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基础(初级)》2020版学习笔记2~8章

第二章出版业及出版管理
第一节出版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一、出版业
(一)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等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出版业的形成
1)统一全国新华书店
2)实行出版、印刷、发行专业分工
3)建立国营出版单位
4)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出版业对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出版业对构成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以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服务单位等)
1)出版社
2)期刊社
3)非独立的期刊编辑部
4)网络出版服务单位
2.制作单位(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母版”的专门单位)
3.印刷复制单位(是从事出版物物质生产的部门,包括印刷厂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复制工厂等)
4.发行单位(是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经营单位,主要包括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
5.出版专业教育单位(是为出版业培养人才的机构)
6.出版专业科研单位(是专门从事出版科学研究工作的单位)
7.出版社会组织(又称出版社会团体,由公民或单位自愿参加为实现出版业或某个重要业务领域的共同意愿,按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法人)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等技术职务
编辑:初级(助理编辑)、中级(编辑)、高级(副编审、编审)
技术编辑:初级(技术设计员、助理技术编辑)、中级(技术编辑)、高级(技术副编审)
校对:初级(三级校对、二级校对)、中级(一级校对)、高级(高级校对)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等主要职责
1.初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1)编辑类(助理编辑):
①协助编辑工作;
②编辑指导下,收集有关学科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③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加工稿件,协助发稿;
④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
⑤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2)技术编辑类:
技术设计员: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刷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助理技术编辑: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或复杂的技术设计、印刷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3)校对类:
三级校对: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二级校对: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2.中级技术职务人员等主要职责
1)编辑类:
①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②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
③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④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2)技术编辑类:
①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
②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
③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3)校对类(一级校对):
①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
②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复印样通读工作;
③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
④指导二级校对、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3.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1)副审编:
①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②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③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④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⑤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⑥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编辑技术学、校对学)等方面论述,各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2)审编:
①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②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有关编辑人员实施;
③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④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
⑤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或编辑技术学、校对学)等方面论述,各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第二节党和国家对出版对管理
一、出版管理概述
(一)出版管理的概念
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
(二)我国出版管理体系
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制度是出版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依法依规实施出版管理
出版领域:《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管理条例》
国际:《尼泊尔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简称《尼泊尔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
我国管理制度围绕四大准入制度体系:法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产品准入。

二、对设立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
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等出版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出版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不得从事…
(一)设立出版单位的审批(除以下条件外,审批设立出版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1.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2.有符合国家出版主管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以及主管机关
3.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4.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一定数额的注册资本和符合国家规定的固定工作场所
5.有事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具备国家相应的条件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设立制作单位的审批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三)设立印刷单位的审批
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制度。
(四)设立复制单位的审批
国家实行复制经营许可制度。
(五)设立发行单位的审批
国家实行发行经营许可制度。

三、对出版从业人员对管理
主要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来实施。
(一)职业准入与岗位准入
初、中级资格:通过国家专业考试
高级资格:被评聘担任审编、副审编(或技术副审编、高级校对职务)的人员
(二)职业资格登记
取得证书后,三个月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未能及时登记,按规定继续参加教育情况下,可以保留五年申请资格。(升级同)
(三)有关法律责任
1.专业技术人员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1)被限制报考(考试违规行为)
2)被取消职业资格(考试资格违规)
2.出版单位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聘用无资格者)

四、对出版活动的管理
(一)业务范围
出版物必须按照出版主管部门在批准其设立时核准的业务范围组织出版工作。业务变更需要报出版主管部门审批。
(二)重大选题备案
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方面的内容,需要提前备案。
1.需备案的选题范围
1)有关党国家重要文件,文献选题
2)有关,现任承认,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著作文章及其工作生活情况选题,有关,现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重要讲话,学习读物类选题
3)涉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大事件,重大决策过、程重要人物选题
4)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工作重要人物选题
5)集中介绍,政党机构设置和领导干部情况选题
6)专门或其中,反映评价“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和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选题
7)专门反映国民党重要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
8)涉及民族宗教问题选题
9)涉及中国国界地图选题
10)反映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重要社会事务等选题
11)涉及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时期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选题
12)涉及外交方面的重要选题
2.对违规行为的处理
对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停止出版发行该出版物。
(三)书号、刊号管理
1.书号刊号不能互相替代使用
2.禁止“一号多用”
3.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五、对出版物的管理
(一)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
1.国家支持、鼓励出版的出版物(宪法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优秀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其他)
2.国家禁止出版的出版物(违宪、危害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煽动民族仇恨、宣传邪教迷信、破坏社会秩序、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教唆犯罪、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违反法律法规)
(二)对图书质量的管理
1.图书质量的项目及其标准(内容、编校、设计、印制)
1)内容质量标准(《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
2)编校质量标准(以差错率为依据不超过万分之一为合格)
3)设计质量标准(主要涉及图书设计,要求整体设计和封面、扉页、插图设计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4)印制质量标准(《纸质印刷产品印刷质量检验规范》(GB/T 34053.3-2017)
2.图书质量管理的实施
1)质量检查的范围:
正文、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版权页、前言(或序)、后记(或跋)、目录、插图及其说明文字等。
检查正文需超过十万字,若不足全部检查。
2)质量管理的分级实施
国家出版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图书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章著作权常识
第一节 著作权著作权法概述
一、著作权/版权
著作权法赋予民事主体对作品和作品在传播中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
二、著作权法
六条法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著作权法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第二节 作品及其著作权人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一、作品(著作权客体)
(一)我国著作权法给予保护的作品种类
1.文学作品(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
2.口述作品(即兴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
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4.美术、建筑作品
5.摄影作品
6.电影作品以及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7.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8.计算机软件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二)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几种客体
1.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2.时事新闻
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二、著作权人
创作作品直接享有著作权的著作权人、与创作作品无关,但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依法享有做作品著作权的著作权人。
(一)原始著作权主体
1.自然人作者
2.视为作者的组织(法人和其他组织)
3.作者身份的确定(无特别规定时推定署名人为作者)
(二)继受著作权主体
继受著作权主体是通过继承接受遗赠,接受转让等方式,依法取得著作权的自然人或组织。(有时国家也可以)
1.著作权继承者和受遗赠者(著作权为自然人所有时,继承人可继承在保护期内的著作权的财产权)
2.著作权转让中的受让人(著作权贸易中,合同转让)

