]==nums[i-1]&&used[i-1]==false) continue;

如果改成 used[i - 1] == true, 也是正确的!,去重代码如下:

if(i>0&&nums[i]==nums[i-1]&&used[i-1]==true) continue;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上面我刚说的,如果要对树层中前一位去重,就用used[i - 1] == false,如果要对树枝前一位去重用used[i - 1] == true。

对于排列问题,树层上去重和树枝上去重,都是可以的,但是树层上去重效率更高!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抽象?

来来来,我就用输入: [1,1,1] 来举一个例子。

树层上去重(used[i - 1] == false),的树形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树枝上去重(used[i - 1] == true)的树型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家应该很清晰的看到,树层上对前一位去重非常彻底,效率很高,树枝上对前一位去重虽然最后可以得到答案,但是做了很多无用搜索。

思考总结

全排列+去重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