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常问题(NLP)

深度学习基础

如何选择激活函数?

​ 选择一个适合的激活函数并不容易,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通常的做法是,如果不确定哪一个激活函数效果更好,可以把它们都试试,然后在验证集或者测试集上进行评价。然后看哪一种表现的更好,就去使用它。

以下是常见的选择情况:

如果输出是 0、1 值(二分类问题),则输出层选择 sigmoid 函数,然后其它的所有单元都选择 Relu 函数。
如果在隐藏层上不确定使用哪个激活函数,那么通常会使用 Relu 激活函数。有时,也会使用 tanh 激活函数,但 Relu 的一个优点是:当是负值的时候,导数等于 0。
sigmoid 激活函数:除了输出层是一个二分类问题基本不会用它。
tanh 激活函数:tanh 是非常优秀的,几乎适合所有场合。
ReLu 激活函数:最常用的默认函数,如果不确定用哪个激活函数,就使用 ReLu 或者 Leaky ReLu,再去尝试其他的激活函数。
如果遇到了一些死的神经元,我们可以使用 Leaky ReLU 函数。

使用 ReLu 激活函数的优点?

在区间变动很大的情况下,ReLu 激活函数的导数或者激活函数的斜率都会远大于 0,在程序实现就是一个 if-else 语句,而 sigmoid 函数需要进行浮点四则运算,在实践中,使用 ReLu 激活函数神经网络通常会比使用 sigmoid 或者 tanh 激活函数学习的更快。
sigmoid 和 tanh 函数的导数在正负饱和区的梯度都会接近于 0,这会造成梯度弥散,而 Relu 和Leaky ReLu 函数大于 0 部分都为常数,不会产生梯度弥散现象。
需注意,Relu 进入负半区的时候,梯度为 0,神经元此时不会训练,产生所谓的稀疏性,而 Leaky ReLu 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Batch_Size

1 为什么需要 Batch_Size?

Batch的选择,首先决定的是下降的方向。

如果数据集比较小,可采用全数据集的形式,好处是:

由全数据集确定的方向能够更好地代表样本总体,从而更准确地朝向极值所在的方向。
由于不同权重的梯度值差别巨大,因此选取一个全局的学习率很困难。 Full Batch Learning 可以使用 Rprop 只基于梯度符号并且针对性单独更新各权值。
对于更大的数据集,假如采用全数据集的形式,坏处是:

随着数据集的海量增长和内存限制,一次性载入所有的数据进来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以 Rprop 的方式迭代,会由于各个 Batch 之间的采样差异性,各次梯度修正值相互抵消,无法修正。这才有了后来 RMSProp 的妥协方案。

2 Batch_Size 值的选择

​ 假如每次只训练一个样本,即 Batch_Size = 1。线性神经元在均方误差代价函数的错误面是一个抛物面,横截面是椭圆。对于多层神经元、非线性网络,在局部依然近似是抛物面。此时,每次修正方向以各自样本的梯度方向修正,横冲直撞各自为政,难以达到收敛。

​ 既然 Batch_Size 为全数据集或者Batch_Size = 1都有各自缺点,可不可以选择一个适中的Batch_Size值呢?

​ 此时,可采用批梯度下降法(Mini-batches Learning)。因为如果数据集足够充分,那么用一半(甚至少得多)的数据训练算出来的梯度与用全部数据训练出来的梯度是几乎一样的。

3 在合理范围内,增大Batch_Size有何好处?

内存利用率提高了,大矩阵乘法的并行化效率提高。
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对于相同数据量的处理速度进一步加快。
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来说 Batch_Size 越大,其确定的下降方向越准,引起训练震荡越小。

4 盲目增大 Batch_Size 有何坏处?

内存利用率提高了,但是内存容量可能撑不住了。
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要想达到相同的精度,其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从而对参数的修正也就显得更加缓慢。
Batch_Size 增大到一定程度,其确定的下降方向已经基本不再变化。

5 调节 Batch_Size 对训练效果影响到底如何?

Batch_Size 太小,模型表现效果极其糟糕(error飙升)。
随着 Batch_Size 增大,处理相同数据量的速度越快。
随着 Batch_Size 增大,达到相同精度所需要的 epoch 数量越来越多。
由于上述两种因素的矛盾, Batch_Size 增大到某个时候,达到时间上的最优。
由于最终收敛精度会陷入不同的局部极值,因此 Batch_Size 增大到某些时候,达到最终收敛精度上的最优。

四种归一化(BN,LN,IN,GN)

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为了学习数据分布,如果没有做归一化处理,那么每一批次训练数据的分布不一样,大的方向上看,神经网络则需要在这多个分布中找到平衡点,小的方向上看,每层网络输入数据分布在不断变化,这也会导致每层网络在找平衡点,显然,神经网络就很难收敛了。当然,如果我们只是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比如将输入的图像除以255,将其归到0到1之间),只能保证输入层数据分布是一样的,并不能保证每层网络输入数据分布是一样的,所以也需要在神经网络的中间层加入归一化处理。https://www.sohu.com/a/344090132_651893
BN、LN、IN和GN这四个归一化的计算流程几乎是一样的,可以分为四步:
1.计算出均值
2.计算出方差
3.归一化处理到均值为0,方差为1
4.变化重构,恢复出这一层网络所要学到的分布

