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系列文章,是根据中国大学MOOC网 哈工大的编译原理 这门课学习而成的学习笔记。
运行存储分配
一、运行存储分配概述
运行存储分配策略
- 编译器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为源程序中出现的一些数据对象分配运行时的存储空间
- 对于那些在编译时刻就可以确定大小的数据对象,可以在编译时刻就为它们分配存储空间,这样的分配策略称为静态存储分配
- 反之,如果不能在编译时完全确定数据对象的大小,就要采用动态存储分配的策略。即在编译时仅产生各种必要的信息,而在运行时刻,再动态地分配数据对象的存储空间
- 栈式存储分配
- 堆式存储分配
运行时内存的划分
活动记录
- 使用过程(或函数、方法)作为用户自定义动作的单元的 语言,其编译器通常以过程为单位分配存储空间
- 过程体的每次执行称为该过程的一个活动(activation)
- 过程每执行一次,就为它分配一块连续存储区,用来管理过程一次执行所需的信息,这块连续存储区称为活动记录( activation record )
活动记录的一般形式
二、静态存储分配
静态存储分配
- 在静态存储分配中,编译器为每个过程确定其活动记录在目标程序中的位置
- 这样,过程中每个名字的存储位置就确定了
- 因此,这些名字的存储地址可以被编译到目标代码中
- 过程每次执行时,它的名字都绑定到同样的存储单元
静态存储分配的限制条件
- 适合静态存储分配的语言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数组上下界必须是常数
- 不允许过程的递归调用
- 不允许动态建立数据实体
- 满足这些条件的语言有BASIC和FORTRAN等
常用的静态存储分配方法
- 顺序分配法
- 层次分配法
顺序分配法
- 按照过程出现的先后顺序逐段分配存储空间
- 各过程的活动记录占用互不相交的存储空间
层次分配法
通过对过程间的调用关系进行分析,凡属无相互调用关系的并列过程,尽量使其局部数据共享存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