三、产品著作权的归属
1.自创作起归作者所有,多人合作作品共同所有,单独使用时不得侵犯整体著作权。
2.特殊著作权(例如委托完成)归属按著作权法具体专门规定处理。
3.继受著作权

第三节著作权内容及其保护期
一、著作权内容
(一)人身权/精神权利
1.发表权(作者决定)
2.署名权(作者决定)
(二)财产权/经济权利
1.复制权(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
2.发行权(以出售或赠与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权利)
3.信息网络传播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信息传播网络实施“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个人选定的时间或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4.改编权(改变原作品而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权利)
5.翻译权(把作品的表现形式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6.汇编权(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二、著作权保护期
(一)无限期保护(人身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二)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50年(自然人发表权和财产权)
(三)首次发表后50年(法人或组织的发表和财产权)

第四节著作权的使用许可和限制
一、许可使用的含义及其常见方式
著作权人在一定期限内一定地域内有长和无偿的允许他人使用一项或多项财产权。
最常见的著作权许可方式是著作权人,允许出版单位使用其作品的复制全和发行权把作品制成出版物发行,而出版单位需支付一定报酬。

二、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一)许可使用的权利类型
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是订立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合同中必须对此作出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约定。
(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否专有
授予专有使用权后,著作权人本身也不能以相同方式使用,也不得许可第三方使用。
(三)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期间
合同中必须明确发行的范围
(四)付酬方式、标准和办法
使用费用数量多少与支付方式都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五)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的具体内容由当事人在合同中规定。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三、出版单位使用作品的付酬
(一)付酬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公平原则
3.等价原则
4.协商一致原则
(二)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
1.版税方式
根据图书定价的一定比例乘以一定册数计算的作品使用费。
1)版税的计付方式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公式:图书定价x实际销售数(或印数)x版税率
(支付版税使首次发行不足千册的,按千册支付版税,等下次结算时,对已支付的部分不再重复支付)
2)版税率的标准: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版税率标准:原创3%~10%,演绎作品1%~7%。
2.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根据作品字数支付基本稿酬,再根据图书印数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支付印数稿酬,重印刷时只支付印数稿酬)
采用此种付酬方式可约定交付作品时,预付基本稿酬的30%~50%,除非另有约定,作品一经出版,出版者应该在6个月内付清全部稿酬,重印的也应该在重印后6个月内付清印数稿酬。
1)基本稿酬的计算(千字为单位)
字数按照实有正文(作者创作的作品部分),版面上,每行字数x全部实有行数,末尾排不足一行算一行。正文总字数中不足千字部分按千字计算。
2)基本稿酬的标准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基本稿酬标准:原创作品每千字80~300元,改编作品每千字20~100元,汇编作品每千字10~20元,翻译作品每千字50~200元。
3)印数稿酬的计算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标准和计算方法:每印一千册,按基本稿酬的1%计算,不足一千册的按一千册计算。
3.一次性付酬方式
参照基本稿酬
(三)报纸和期刊刊载作品的付酬方式
报纸和期刊刊载作品只适用一次性付酬方式,即按每千字若干元的标准乘以作品字数。作品字数不足500的按照0.5千字计算,超过500不足1000的按照1千字计算。
帮我康康在为发表作品,除非另有约定应当自刊载后一个月内按每千字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转载摘编其他报刊已发表作品,应当自报刊出版之日起两个月内按每千字100元的付酬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未按约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应当转送给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代为收转。
(四)出版音像制品的付酬方式
使用演绎作品出版录音制品再确定具体报酬后,可约定向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70%向原作品著作权人支付30%。
(五)电子出版物的付酬方式(当事人协商)
(六)网络出版的付酬方式(参照实体出版物)
(七)已出版作品再许可他人在境外出版的付酬方式(另有约定除外,出版单位应将所得报酬,扣除合理成本后的70%支付给著作权人)

四、著作权限制
为平衡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缓和权力,独占与知识共享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一)著作权限制的概念
对于著作权的限制,必须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基点。
(二)我国的著作权限制方式
1.合理使用(法律规定一下使用一发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但不得侵犯著作权人身权)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而使用的已发表作品
2)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而翻译或者少量复制的已发表作品
3)为了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在作品中适当引用已发表作品
4)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媒体中不可避免的再现或者引用已发表作品
5)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媒体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新闻
6)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非声明不可公开)
2.法定许可
1)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的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的作品(非声明不许使用)
2)报刊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非声明不许转载、摘录)
3)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