将输入的 feature map shape记为[N, C, H, W],其中N表示batch size,即N个样本;C表示通道数;H、W分别表示特征图的高度、宽度。这几个方法主要的区别就是在:

  1. BN是在batch上,对N、H、W做归一化,而保留通道 C 的维度。BN对较小的batch size效果不好。BN适用于固定深度的前向神经网络,如CNN,不适用于RNN;
  2. LN在通道方向上,对C、H、W归一化,主要对RNN效果明显;
  3. IN在图像像素上,对H、W做归一化,用在风格化迁移;
  4. GN将channel分组,然后再做归一化。
    每个子图表示一个特征图,其中N为批量,C为通道,(H,W)为特征图的高度和宽度。通过蓝色部分的值来计算均值和方差,从而进行归一化。

BN:

针对每个神经元,使数据在进入激活函数之前,沿着通道计算每个batch的均值、方差,‘强迫’数据保持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避免发生梯度消失。具体来说,就是把第1个样本的第1个通道,加上第2个样本第1个通道 … 加上第 N 个样本第1个通道,求平均,得到通道 1 的均值(注意是除以 N×H×W 而不是单纯除以 N,最后得到的是一个代表这个 batch 第1个通道平均值的数字,而不是一个 H×W 的矩阵)。求通道 1 的方差也是同理。对所有通道都施加一遍这个操作,就得到了所有通道的均值和方差。

BN的作用:

(1)允许较大的学习率 2020/10/30 15:23
(2)减弱对初始化的强依赖性
(3)保持隐藏层中数值的均值、方差不变,让数值更稳定,为后面网络提供坚实的基础;
(4)有轻微的正则化作用(相当于给隐藏层加入噪声,类似Dropout)

BN存在的问题:

(1)每次是在一个batch上计算均值、方差,如果batch size太小,则计算的均值、方差不足以代表整个数据分布。
(2)Batch size太大:会超过内存容量;需要跑更多的epoch,导致总训练时间变长;会直接固定梯度下降的方向,导致很难更新。

LN

针对BN不适用于深度不固定的网络(sequence长度不一致,如RNN),LN对深度网络的某一层的所有神经元的输入按以下公式进行normalization操作。
Layer Normalization (LN) 的一个优势是不需要批训练,在单条数据内部就能归一化。LN不依赖于batch size和输入sequence的长度,因此可以用于batch size为1和RNN中。LN用于RNN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CNN上,效果不如BN。

IN

IN 对每个样本的 H、W 维度的数据求均值和标准差,保留 N 、C 维度,也就是说,它只在 channel 内部求均值和标准差

GN

GN是为了解决BN对较小的mini-batch size效果差的问题。GN适用于占用显存比较大的任务,例如图像分割。对这类任务,可能 batch size 只能是个位数,再大显存就不够用了。而当 batch size 是个位数时,BN 的表现很差,因为没办法通过几个样本的数据量,来近似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GN 也是独立于 batch 的,它是 LN 和 IN 的折中。
GN的主要思想:在 channel 方向 group,然后每个 group 内做 Norm,计算的均值和方差,这样就与batch size无关,不受其约束。
具体方法:GN 计算均值和标准差时,把每一个样本 feature map 的 channel 分成 G 组,每组将有 C/G 个 channel,然后将这些 channel 中的元素求均值和标准差。各组 channel 用其对应的归一化参数独立地归一化。

宏平均和微平均F

宏平均(Macro-Average)
做法:先在各混淆矩阵上分别计算出查准率和查全率,再计算平均值
微平均(Micro-Average)
做法:先将各混淆矩阵的对应元素进行平均,得到TP,FP,TN,FN的平均值,再基于这些平均值计算查全率和查准率
差别:
如何每个class的样本数量相差不大,那么宏平均和微平均差异也不大
如果每个class的相差较大并且你想:
更注重样本量多的class:使用宏平均
更注重样本量少的class:使用微平均
如果微平均远低于宏平均,则应该去检查样本量多的class
如果宏平均远低于微平均,则应该去检查样本量少的class

优化算法

权值初始化方法有哪些?

在深度学习的模型中,从零开始训练时,权重的初始化有时候会对模型训练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初始化能让模型快速、有效的收敛,而糟糕的初始化会使得模型无法训练。

目前,大部分深度学习框架都提供了各类初始化方式,其中一般常用的会有如下几种: 1. 常数初始化(constant)

​ 把权值或者偏置初始化为一个常数。例如设置为0,偏置初始化为0较为常见,权重很少会初始化为0。TensorFlow中也有zeros_initializer、ones_initializer等特殊常数初始化函数。

  1. 高斯初始化(gaussian)

​ 给定一组均值和标准差,随机初始化的参数会满足给定均值和标准差的高斯分布。高斯初始化是很常用的初始化方式。特殊地,在TensorFlow中还有一种截断高斯分布初始化(truncated_normal_initializer),其主要为了将超过两个标准差的随机数重新随机,使得随机数更稳定。

