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物理海洋学--第八章学习笔记

本文探讨了海洋中的波动,包括表面重力波(波浪)的频散关系,如深水波与浅水波的区别,以及潮汐的成因和平衡潮理论。深入解析了波浪的传播、变形、反射、破碎和海啸特性,同时涵盖了随机波浪理论、内重力波、大尺度正压波动和行星波等内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大洋大尺度动力过程–波动

表面重力波(波浪)

频散关系

  • 相速度:Cp=L/T=𝜔/k
    • 单个波的传播速度
  • 群速度:Cg=𝜕𝜔/𝜕𝑘
    • 能量(包络线)的传播速度
  • 频散关系:对于任一给定类型的波动,其频率和波长(或波数)的关系。𝜔=𝜔(k)
  • 非频散波:相速度=群速度,相速度与群速度皆为常数,不同频率波动传播速度相同
  • 频散波:相速度≠群速度,不同频率波动传播速度不同,在传播过程中会分散开。

深水波–频散波

  • 波长远小于水深的表面重力波,又被称为短波。
  • 频散关系:𝜔=√𝑔𝑘
  • 𝐶𝑝= √(𝑔/𝑘)
    𝐶𝑔= [√(𝑔/𝑘)]/2
  • 水质点运动轨迹近似圆周,运动轨迹半径从海表
    面到海底呈指数衰减

浅水波–非频散

  • 波长远大于水深的表面重力波,又被称为长波。
  • 频散关系:𝜔=𝑘√𝑔ℎ
    𝐶𝑔=𝐶𝑝=√𝑔ℎ
  • 水质点运动轨迹近似椭圆,且长轴随深度的增加几乎不变,短轴迅速减小,因而在近海底处浅水波几乎只在水平方向上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 波浪浅水变形机制
    • 浅水变形:波浪进入浅水区,随着水深递减,波浪波长、波速减小,周期不变,由于单位波长内能量守恒,波浪振幅会变大,直至破碎。
    • 波浪折射:波峰线与波向线随水深变化而变化受浅水变形影响,浅水处波浪推进较慢,因此斜向岸边传播的海浪波峰线会发生弯曲,并逐渐趋于与等深线平行。
    • 波浪绕射
      • 内绕射:没有障碍物存在时,由于地形变化引起海浪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 外绕射:波浪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并在掩蔽区发生波浪扩散
    • 波浪反射:遇到天然或人工障碍物时,将发生部分或全反射
    • 波浪破碎:崩破波、卷破波、激破波
    • 离岸流
      • 机制:波浪破碎向海滩输入的大量海水输运回外海引起的急流
      • 水下逆流:通过底层水向外输送来平衡表层波破碎带来的水体
      • 裂流:通过表层极窄的射流向外输送波破碎带来的水体
  • 海啸
    • 突然的海水位移将产生的表面重力波称为海啸,也是浅水波
    • 海啸速度可以达到200-220m/s (17,280 km/day) ,且其传播几乎没没有衰减,穿越太平洋印度洋这样的大型海盆需要一天的时间。
    • 海啸波长很长,所以波陡很小。因此,浅滩海啸由于浅水变形表现就像汹涌的波浪,外加一些地区地形的辐聚作用,很容易引起极大损失
  • 随机波浪理论

内重力波

  • 机制:恢复力为约化重力和科氏力的波动
  • 特性(相比表面波)
    • 要素:由于恢复力为约化重力<<重力,因此波长、周期、波高远大于表面波,振幅可以达到上百米
    • 传播方向:不仅有水平传播的界面内波,还有接近垂直的近惯性波,但更多的是倾斜传播,频率越高,越接近N,越水平
      • 近垂直方向传播:近惯性波
      • 近水平方向传播:界面内波
    • 驱动因素:风、潮汐、波动、流的不稳定
  • 频散关系
    • 𝜔 2 ^2 2 = = =𝑁 2 ^2 2 𝑠𝑖𝑛𝜃+𝑓 2 ^2 2cosθ—内波的频率和内波的传播方向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当潮波的频率确定后,便确定了其传播方向。
    • 群速度方向总是和相速度方向垂直一一在垂向上能量与波速传播相反
    • 内波反射的法线总是垂向的
    • 内波向近岸传播时,能量会聚集造成较大的扰动,称为孤立波。

大尺度正压波动

  • 线性波动力学

    • 时间Rossby数<<1
    • Rossby数~1
    • 波速C>>U
    • 正压浅水模型忽略z方向变化
    • 动量方程化简为:时间变化项+科氏力项=压强梯度力项
  • 惯性重力波