第五节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一)停止侵害
权利人可以事先向人民法院申请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并进行财产保全。
(二)消除影响
侵权人应采取必要措施,消除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公众对被侵权人及其作品的不良影响,是社会对其评价恢复受侵害前状态。
(三)赔礼道歉(口头、公开刊登)
(四)赔偿损失(按实际损失,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也算。不能计算的法院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

二、行政责任(若行为同时损害了公共利益破坏国家正常经济秩序)
《著作权法》《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停止侵权行为、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制、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
罚款(地方版权局实施,全国重大影响的国家版权局实施):非法经营额5万以上,可处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经营或营业额在5万以下,根据情节处25万以下罚款。

三、刑事责任
同时触犯刑法的。
处罚:有期徒刑、拘役、罚金。

第四章出版物的文字规范
第一节汉字常识和汉字使用规范
一、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构造方式“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占比90%+)、(前面造字法后面用字法)转注、假借。”

二、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笔顺
(一)笔画
基本笔画: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
(二)偏旁
又称部件,是构成汉字的预制构件。
(三)部首
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开始用于给汉字分类。
(四)笔顺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次序和方向。讲究笔顺是为了把字写快、好看。
基本顺序: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三、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一)汉字的整理(简化笔画+精简字数)
1.简化笔画:简化偏旁、保留局部、同音代替、草书楷化、换用简单符号、另造生字或采用古体。
2.精简字数(从俗从简)
(二)汉字标准化
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确定标准。
1.定量(规定现代通用汉字的规范字量)
现代汉语通用字6000-9000,《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汉字8105个,一级字表(常用字)3500个,二级字表(用于出版印刷、辞书编撰、信息处理)收字3000个,三级字表(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文言文)1605个。
2.定形(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包括确定规范简化字、整理异体字、废除旧字形、更改地名生僻字、淘汰计量单位用字中的复音字和生僻字等。
3.定音(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4.定序(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法)
常用顺序:汉语拼音字母法、部首法、笔画笔形法、四角号码法。

四、汉字使用规范
包括字形、字音、字义。包括规范使用汉字、纠正错别字。
(一)使用规范汉字
1.规范汉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
2.掌握简化字
1)严格类推简化
2)分清简化字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
3)分辨简化字的细微差别
4)不随意生造简化字
3.不滥用简体字
1)明确繁体字使用范围(①文物古迹 ②姓氏中的异体字 ③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④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⑤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⑥经国务院有关部分批准的特殊情况)
2)掌握繁简体的对应关系(非简单1v1)
4.不用已淘汰的异体字
5.不用已淘汰的生僻字和复音字
6.区别新旧字形体
1)省简笔画
2)链接笔画
3)延伸笔画
4)调整部位
5)改变个别笔画的写法

(二)纠正错别字(错字+别字)
1.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主观:思想上不重视、客观:汉字形体相似)
2.常见错别字类型
1)常见错字类型:增减笔画、错用偏旁部件、受前后字影响、改变部件的方向和位置
2)常见别字类型:形似致别,音同、音近致别,音同、音近、义近致别
3.如何纠正错别字
1)注意辨析字形,注意分辨近似的偏旁
2)注意辨析字音
3)注意辨析字义、词义
4.关于异形词
指汉语书面语中音同、义同、用法相同而写法不同的词。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第二节汉语拼音和语音规范
使用拉丁字母依据北京语音系统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和方法
一、《汉语拼音方案》
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个部分组成。
主要用途: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用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技术领域、作为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二、韩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分为音节拼写和词、短语、句子拼写。
规范性文件:《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一)普通话音节拼写基本规则
1.“y”和“w”的使用
1)i前无元音,改为y
2)ü加上y后,上面两点去掉
3)u后有音节,改为w
2.隔音符号的用法(‘)
音节界限发生混淆时使用,如ji‘e
3.省写
1.iou、uei、uen前有声母时省写为iu、ui、un
2.ü+n、l时不省略点,此外声母都省略点
(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1.总原则
拼写以词为基本单位、表达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四音节及四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结构分写(不能划分的连写)、单音节词重叠连写双音词重叠分写,重叠并列AABB式结构连写、单音节前附成分或单音节后附成分与其他词语连写、并列词,语素间可以用连接符-(缩略语、约数、并列成分)
2.汉语人名、地名的拼写
1)人名的拼写
①姓在前,名在后,姓名分写,姓大写。
②人名与职务和称呼分写,职务、称呼小写。
③“老”、“小”、“大”、“阿”后面姓、名、排行,分写,首字母大写。
④专名化称呼,连写,开头大写。
2)地名的拼写
①专名和通名,分写,开头各大写。
②专名与通名的附加成分,单音节与其相关部分分连写。
③已专名化的地名不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
④非汉语人名、地名的汉字名称,用汉语拼音拼写。
3.成语的拼写
四字成语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音节的,分写中间加连接号。不能分的全部连写。非四字成语和其他熟语内部按词分写。
4.大写
1)句子开头的字母大写,诗歌每行开头字母大写
2)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
3)几个词组成的专有名词,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
4)专有名词成分与普通名词成分连写在一起,是专有名词或视为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
5.缩写
1)连写的拼写单位(例如北京BJ)
2)分写的拼写单位(例如汉语水平考试HSK)
3)为了给汉语拼音的缩写形式做出标记,可在每个大写字母后面加小圆点(例如B.J.)
4)人名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
6.移行
1)移行用连接符-,最小单位为音节
2)音节有隔音符号,遇到移行时去掉隔音符号
3)在有连接处移行时,末尾保留连接号,下行开头补加连接号
7.标调
1)声调标在一个音节主要元音(韵腹)上,iu并列往后标
2)轻声不标
3)“一”和“不”一般标(字的)原调,不标变调
4)ABB、AABB形式词语,BB一般标原调,不标变调
5)某些场合,专有名词拼写可不标
8.中文书刊名称的拼写
1)以词为书写单位
2)书刊中阿拉伯数字和外文字母照原样写
3)中文书刊的汉语拼音名称一律横写

