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地思考
于尔根·奈佛
马怀琪 陈琦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摘录
-
我对生活的最大愿望和期盼就是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干我的事儿,而不希望人们注意我。
-
现代精神从早期的儿童意识中吸取它的创造潜能。
-
自在从容地追随自己的好奇心、熟悉自己独特的世界。
-
引导人走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逃离充满令人厌恶的粗俗和让人绝望的空虚的日常生活,进而摆脱反复无常的个人欲望的枷锁。
-
凡是成功取得创造性突破的人,都具有特立独行和独立思考的特点。而独立性往往会被误解为不听话。但是它所表达的,其实是对权利和公平的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代表了青年人的典型意志——只要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便很难忍受不同的意见。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终其一生也未改变,而且为之提出了一种崇高的动机:“迷信权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
-
“科学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始终是获取一种适用于一切事物的非常简单的认识,将所有的事实统一于一种解释。”——阿隆·伯恩斯坦
-
“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里分布着数量无限的恒星,毫无疑问,每颗恒星都可以向后倒推任意多年。所以,总是可以找到一颗恒星,在它上面此时作为现在所观察到的正是我们地球过去的时代。”
-
在宇宙里永远永远保留着借助光的翅膀传播开来的所有事件的档案,真实而又确凿。
-
数学分为许多专门的领域,而每一个领域都有可能耗去我们所能拥有的短暂的一生。
-
世界的亘古之谜就在于它的可解释性。
-
时钟距离质量的中心越远,那么它走的就越快,引力对它的作用就越小。
-
我们向宇宙中遥望得越远,我们对过去看得就越深。
-
我从来不记可以在书本上查到的现成信息。
小结
书名 | 爱因斯坦传 |
---|---|
作者 | 于尔根·奈佛 |
类别 | 传记 |
我的评分 | 6.0 |
豆瓣评分 | 8.1 |
关键词 | 纯真、勤奋、思考、坚持 |
一句话 | 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地思考 |
- 阅读是一种偷懒,思考才是勤奋的表现。
往记
爱因斯坦在最窘迫时写给妹妹玛雅的信中说到:“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寸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吧。唯一使我坚持下来的、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感悟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买它仅仅是因为“爱因斯坦”这四个字。翻译的很生硬,不灵活,文笔也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常常是一件事没讲完,扯出另一件,或许是需要的历史信息庞大,无法以偏概全,但阅读体验很一般,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困倦。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作家的作品,但别对他的人生好奇”,用在这里可能不是特别的恰当,原文的意思特指作家的为人、生活。这里我更想说”如果你对爱因斯坦感兴趣,那就去读读他的相对论吧“,了解了他的相对论,再来看传记,或许就没那么无聊了。
💡
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的是爱因斯坦平凡的一生。他的童年、学校、工作、婚姻、家庭,都是有普通人的烦恼的。真正的天才基因是少不了的,但普通人若有良好的资源,在一个领域努力深耕,独立思考,永不言弃,也会接近天才。他对物理感兴趣,家人、亲戚的影响是少不了的;正如霍华德·休斯,以及好多这类人,都在很小的年纪被生活环境所慢慢影响,培育。
书中一直讲到的,爱因斯坦一直保有孩童的纯真,这份纯真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一直有探索的欲望;他从不放弃,除了工作,剩余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和做研究,思考;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在自己的领域深耕,期待解开宇宙之谜,多了解这个世界几分。
💡
阅读是一种偷懒,思考才是勤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