  1. 均匀分布初始化(uniform)

​ 给定最大最小的上下限,参数会在该范围内以均匀分布方式进行初始化,常用上下限为(0,1)。

  1. xavier 初始化(uniform)

​ 在batchnorm还未出现之前,要训练较深的网络,防止梯度弥散,需要依赖非常好的初始化方式。xavier 就是一种比较优秀的初始化方式,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初始化方式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使得模型各层的激活值和梯度在传播过程中的方差保持一致。本质上xavier 还是属于均匀分布初始化,但与上述的均匀分布初始化有所不同,xavier 的上下限将在如下范围内进行均匀分布采样: [ − 6 n + m , 6 n + m ] [-\sqrt{\frac{6}{n+m}},\sqrt{\frac{6}{n+m}}] [n+m6 ,n+m6 ] ​ 其中,n为所在层的输入维度,m为所在层的输出维度。

  1. kaiming初始化(msra 初始化)

​ kaiming初始化,在caffe中也叫msra 初始化。kaiming初始化和xavier 一样都是为了防止梯度弥散而使用的初始化方式。kaiming初始化的出现是因为xavier存在一个不成立的假设。xavier在推导中假设激活函数都是线性的,而在深度学习中常用的ReLu等都是非线性的激活函数。而kaiming初始化本质上是高斯分布初始化,与上述高斯分布初始化有所不同,其是个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2/n的高斯分布: [ 0 , 2 n ] [0,\sqrt{\frac{2}{n}}] [0,n2 ] ​ 其中,n为所在层的输入维度。

除上述常见的初始化方式以外,不同深度学习框架下也会有不同的初始化方式,读者可自行查阅官方文档。

梯度消失、爆炸的解决方案

1、预训练加微调
此方法来自Hinton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Hinton为了解决梯度的问题,提出采取无监督逐层训练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每次训练一层隐节点,训练时将上一层隐节点的输出作为输入,而本层隐节点的输出作为下一层隐节点的输入,此过程就是逐层“预训练”(pre-training);在预训练完成后,再对整个网络进行“微调”(fine-tunning)。Hinton在训练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中,使用了这个方法,在各层预训练完成后,再利用BP算法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此思想相当于是先寻找局部最优,然后整合起来寻找全局最优,此方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目前应用的不是很多了。

2、梯度剪切、正则
梯度剪切这个方案主要是针对梯度爆炸提出的,其思想是设置一个梯度剪切阈值,然后更新梯度的时候,如果梯度超过这个阈值,那么就将其强制限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这可以防止梯度爆炸。
另外一种解决梯度爆炸的手段是采用权重正则化(weithts regularization)比较常见的是L1和L2正则。

3、ReLu、leakReLu等激活函数
(1)ReLu:其函数的导数在正数部分是恒等于1,这样在深层网络中,在激活函数部分就不存在导致梯度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缓解了梯度消失或者爆炸。同时也方便计算。当然,其也存在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滤到了负数部分,导致部分信息的丢失,输出的数据分布不在以0为中心,改变了数据分布。
(2)leakrelu:就是为了解决relu的0区间带来的影响,其数学表达为:leakrelu=max(k*x,0)其中k是leak系数,一般选择0.01或者0.02,或者通过学习而来。

4、batchnorm
Batchnorm是深度学习发展以来提出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了,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大网络中,具有加速网络收敛速度,提升训练稳定性的效果,Batchnorm本质上是解决反向传播过程中的梯度问题。Batchnorm全名是Batch Normalization,简称BN,即批规范化,通过规范化操作将输出信号x规范化到均值为0,方差为1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5、残差结构
残差的方式,能使得深层的网络梯度通过跳级连接路径直接返回到浅层部分,使得网络无论多深都能将梯度进行有效的回传。

6、LSTM
LSTM全称是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是不那么容易发生梯度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LSTM内部复杂的“门”(gates)。在计算时,将过程中的梯度进行了抵消。

如何提升模型的稳定性?

评价模型不仅要从模型的主要指标上的性能,也要注重模型的稳定性。模型的稳定性体现在对不同样本之间的体现的差异。如模型的方差很大,那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正则化(L2, L1, dropout):模型方差大,很可能来自于过拟合。正则化能有效的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增加对更多分布的适应性。

(2)提前停止训练:提前停止是指模型在验证集上取得不错的性能时停止训练。这种方式本质和正则化是一个道理,能减少方差的同时增加的偏差。目的为了平衡训练集和未知数据之间在模型的表现差异。

(3)扩充训练集:正则化通过控制模型复杂度,来增加更多样本的适应性。那增加训练集让模型适应不同类型的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提升模型稳定的方法,也是最可靠的一种方式。 与正则有所不同的是,扩充数据集既可以减小偏差又能减小方差。

(4)特征选择:过高的特征维度会使模型过拟合,减少特征维度和正则一样可能会处理好方差问题,但是同时会增大偏差。但需要注意的是若过度删减特征,很可能会删除很多有用的特征,降低模型的性能。所以需要多注意删减的特征对模型的性能的影响。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