三、汉语语音规范
(一)异读词音规范
指词形、词义相同二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的词。
1)声母不同
2)韵母不同
3)声调不同
4)声、韵、调不止一项不同
(二)避免误读
1.分辨近似字形
2.注意形声字的声旁
3.记住多音多义字
4.掌握多音同义字(独立成词和复合词中不同、个别词语读音和其他不同、书面语和口语中不同)

第三节标点符号及其使用规范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种类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
1.表示停顿
2.表示语气
3.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二)标点符号的种类
1.点号(点断,表停顿和语气)
。?!,、;:
2.标号(表语句性质和作用)
“”()…-.·《》_/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标点符号用法》
中西文大量混排时改用西文句号。
(一)点号使用规范
1.句号(陈述句末,或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使用)
2.问号(疑问句和反问句末尾,最多叠三个)
3.叹号(感叹句末尾,最多叠三个)
4.逗号(用在需要停顿的地方)
5.顿号(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需要停顿时用顿号)
6.分号(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列举各项之间用。)
7.冒号(解释下文,引起下文)
(二)标号使用规范
1.引号(行文中直接饮用的话、特殊含义的词语、着重论述和强调的内容。单引号出现在双引号内)
2.括号(注释、补充说明)
1)圆括号:注释、补充说明,订正、补加文字,标示语序,引语出处,拼音注音。
2)其他括号:国籍、朝代
3.破折号(解释说明、转折、声音延长、列举分奉)
4.省略号(引文的省略或列举的省略)
5.着重号(标明要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
6.连接号(起止、范围)
7.间隔号(标明外国人或少数民族人姓名内分界或书名与篇卷的分界或词牌题名分界)
8.书名号(标示书名、报刊名、文件名、电影、音乐等)
9.专名号(人名、地名、朝代名下)
10.分隔号(标示提行、节拍、文字分割、分割阶层、类别)
(三)标点符号的位置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居左偏下,不可以出现在一行之首。
引号、括号、书名号左半边不出现做一行之末,右半边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占两格,中间不能断开。
(四)直行文稿的标点符号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放在字下偏右。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引号改为「」。着重号标在字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

三、夹用英文的中文出版物对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遵循新闻出版行业标准《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一)标点符号的处理
1.形式:中文全角,英文半角。
2.基本用法:中文句子夹英文,用中文标点符号结尾。
3.中文引用英文句子,引号用中文形式。
4.英文标题或英文引用中标点符号应保留。
(二)人名缩略翻译的处理
中文用分隔号·,英文用下脚点.
(三)英文书刊名的处理
中文句子夹用英文书刊名时,应用英文斜体。

第四节数字与计量单位使用规范
一、数字用法
阿拉伯数字、小写汉字、大写汉字(仅用于法律文书和财务票据上)
(一)选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1.计数的数值
2.数字伴随有计量单位
3.使用数字进行编号
4.已经定型的阿拉伯数字的词语
(二)选用汉字数字的情况
1.数字作为语素而定型构成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
2.干支纪年、农历月日、历史朝代纪年以及其他传统采用汉字形式的非公历纪年。
3.相邻两个数字并列起来,连用表示概数。
(三)按上下文选择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均可的情况
(四)“二”“两”“俩”的用法
数字用二,百十个位用二,往上用两。
(五)使用数字时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
1.表示年月日时不能略去表示世纪的数字
2.表示年代时不能省略世纪
3.在表示数量或顺序范围时,前一个单位不能漏(如30%~40%)
4.简略表示十分时刻用英文“:”取代时分
5.〇用于编号,零用于计量

二、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一)规范量名称及其符号的使用
1.量名称使用不规范(使用一废除或非规范的量名称、同一名称出现多种写法、使用单位名称+数构成名称形式)
2.量符号使用不规范(除了pH外量符号使用了非斜体字母、量符号中辅助符号不标准、没有使用国家标准符号、混淆希腊字母与英文字母、大小写错误、以量的英文名称缩写字母作为符号)
(二)规范单位名称和中文符号的使用
不规范现象:
1.使用的非规范的单位名称
2.相除组合单位名称与其符号的顺序不一致
3.乘方形式单位名称错误
4.组合单位名称中加入符号
5.把中文单位名称与中文符号混淆
6.使用的不是中文符号
7.专业科技读物及高中以上理科教材应该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却使用了单位的中文符号
8.将单位名称拆开来使用
(三)规范单位符号的使用
常见错误:
1.单位符号字体错误
2.非标准符号作为单位符号使用
3.相除单位中的/多于一条
4.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
5.将单位符号与单位名称组合
6.组合单位中漏标了圆括号
(四)规范国际单位制词头符号的使用
常见不规范情况:
1.词头符号的字体错误
2.词头符号独立使用
3.词头符号重叠使用
4.对乘方形式的单位加错词头
(五)正确处理应废弃的非法定计量单位
1.正确处理市制单位(里、丈、尺、寸、斤、两、钱、亩)
2.正确处理英制单位(寸)
3.正确处理其他应废弃的非法定计量单位

