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镇馆之宝”盘点 有文物也有故事

每个博物馆总有那么几件藏品不论经历多久的光阴,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向往之情不曾淡漠,慢慢地,这些藏品开始具有代表性,甚至能成为整个博物馆的缩影,也就成为人们口中所传颂的“镇馆之宝”了。其实本没有什么镇馆之宝的说法,每件文物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向着前来朝圣的人们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只不过是存在一些文物,因其精美绝伦、年代久远、保存难度大、历史意义深刻或是仅存孤品等等原因,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去,久而久之并亲切的将它们称为“镇馆之宝”。那么跟随鹿豹座平台小编的脚步,去一睹十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风采吧。

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年代:北宋

相关介绍:《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作品,绢本设色,以长卷的绘画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长达五米多长画卷里,张择端绘画出数量庞大的人物、牛、车、轿、船只、房屋、桥梁等,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

年代:商朝

相关介绍: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才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

年代:唐代

相关介绍:《簪花仕女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卷无作者款印,亦无历代题跋及观款。画面不设背景,以工笔着重彩绘衣着艳丽的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用笔和线条细劲有神,设色浓丽,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

湖南省博物馆

素纱禅(单)衣

年代:西汉

相关介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单)衣,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咏诵这诗句,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年代:西周

相关介绍: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件不得出境国宝之一。其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格外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鼎身上铭文清晰,仿佛默默诉说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铜锈斑驳的痕迹,又隐隐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的百年沧桑。该鼎是周孝王时期铸就的器物,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湖北省博物馆

曾候乙编钟

年代:战国

相关介绍: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1件,总量重达5吨。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音律齐全,各组钟配合演奏,能发出奇妙的交响,气势极其宏伟。

南京市博物馆镇馆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年代:元代

相关介绍:该文物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此梅瓶高44.3厘米,底部直径为13.9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圈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梅瓶通体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绘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经典历史人物故事,画面位置突出,人物情节逼真传神,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各种纹饰予以点缀,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却又主题鲜明。

河南博物院

春秋·郑 莲鹤青铜方壶

年代:春秋

相关介绍: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各装饰一只神兽,兽角弯曲,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的龙、兽互相呼应,灵动威严。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玛瑙杯

年代:唐代

相关介绍:兽首玛瑙杯用罕见的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前端碾琢成牛首形状,兽眼圆睁,炯炯有神。兽角为螺状,长长的双角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兽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兽嘴镶金,匠心独运,画龙点睛,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既突出了整体造形的完美,又增添了玛瑙杯的身价,造型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整个造形静中含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浙江省博物馆

战国越王者旨于睗剑

年代:战国

相关介绍:战国越王者旨于睗剑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剑首呈圆盘形,上面阴刻有五道同心圆,这是其独有的特征。剑格上面正反两面各有四字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于睗。铭文旁边镶嵌有薄如蝉翼的绿松石,现有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此剑虽历二千四百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剑刃极薄,异常犀利,加上剑鞘齐全,缠缑完整,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

这些得以保存至今的文物都是历史长廊里色彩浓重的一笔,承载着故事,承载着文化,并且会这样一直默默的延续下去。鹿豹座平台小编不由得对这些文物肃然起敬,更期待与你一同走进博物馆,亲眼去看,亲自去感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