    • 机制:时间变化项+科氏力项=压强梯度力项
    • 频散关系:𝜔=√(𝑓 2 ^2 2+𝑔𝐻𝑘 2 ^2 2)
      • 频散
      • 𝜔/f>1 超惯性
      • 𝜔/f=kR时为Kelvin波
      • σ>f
  • 行星波(Rossby波)

    • 机制:β平面下的惯性重力波
    • Rossby 变形半径:长短波Rossby波的区分尺度,它是地转流或近地转流的固有水平长度尺度。
    • 频散关系:𝜔=−𝛽 𝑅 2 𝑅^2 R2 𝑘/[1+𝑅 2 ^2 2 (𝑘 2 ^2 2+𝑙 2 ^2 2 )]
      • 频散
      • 纬向相速度始终向西传播
      • Cy/Cx=k/l
      • x方向最大相速度𝑐=−𝛽𝑅 2 ^2 2
  • Kelvin波

    • 机制:忽略x或y方向运动的惯性重力波
    • 频散关系:与浅水重力波相同
  • 地形(Rossby)波

    • 机制:存在经向地形梯度时的惯性重力波
  • Yanai波(混合Rossby-重力波)

    • 0阶赤道波动,在没有南北边界时存在

潮汐

引潮力:万有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

  • 重力是地球与物体引力离心力的合力
  • 以月球为参考,地球始终围绕月球旋转,因此二者所受离心力=引力。由于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刚体,地球上所有点速度相同,惯性离心力处处相等,等于质心处引力,但是由于地球表面各处与月球之间距离不等,使地球表面海水所受离心力与引力合力不为0,两者合力即为引潮力。
  • 近月点与远月点引潮力皆指向地球外,形成高潮,距离最中间的点引潮力指向地心,处于低潮,也就是说理论上同一天内会形成两次月球引起的高潮和低潮

天文学概念

  • 天球:地球为中心的无限大球体
  • 中天:对于天球内某一点或某一经线而言,天体通过天子午圈(地球投影点经圈)的时候叫做中天
  • 黄道:太阳围绕地球运动轨道
  • 白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轨道
  • 春分点:太阳自南向北穿过赤道的点,自北向南为秋分点
  • 升交点:月球自南向北穿过黄道的点,自北向南为降交点
  • 赤纬:天球中的点到地球投影点的纬度或者天球上的纬度
  • 平太阳日:太阳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为24h,其1/24为平太阳时
  • 平太阴日:月球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为24h50min

平衡潮理论

  • 假定:标准水球,无陆地,无粘,无惯性,无地转,无摩擦,正压
  • 潮汐椭球:重力和引潮力的作用使海面变成椭球型,长轴指向月球或太阳中心,这个椭球叫做潮汐椭球。
  • 大小潮对齐:
    • 所有天体的引潮力都可以形成潮汐椭球,其中月球引起的潮汐最强,太阳其次
    • 在朔望之时即农历初一十五,太阳和月球的潮汐椭球的长轴重叠,形成天文大潮;而在上弦月下弦月时即太阳和月球的潮汐椭球的长轴垂直时,日潮越弱了月潮,形成小潮
    • 理论上,平衡潮的最大潮差能达到78cm
  • 半日潮:月球引起的潮汐周期是半个平太阴日,太阳引起的潮汐的周期是半个平太阳日,这种潮汐叫做半日潮。
  • 潮汐不等现象
    • 日不等:由于星球赤纬的存在,即星球轨道不与赤道重合,造成潮汐椭球长轴不在赤道面上,因此同纬圈上的两个高潮(低潮)高度不等,即一天内两个的高(低)潮不等
    • 朔望不等:即大小潮的存在,一个月内每天的潮汐不等
    • 回归不等:月球、太阳赤纬的变化造成的潮汐不等
    • 视差不等:地月、日地距离变化造成的潮汐不等
    • 更长周期不等:升交点西退引起

调和分析

  • 将任意地点的潮位表示为有限个调和分潮的叠加,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各分潮的振幅和相位
  • M2、S2、K1分潮等

相关机制

  • 潮汐冲刷:潮汐+地形引起垂向混合,形成潮汐混合锋,引起高营养盐
  • 离岸冰间湖:冰间湖分为离岸冰间湖和沿岸冰间湖,离岸冰间湖其中一种机制是潮汐+地形引起垂向混合,造成海冰融化形成冰间湖

原文参考:

https://doi.org/10.1016/C2009-0-24322-4
海洋科学导论
海气相互作用导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简朴-ocean

继续进步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