第五节科技名词的使用规范
一、科技名词的特点(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简明性、系统性)

二、科技名词规范的进程
(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工作机构
全国科学计数名词审定委员会
(二)相关法律、政策、制度
《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学术出版规范科学技术名词》、《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

三、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
(一)使用国家审定公布的规范词
(二)规范使用科技名词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异名的使用(非推荐名尽量不用)
2.字母词的使用(规范的全称或简称、规范名词的又称)
3.其他情况(不同学科不同名字)
(三)科技名词中难点词的甄别
1.象与像
2.粘与黏
3.碳与炭
4.症、征、证

第五章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
第一节词汇
一、词的构成
(一)语素构词的类型
单纯词(只包含一个语素):单音节词、复音节词(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
1.复合式合成词:联合型、偏正型(一个补充说明另一个)、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宾型
2.附加式合成词(一个具体意义+一个词缀)
(二)汉语词汇组成(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古词语、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俗语)

二、词形、词音、词义
(一)词形(书写使用什么样的文字)
1.异形词(是指音相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
2.同形词(同一个词有不同的意思)
(二)词音
1.多音词
2.同音词
3.异读词
(三)词义
1.词义的构成
1)词的理性义(概念有关部分)
2)词的色彩义(情感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2.单义词和多义词(意义个数)
3.同义词
1)意义的轻重不同
2)词义概括的范围大小不同
3)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不同
4)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5)搭配对象不同
6)情感色彩不同
7)语体色彩不同
4.反义词(需要是属于统一范畴)

三、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纠正
(一)准确理解词义,注意辨析词义
(二)尊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不生造乱用词语
(三)注意词义范围大小和附加的色彩

第二节词的分类
一、实词
(一)名词
1.名词受数量词修饰
2.不受副词修饰
3.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4.有些名词的构词上有显著的词类标志
5.名词中比较特殊的是时间词,所处词,方位词
(二)动词
1.受副词修饰
2.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
3.动词后面普遍可以加时态助词
4.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
5.动词在句子中常做谓语
(三)形容词
1.能受副词和程度副词修饰
2.可以修饰名词,一部分可以修饰动词
3.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
4.形容词在句子中常做定语和谓语,有些可以做状语和补语
(四)数词
1.数量的增加可以用倍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能用倍数表
3.俩的词义是两个,仨的词义是三个,本身都已经包含了量词
4.二和两虽然数目一样用法上不同,分数、小数、十位数只用二,不用两,其他地方可用二也可用两。序数中用二不用两。
(五)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1.常同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使用
2.没计数的量词,通常默认为一
3.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的意思
4.量词和名词搭配有一定习惯
(六)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七)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1.一般只能做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2.不能做谓语,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3.副词不能重叠
4.主要作用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子中做个状语或补语。
5.有些副词可以起关联作用,保持短语或分句组合起来

二、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是可以帮助造句)
(一)介词(起介绍作用的词,不能单独使用)
(二)连词(只起连接作用不能修饰和补充,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三)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一定附加意义的虚词)
(四)语气词(后置虚词,附在句尾或者词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表示和感叹相呼应的词,不与任何此类发生关系不充当句子成分)

第三节短语和句子
一、短语
(一)短语的类型
1.主谓短语(主语是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
2.述宾短语(前一部分做出动作行为,后一部分是这种动作行为影响对象)
3.述补短语(表达补充关系)
4.联合短语(表达联合关系)
5.偏正短语(表达修饰关系)
6.同位短语(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事物)
7.连谓短语/连动短语(两个或以上词语之间没有联系和停顿)
8.兼语短语(兼语短语由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组成)
9.介宾短语(由介词附着在名词动词前面组成)
10.助词短语(助词短语由助词附着在词语上面组成)
11.固定短语(结构比较固定的短语)
(二)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不止一个的短语,可使用图解法进行分析)
(三)歧义短语/多义短语
1.语法结构切分不同而造成歧义
2.语法结构的区分相同,但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歧义
消除歧义的办法:
1.适当增加词语
2.调整语序
3.更换关键词语

二、句子及其成分
(一)主语、谓语、宾语
1.主语(谓语陈述对象)
2.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句子成分)
3.宾语(动词的连带成分,直接跟在动词后面受动词支配)
(二)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在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领属关系、性质、状态、数量)
2.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成分,说明程度、方式、时间、处所、范围、状态、数量)
3.补语(动词和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说明结果、趋向、可能与状态、程度等)
(三)同位语、独立语
1.同位语/复指成分(两个或多个指称同一对象的词或短语充当的同一句子成分)
重叠式同位语、称代式同位语、总分式同位语。
2.独立语(独立于普通句子,是外部与各种句子成分发生关联,位置比较灵活的词语)
称呼语、感叹语、插语。

