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蔚来创始人李斌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生死状”——内部大刀阔斧的“CBU基本经营单元”改革、销量翻倍目标、第四季度盈利倒计时……这家累计亏损超千亿的新势力车企,正试图用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大整顿逆天改命。但外界质疑声四起:这场自救究竟是绝地反击,还是回光返照?
一、千亿亏损背后:一场“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豪赌
蔚来的亏损早已不是秘密。2024年第三季度,其单季净亏损仍高达50.6亿元,全年累计亏损突破千亿大关。巨额投入的背后,是蔚来“既要高端品牌调性,又要全产业链布局”的野心:
- 研发黑洞:自研芯片、世界模型、换电网络……技术投入每年超百亿,但短期内难见回报;
- 服务成本失控:用户运营的“海底捞式服务”曾是卖点,如今却成财务拖累;
- 多线作战:蔚来主品牌、乐道、萤火虫三品牌并行,渠道建设和产能扩张压力倍增。
李斌曾直言:“如果销量翻倍还不盈利,说明成本控制有问题。” 这句话既是对内部的鞭策,也暴露了蔚来“规模与利润”失衡的深层矛盾。
二、CBU改革:一场“从大锅饭到算细账”的效率革命
面对千亿亏损,蔚来的“止血”策略直指管理顽疾。2024年起推行的CBU(Cell Business Unit)机制,被李斌称为“自救生死状”。这套逻辑的核心是:
- 砍掉ROI不达标的项目:即便李斌亲自拍板的项目,若投资回报率算不过账,也要被淘汰;
- 工时精确到分钟:工程师每周填报工时,低效项目成本无处遁形——一个300人团队若30%时间耗在无效任务,一年损失超1亿;
- 自下而上的经营意识:每个部门独立核算成本,员工被迫从“执行者”变成“经营者”。
这场改革看似冷血,却直击蔚来“大企业病”要害。过去,蔚来员工满意度高被诟病为“压力不足”,而CBU机制将成本压力传导至每个细胞单元,或许能倒逼效率提升。
三、2025三大生死战:销量、技术与现金流
1. 销量翻倍:44万辆的“不可能任务”?
蔚来2024年销量22.2万辆,2025年目标直接翻倍至44万辆。但现实是:
- 乐道开局不利:首款车型L60首月销量仅832辆,10月勉强爬升至4319辆,远不及小米SU7等竞品;
- 产品节奏硬伤:ET5曾因交付延迟错过爆款窗口,乐道L60再次重蹈覆辙;
- 三品牌混战:蔚来主品牌定位高端,乐道主打性价比,萤火虫瞄准下沉市场,但多线作战可能稀释资源。
2. 技术突围:自研芯片与世界模型的“生死时速”
蔚来押注的“端到端智驾+世界模型”技术,被李斌视为超越特斯拉的关键。但现实困境是:
- 硬件算力闲置:搭载4颗Orin X芯片的车型,智驾表现未达预期,引发车主不满;
- 研发投入反噬:2024年三季度研发费用33.2亿元,同比增9.2%,但技术转化效率存疑。
3. 现金流危机:422亿还能烧多久?
尽管蔚来现金储备约422亿元,但单季50亿以上的亏损速度,意味着若不融资,资金仅够支撑两年。而资本市场对“亏损故事”的耐心正在耗尽。
四、生死局的“X因素”:李斌的赌性与行业的残酷
蔚来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三重博弈:
- 赌性VS理性:李斌坚持“长期主义”,但市场只给赢家时间;
- 高端化VS规模化:蔚来既要品牌调性,又需乐道走量,平衡难度极大;
- 技术理想VS商业现实:自研芯片和换电网络是护城河,还是无底洞?
行业分析师指出,2025年将是蔚来的“诺曼底时刻”——若销量翻倍目标落空,或盈利计划再度跳票,资本市场的信任崩塌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结语: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
蔚来的困境,是中国新势力车企的缩影:既要对抗特斯拉的技术霸权,又要迎战小米的性价比攻势,还要在资本寒冬中活下去。李斌的CBU改革和销量豪赌,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若成功,蔚来或能涅槃重生;若失败,“千亿亏损”的标签将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互动话题:你认为蔚来2025年能实现逆袭吗?
参考资料
腾讯新闻《我可太希望蔚来今年能开始盈利了》
搜狐汽车《蔚来汽车2025年生死时刻》
新浪财经《2025年,蔚来能盈利吗?》
搜狐汽车《蔚来汽车盈利计划提前》
腾讯新闻《李斌内部讲话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