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之旅:从第一篇到第 365 天的技术与心路回顾

时间流转,一年一度。回首 2024 年 02 月 28 日,那个平凡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在博客中留下了第一篇技术分享:《qml 中实现异步加载图片交互 QQuickImageProvider》。
那一刻,也许是我立志成为专业 IT 作者的开始,也许是记录一段刚实践的经验,却悄悄种下了属于我的创作之种子。如今,时光悄逝,转眼便是第 365 天。回首过去,心中满是感慨与收获。


一、再回首:我的第一篇博文

当初选择写下《qml 中实现异步加载图片交互 QQuickImageProvider》,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正好在做相关的项目实践,踩了不少坑,想趁热打铁、把所学所感记录并分享出来。
在那篇文章中,我尝试了:

  • QQuickImageProvider 的用法解析
  • 异步加载图片流程设计
  • 与 QML 界面交互时遇到的关键点
  • 一些坑点及解决方法

对于当时的我,这不过是一次“试着写”的过程,却不料成为了打开技术分享大门的钥匙。它见证了我从“只管埋头码代码”到“愿意向外分享”,从“技术吸收者”到“内容产出者”的一次转变。


二、在创作与工作之间摸索前行

过去的一年,不可谓不忙碌。白天我依旧在各个项目中快速迭代、编写代码、解决 Bug;下班后,常常还要处理各种杂事。

  • 有时写技术文章的灵感会突现;当我愿意安静地坐下,把想法转化为文字,就是对自我最好的沉淀。
  • 也有不少时候,心中有创作的冲动,却被琐事打断;等一切告一段落,那股热情也随之降温。

然而,写作带给我的满足感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我:分享是宝贵的,写作是美妙的。只要静下心来,一篇文章就能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也能让自己对技术的理解更清晰。


三、技术成长:困惑与突破

这一年,我在技术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和尝试。

  1. 深入底层的 QML 原理
    • 学习如何自定义 QML 类型,研究渲染机制;
    • 探索和 C++ 交互的各种场景,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经验。
  2. 前端与后端结合
    • 在移动端和 Web 技术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拓展;
    • 尝试前后端分离与服务端部署的一些应用场景。
  3. DevOps 与自动化流程
    • 学习并使用 CI/CD 工具,让编译和部署更自动化;
    • 对项目开发周期、分支管理、代码质量提升有了新的认识。

每一次研究新知识,都有可能遇到让人抓狂的 Bug 或原理不清的瓶颈。

  • 我可能会连续熬夜查资料、实验代码;
  • 也会利用社区、论坛和开源项目的资源与他人交流;
  • 在不断的迭代中,技术基础逐渐夯实,而这些累积都能成为下一篇创作的素材。

四、创作与分享的收获

创作,不仅仅是把文字写出来,更是一场自我的思维梳理与表达演练。

  • 沉淀: 每一次写作都能梳理思路,帮助我对知识进行二次消化。
  • 影响力: 当看到有人因我的文章少踩了一些坑、或对某块技术产生了兴趣,我感到非常欣慰。
  • 知识体系的完善: 写作可以让我发现知识盲区:一旦想写出让读者看得懂的内容,需要对原理有更透彻的理解。

过去的一年里,我收到过一些反馈,或感谢、或质疑、或建议。它们都帮助我思考自己的写作方向,怎样让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可读性。


五、展望未来:继续前行的动力

尽管有时更新博客的频率不那么稳定,但我始终相信,分享的价值不会过期。

  1. 继续记录新技术新思路
    • 我计划在今后写更多关于 C++ 与 QML 结合、跨平台应用开发以及性能优化的实践经验;
    • 同时也会在前端、后端、DevOps 方面继续深挖。
  2. 结合项目案例更深入地剖析
    • 相比纯理论,读者更想看真实情境下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我会以实际项目为例,让内容更贴近开发需求。
  3. 尝试多形式分享
    • 除了图文文章,也可以尝试视频、直播或线上研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 不定期与读者互动,收集反馈,及时充实和完善博文内容。

六、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为了纪念这个在创作旅途中的特殊时刻,我收到了这份专属「纪念勋章」,也被邀请在「里程碑专区」留下脚印。

  • 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记录,都是我一路走来的见证;
  • 每一条留言、每一次鼓励,都是支持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回想起来,我从未想过那篇《qml 中实现异步加载图片交互 QQuickImageProvider》会成为我技术写作的起点。
或许看似平凡的开端,却有着莫名的意义。我的初心不变:把所学、所感,记录并分享;把热爱,化作文字,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最后,衷心地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阅读我、支持我的你们。
无论是正繁忙于工作、还是恰巧打开了我的博客;
无论是初心不改、还是偶尔疏于更新;
创作的心情,任何时刻都可以重新点亮。

愿我们都能在创造与分享的路上,收获知识,体会快乐,遇见更好的自己。

祝愿每一位热爱技术、热爱分享的朋友,都能拥有自己的“创作里程碑”,
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闪亮的印记!

—— TravisBytes 写于第 365 天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进行自动代码生成,在STM32平台上实现带57次谐波抑制功能的霍尔场定向控制(FOC)。首先,文章讲解了所需的软件环境准备,包括MATLAB/Simulink及其硬件支持包的安装。接着,阐述了构建永磁同步电机(PMSM)霍尔FOC控制模型的具体步骤,涵盖电机模型、坐标变换模块(如Clark和Park变换)、PI调节器、SVPWM模块以及用于抑制特定谐波的陷波器的设计。随后,描述了硬件目标配置、代码生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生成后的C代码结构。此外,还讨论了霍尔传感器的位置估算、谐波补偿器的实现细节、ADC配置技巧、PWM死区时间和换相逻辑的优化。最后,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工程集成经验,并推荐了几篇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技术和优化控制效果的研究论文。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掌握基于Simulink的自动代码生成技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控制精度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场合,特别是在面对高次谐波干扰导致的电流波形失真问题时。通过采用文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显著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降低噪声水平,提升用户体验。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和技术指导,还包括了许多实践经验教训,如霍尔传感器处理、谐波抑制策略的选择、代码生成配置等方面的实际案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