三、单字及其运用
(一)单句的结构类型
1.主谓句(主谓短语带上语调构成的单句)
2.非主谓句(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短词,加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句子)
(二)单句的几种特殊形式
1.双宾句(句中动词之后先后出现两个宾语的句子)
2.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由连谓短语独立成句的句子)
3.连谓句(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由连谓短语独立成句的句子)
4.“把”字句(谓语动词前有介词“把”或“将”的句子)
5.“被”字句(被字句是位于动词前有介词“被”的句子)
1)谓语动词必须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
2)谓语动词大多数是双音节的
3)否定副词时间副词和主次要放在“被”前面

四、复句及其运用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
(一)复句类型
1.联合复句
1)并列关系复句
2)顺承关系复句
3)解说关系复句
4)选择关系复句
5)递进关系复句
2.偏向复句
1)转折关系复句
2)条件关系复句
3)假设关系复句
4)因果关系复句
5)目的关系复句
(二)复句的特殊形式
1.多重复句(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且各个分句不在一个结构层次上的复句)
2.紧缩复句(用近于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意义的特殊复句)

五、常见语法错误的纠正
(一)把握词性特点
(二)注意词语的搭配
(三)注意语句的顺序
(四)分析句子结构是否完整
(五)消除重复杂糅
(六)消除歧义
(七)分析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第四节常见修辞方式
一、常用的汉语修辞方式
(一)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二)比拟(拟人、拟物)
(三)夸张
(四)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借用另一种与之有关的事物来代替)
(五)对偶(把意义相关、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六)排比(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者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
(七)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出来相互比较)
(八)反复(为突出某种意识,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九)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
(十)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临近的句子或段落相连接)
(十一)回环(通过前后语句的循环往复来表现不同事物的相互关系)
(十二)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起注意和思考)
(十三)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和坚定的语气)
(十四)反语(说反话,故意使用褒贬意思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十五)双关(利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有意识语句在特定的环境下,带有明暗双重意义)

二、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一)连用
(二)兼用
(三)套用(整体一种修辞,所属部分含有另外一种)

三、常见的修辞错误
(一)比喻不当
(二)比拟不切
(三)借代不明
(四)夸张过分
(五)对偶欠工
(六)排比失当

第六章 形式逻辑常识
第一节 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反映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的思维属性。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只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

三、概念的种类
形式逻辑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基本特征,为根据将概念分为若干类: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反映对象的数量)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否为同一事物的群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四、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同一关系(外延上完全重合)
(二)属种关系(包含)
(三)交叉关系(一部分重合)
(四)矛盾关系(互相排斥,外延相加等于他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
(五)反对关系(互相排斥,外延相加小于他们属概念的外延)

五、概念的限制、概括和划分
(一)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得到某种概念)
(二)概念的概括(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即从种概念得到其属概念)
(三)概念的划分(概念的划分是根据对象的,一定属性将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种概念)
划分三要素:母项、子项、根据。

六、常见的运用概念时的错误
(一)概念误用
(二)概念误换
(三)误用集合概念
(四)概念并列不当
(五)概念限制或概括不当
(六)划分错误
1.混淆根据
2.多出子项和划分不全
3.子项相容

第二节判断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有所肯定会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特征:一定要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具有真假值

二、判断的主要类型
简单判断(本身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一)性质判断(断定某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
1.单称肯定判断是反映某一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单称否定判断是反映某个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
3.特称肯定判断是反映某类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4.特称否定判断是反映某类部分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5.全称肯定判断是反映某类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6.全称否定判断是反映某类的每一个对象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
周延性:
1.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2.全称否定判断的主谓向都周延
3.特称肯定判断的主谓向都不周延
4.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向周延
(二)联言判断(反映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一种复合判断)
(三)选言判断(反映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判断)
1.相容的选言判断(可以同真)
2.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同真,至少一种存在)
(四)假言判断(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判断)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三、常见的应用判断时的错误
(一)主谓不合
(二)量项不当
(三)误用否定(否定太多次)
(四)自相矛盾
(五)选言不当
(六)假言不当

第三节推理
一、什么是推理
从一个或者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二、推理的种类
(一)演绎推理
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正确性前提:前提真是,形式正确。
1.三段论
七个原则:
1)每个三段论中有且仅有三个不同概念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如果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5)在两个前提如果有一个是否定判断结论就只能是否定判断
6)以两个特征判断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7)在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特称判断结论就只能是特称判断
2.联言推理
1)连言推理的分解式(2=1+1,所以1=1)
2)连言推理的组合式(1=1,2=2,所以1+2=3)
3.选言推理
1)相容的选言推理(前提中有一个相容选言判断)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提中有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
4.假言推理(前提中有一个为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来进行推演的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就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就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一个前提为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和结论为性质判断的假言判断)
(二)归纳推理(根据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1.完全归纳推理(根据对某事物的每一个对象进行考察,发现每一个具有的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全部具有的属性)
原则:前提中列举的每一个对象情况真实且前提中被断定的个别对象之和是该类的全部对象。
2.不完全归纳推理(对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的结论)
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需要注意:尽可能考察更多的事例、不能出现相反的事。
2)科学归纳推理(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考察发现,他们具有(不具有)某种属性,并分析对象一属性间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从而得出对象整体结论)
(三)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并且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另外的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对象也有某种属性)

