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常见的接口类型:SATA、PCIe、NVMe
- 了解NVMe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一、SATA
1、SATA接口
- 定义:SATA接口规定了物理连接标准,如连接器的形状、引脚的数量、电缆的长度、信号传输的物理特性等。
- 类型:SATA接口主要应用于硬盘(HDD)、固态硬盘(SSD)以及光驱等设备上。SATA接口的广泛兼容性使得其成为个人计算机和企业存储设备的主流接口之一。
- 版本:SATA接口有多个版本,如SATA I(1.5 Gbps)、SATA II(3.0 Gbps)、SATA III(6.0 Gbps),其中SATA III是目前最常见的版本,用于连接SSD设备。
- 限制:SATA III的最大理论带宽为6 Gb/s(约600 MB/s),这是SATA接口的主要瓶颈,限制了SSD的速度。
- 优点:兼容性高
2、SATA协议
- 定义:SATA协议是一种串行通信接口,SATA协议定义了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通信规范,包括数据的打包、传输、校验、错误检测和重传等机制。
- 分层结构:SATA协议被划分为四个层次(物理层、链路层、传输层、应用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职责,用于保障数据的可靠、顺序和完整地从主机传递到存储设备,反之亦然。
- 功能:SATA协议允许主机发送命令,如读、写操作,同时负责错误检测(如通过CRC校验)和流量控制,确保传输效率和数据完整性。
这里补充一下四个分层的作用以及协同关系: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作用:物理层负责管理实际的物理信号传输,包括电气特性、数据编码和解码、数据速率以及连接接口的物理标准。
主要职责:
- 信号传输: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通过SATA线缆在主机和存储设备之间传输。
- 电气标准:定义了信号的电压、电流以及电气传输标准(如SATA 1.5 Gbps、SATA 3.0 Gbps、SATA 6.0 Gbps)。
- 编码/解码:使用8b/10b编码,即将8位的数据编码为10位,以便在物理介质上传输,这种编码方式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钟恢复信息和减少误码率。
- 同步与握手:负责连接设备时的初始化过程,包括同步和校准,以确保主机和设备在相同的频率和电气参数下传输数据。
2. 链路层(Link Layer)
作用: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主要通过校验和纠错来确保数据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主要职责:
- 帧的生成和处理:SATA使用**FIS(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作为帧结构,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分成帧,并对帧进行封装和解封装。
- 错误检测:通过**CRC(循环冗余校验)**对传输的数据帧进行校验,确保传输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