三、常见的运用推理时的错误
(一)前提不真实
(二)“四概念”错误(三段论应只包含三个不同概念)
(三)中项不周延
(四)大项不当周延和小项不当周延
(五)假言误推(违反假言推理的规则)
(六)轻率概括(以偏概全)
(七)机械类比(性质根本不同或只是表面相似相同的对象拿来类比)

第四节论证
一、什么是论证
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判断,确定某一个或某些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二、论证的种类
(一)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1.直接论证(通过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论据,直接导出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2.间接论证(通过确定判断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论证)
1)反证法(通过确定理论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来确定问题真实性的间接论证)
2)选言论证(首先论证与原论题有选言关系的其他可能性判断都虚假,进而确定言论体真实性的一种间接论证方法)
(二)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1.演绎论证(运用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来,确定某一个判断真实性的论证)
2.归纳论证(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论证)

三、常见的运用论证时的错误
(一)论题不清
(二)论题不同一
(三)论据不真实
(四)论据不足
(五)循环论证(论题和论据不能互为论据)
(六)推不出

第五节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一、逻辑思维的三条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二)矛盾律(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三)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个是真的)

二、常见的运用逻辑思维时的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三)自相矛盾
(四)“两不可”

第七章 古代汉语知识
第一节古汉语的形成与特点
一、古汉语的形成
始于夏,商甲骨文成熟、周代金文、魏晋南北朝中原汉语向四方辐射(洛阳音标准),元朝出现汉民族共同语广泛传播“四海同音”,清代中叶后北京音。

二、古汉语特点
1.言文分离
2.行文简练
3.艰涩难懂

第二节文字和词汇
一、通假字(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古今字(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
分为字义完全相同和字义部分相同两类。
汉字的孳乳分化: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意产生的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

三、异体字(同音同义,形体有所不同)

四、单音词与双音词(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且用一个汉字记录叫单音词,一个词有两个音节且用两个以上的汉字记录叫复音词)

五、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有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思叫引申义)
六、词的古义和今义
死词: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被淘汰的词。

第三节实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名词用为副词做状语

二、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第四节常用虚词
一、介词
(一)以(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依赖或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原则;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
(二)为(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三)于(一般做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介绍相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四)乎(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用法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到、向、从、对;)

二、连词
(一)而(一般做连词表并列译为和、而且;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于是、因而;表示转折关系可以为但是、却;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可以为如果、假若;连接状语和谓语不必译出。)
(二)则(一般做连词连接分句表连贯关系,可译为就、便、那么;表示,某种情况被发现时已经产生出现,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连接分句表转折,可译为反而、可是、但、却;连接分句表示让步或假设,可译为倒是、如果、假如。)
(三)与(连接词或词组表并列,译为和;连接分句表选择,译为与其。)
(四)以(以做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以便、来;标递进,可译为并且、又;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三、助词
(一)所(结构助词与后面动词结合,形成名词性词组;用在动词前常与介词为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
(二)者(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后面形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三)之(结构助词或语气助词,译为“的”;标志宾语前置。)

四、语气词
(一)也(用在陈述句目标判断或肯定;用在疑问句句末,译为“呢”“吗”;用在句中或分句末尾标停顿;用在感叹句末,加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二)矣(用在陈述句末尾,译为“了”;疑问句句末,译为“呢”“吗”“了”;用在祈使句末,译为“把”“了”;用在感叹句末,译为“啊”“了”。)
(三)焉(陈述句末;疑问句末,译为“呢”;在句中表停顿。)
(四)乎(疑问或反问句句末,译为“呢”“吗”;感叹句末,译为“啊”“呀”;祈使句末,译为“把”。)
(五)哉(感叹句译为“啊”“呀”;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末,译为“吗”“呢”;用于陈述句末,译为“啊”。)
(六)为(用于句末,译为“啊”,“呢”。)
(七)与(用于句末,译为“吗”,“呢”。)
(八)者(用在句中或句尾表停顿;用在疑问句末,译为“呢”。)

第五节句法
一、判断句
固定句式:…(者),…也 //也可能不是判断句

二、被动句
于、见、为

三、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宾语前置
(三)表示强调的宾语前置

第六节标点和翻译
一、标点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读书时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停顿标记,叫做“句读”。
1.标点后,每个句子必须语义确切字,语句通顺。
2.必须符合作者的原意和情理。

二、翻译
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达是译文要通畅明白,雅三译文要典雅优美。
方法:留补删换调。留是保留,增是增补,删是删除,换是替换,调是调整。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原始社会初始,夏商周时代形成,秦汉时期定型,隋唐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宋明理学与心学构建发展,清代至五四转型。
国度性与民族性:
1.中华文化是中国多民族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化的营养,经历了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4.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务实力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5.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伦理本位的道德品格;
6.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中庸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天文和地理
一、天文历法
三光:日、月、星
七政/七曜:日、月、金(古称“明星”、“太白”、“启明”、“长梗”)、木(古人认为,木星12年绕天一周,古称“岁”、“岁星”)、水(古称“晨星”)、火(古称“荧惑”)、土(古称“镇星”)。//古代提到的水星和火星并不是现代的水星和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和大火。
二十八星宿:东方七宿/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七宿/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北方七宿/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玄武
(斗、牛、女、虚、危、室、壁)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干支纪年法(天干只能与地支相配,天干单数与地支单数相配,天干双数与地支双数相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相配,以纪年历,六十年一循环。

二、地理、政区
山南水北阳,山北水南阴。
上古时期大禹分九州,秦汉隋郡县制,唐宋时期道(唐)路(宋)制,元明清行省制。
历代王朝定都城市: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

三、官制和科举
一、官制
巫史制(夏商)
公卿制(西周、春秋)
丞相制(战国、秦、西汉初)
尚书制(汉武帝到明初)
内阁制(明清)
封爵(王、公、侯、伯、子、男)
俸禄(给予官吏的物质待遇)
考课(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
致仕(辞去官职的婉转说法)

二、科举
世袭(夏商)
乡举里选(西周)
察举和征辟(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隋-清)

第四节 儒释道文化
一、儒家文化
春秋战国(孔子开创)-汉代董仲舒(改造融合)-魏晋时期(到、民、法、诸家学说会通形成玄学)-隋唐时期(儒教为本基本国策)-宋代(理学)-明代(心学)

二、佛教文化
起始于古代印度地区,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唐代皇帝除唐武宗外,均信佛,佛教得以鼎盛,宋元明清佛教逐渐衰落。

三、道家文化
春秋时期(老子庄子开创)-汉初(黄老之学)

第五节 姓名和称谓
一、姓名
古代姓和氏有所区别,后来逐渐合一。源于动物、封地、居地特征。
古人的字和名是分开的,出生取名男二十,女十五取字,表示已成人。古代文人雅士往往有自己的号。

二、称谓
古时候为了尊重某人不直接书写或称呼,他的姓名,采取一定方式加以回避,就是避讳:
1.改字法,遇到需要避讳的字一音一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2.空字、省字法,应避讳的字或空行或划一方框或直接省去,有时写“讳”“某”;
3.缺笔法,少写一笔或几笔。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
年号:一定时期(汉代)也可用于帝王的称谓。

第七节藏书与版本知识
一、藏书
周:藏书机构(宗庙、藏室、盟府),执掌官员(天府、太史、柱下史)
秦:藏书地方(石室、金匮),不许私人藏书
汉:藏书地方(未央宫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观文阁),管理人员(校书郎、兰台令史)
隋唐:藏书机构(秘书省典司图籍,下设著作局和太史局),执掌官员(秘书监)
宋代:藏书机构(崇文院、密阁)
明代:明成祖永乐六年编成《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
清代:藏书机构(北四阁、南三阁、天禄琳琅、武英殿、国子监、翰林院)
善本需要具备:实用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版本知识
古籍分为写本(手稿本、清稿本、抄本、影抄本)和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
刻本:时代分(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刻书地域(蜀本、浙本、闽本),活字种类(泥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活字本/聚珍版,木活字最有名是清代《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铜活字最有名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残本拼凑配成的一本内容完整的书,如张元济主持印行的《百衲本二十四史》。
六色套印本:用紫、蓝、朱、绿、黄、墨六色(普通是红黑二色),如清人所刻《杜工部集》。
巾箱本:可以放进巾箱中的本子。

第七节 经史子集与四部分类
一、古代图书分类
七分法始于《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综合性目录书,包括辑略(综述学术源流的结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四分法:经、史、子、集,源于魏晋,定型于唐,为古典目录主流。

二、经史子集概说
(一)经(指的是传统儒家具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二)史
(三)子
(四)集(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Java基础学习笔记 # 一、Java简介 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由Sun Microsystems(现在是Oracle)于1995年首次发布。它具有跨平台的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Java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开发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包括桌面应用、Web应用、移动应用等。 # 二、Java基本语法 ## 1. 变量与数据类型 Java是强类型语言,每个变量必须先声明后使用。Java提供了多种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整数、浮点数、字符、布尔值)和引用数据类型(类、接口、数组)。 ## 2. 运算符 Java提供了多种运算符,包括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等,用于进行各种数学或逻辑运算。 ## 3. 控制流程 Java提供了多种控制流程语句,包括条件语句(if-else语句、switch语句)、循环语句(for循环、while循环)、跳转语句(break语句、continue语句)等,用于控制程序的执行流程。 ## 4. 方法和类 Java中的方法用于封装一段可重复使用的代码,可以带有参数和返回值。类是Java程序的基本组织单位,包含了属性和方法。可以使用关键字class定义一个类,通过实例化类的对象来调用其方法。 # 三、面向对象编程 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包括封装、继承和多态。 ## 1. 封装 封装是将数据和行为打包成一个类,通过访问修饰符(public、private等)控制对类的成员的访问权限。 ## 2. 继承 继承允许一个类继承另一个类的属性和方法,并且可以通过重写来修改或扩展继承的方法。 ## 3. 多态 多态允许通过父类类型的引用来引用子类对象,实现对不同子类对象的统一调用。 # 四、异常处理 Java提供了异常处理机制,用于处理程序中的错误情况。异常分为可检查异常(checked exception)和不可检查异常(unchecked exception),可以使用try-catch语句来捕获和处理异常。 # 五、Java标准库 Java标准库提供了大量的类和接口,用于完成各种常见的任务。其中包括输入输出、集合、多线程、网络编程等功能,可以大大简化开发过程。 以上是我学习Java基础笔记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