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射频的石油热解开采的一些资料

基于低频电脉冲的采油技术

井下低频电脉冲采油技术是通过在井下液体中高压放电在地层中产生定向传播的压力脉冲来激发周期性压力波和强电磁场,利用产生的空化作用解除地层污染,并对地层产生微裂缝,其影响半径可达0.5~1.0m,从而增产。井下低频电脉冲在井下产生的压力波和空化作用,能解除油层孔道的沉积物从而起到解堵作用;反复辐射产生的压力波交替作用于岩层,这能够改造裂缝和产生新的微裂缝;在脉冲作用下,压差交替变换大小和方向,使液体由滞留区向排液活动区流动。经过多次脉冲放电,即可解除近井地带的地层污染,达到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目的。这种方法跟射频采用没什么关系。

井下射频电磁采油系统的制作方法(专利 1997年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针对采集稠油的系统

稠油是指比重大于0.934的原油,由于其比重大,流动性差。所以稠油开采是采油工业的一大难题。全球稠油资源总量很大,而目前技术可开采储量仅为总量的十分之一。在全球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有效利用地下资源,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是战略性的迫切需要。为了提高稠油开采率,人们采取了种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有效性问题,如对新井初期应用有效的注蒸汽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失效,原油采收率明显下降;二是应用这些方法还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效应,使我们以后无法采用将来出现的更有前途的其它方法进一步采出剩余油,同时会破坏生态平衡。随着油层的开采以及对开发地下资源的生态学要求更严格,“无缺陷的”(从损害油层自然状态的观点来看)处理方法越来越重要。目前物理场激励法是比较有效的,特别是射频采油法在物理上业已证明是最具前景的高效采油方法。但射频采油系统都是基于地面射频源,通过射频传输线把能量馈入井下天线这一系统方案。射频传输线的存在使之用于深井(2000米)采油变得十分困难,主要问题是:
1、射频传输线随着井深增加而增长,射频传输线成本增加;
2、射频能量损耗大,因而采油用电量大;3、与完井、固井工艺不兼容,施工困难。见美国专利5065819。
本发明的目的是把射频源直接置于井下,通过发射天线直接加热油藏,提高稠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馈电系统、抽油系统和井下射频系统构成电磁采油系统。
本发明不使用射频传输线传送能量,所以射频损耗大大降低,用电量也大大减少。同时本系统与现有完井、固井兼容,施工安装容易。
附图是系统结构

射频电磁增采稠油数学建模及现场应用(2011)

本文涉及通过射频(射频)电磁(EM)辐射回收改进重油。以波浪形式出现的RF-EM纤维可以深入到含有储层的石油和天然气中,从而产生热量,并最终提高采收率,这主要是由于油粘度降低。
提出了利用射频(RF)电磁(EM)辐射进行储层加热的多层二维数学模型,用于重油回收。模型考虑了井口和周围地层的热量损失。
石油电磁波的分布与极地元件定向极化引起的介电电感(电容)频率分散有关。在 RF-EM下,由于电极化效应,会产生额外的热量(除了焦耳热)。EM能量的散热伴随着热源在介质中分布的发生。加热过程具有体积特性,主要受电磁波结构、辐射频率和功率以及介质介质的制约。物质本身中体积热源的出现使热,并最终降低油的粘度

利用射频能试验从地下油页岩中开采石油–1980《Electronics》从地下油页岩中回收石油这一工业随着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石油的出现几乎消失,在八十年代中,通过射频能改变从岩层中提取石油的有机物质。根据有关资料,从价格效果方面来看,雷锡恩公司的这一技术可与原油产品相匹敌。收获可能是惊人的,据工业界估计,美国的油页岩层中的石油含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桶,是美国现有液体原油的早先,是将开采出来的页岩在地面上加热,使汕母岩中的有机化合物转换成石油和气体,另外需要大量的水冷却,这相当于露天开采,会污染环境,与原油生产相比,成本太昂贵了。雷锡恩的方法是在地底下处理油母岩。这样环境污染影响极小,成本效率较高。
方法:把无线电埋入地底下。把无线电路杆埋入地底下,通过大功率射频发生器分二步将射频能发送到部分页岩层。
第一步,用大约一兆赫的信息,迅速地将部分页岩层温度升高到约100C以上,然后使页岩层上游离水蒸发。岩石破裂后,游离水通过缝隙流入周围地区。
第二步,以100千赫到100兆赫范围内的功率能将油页岩.加热约几小时到几天,待留在油页岩层中的水蒸气蒸发后,留下了吸收能力较差的岩石,然后,油页岩受热后,发生变化,形成了吸收能力较高的中间化合物。 有效的加热结果,使得油页岩最终变成石油,岩石本身保持冷却,留有足够的缝隙,使液化石油能够在岩石缝隙中流动,然后用泵将原油抽吸到地面上。控制页岩层的温度是操作中的关键,加热太高会引起无用的化学反应,妨碍或阻止地下处理油页岩。
雷锡恩技术使用的是相位变动信号,所以各种不同的天线杆发出的射频波以不同的深度相互抵消,同样冷却液体或气体注入了天线杆从而使周围区域冷却。

由天线杆中的热电偶来监视温度和信号,假如加热温度超过正常极限,则射频发生器便停止工作(一些不必要化合物的产生)。由中央振幅一定时和相位控制装置来激励发生器,发生器接收由普通三相高压线路传来的功率。
六十年代,雷锡恩公司曾在犹他州作过野外试验,试验工作进行 了一年。预计,这一技术有可能于八十年代中期得以普遍使用。

射频加热与溶剂提取相结合- 从地表油中采油的方法(2019)

面积和地表位置相对较小而大规模地表开采和原地开采方法,如SAGD(蒸汽辅助重力排水)和VAPEX(蒸汽提取)。用于从加拿大油砂中回收石油,是不实际的。本篇文章过进行实验和模拟研究,开发出一种从特立尼达地表油砂中商业回收石油的新方法,射频加热(RFH)比表面油砂的电阻加热(ERH)更实用,RFH 更便宜、更快,加热均匀且比 ERH 更深,采油幅度在 50% 到 80% 不等。研究表明,特立尼达油砂油的粘度大于 10000 cp,并且需要温度大于 170 °C 才能使油浮出。在此温度下应用 RFH 的功率要求大于 25 kW (kW),并且非常共存。此外,石油成分的蒸发发生在这些高温下,这对表面应用来说不安全。
本篇文章新的采油方法使用低功RFH(1kW), 具有本地提取的有机溶剂。设计和组装的RFH sstem由RFH室、信号发生器和低功率放大器(1 kW)组成。使用 11.5 MHz 的低频将室内油砂样品加热到 100 °C,并注入了内部提取的柑橘油。在三个周期的溶剂注射和RFH后,在60-70%范围内实现了沥虫rec超过。实验研究表明,特立尼达油砂的粘土含量在10%-20%之间,水在10-20%范围内与水饱和度一起湿润,在38-100范围内具有相对许可(需要选取)。根据这些数据,开发了一种新的数学相关性,以获得油砂的许可,这些油砂可用于工业软件,以模拟 RFH 的采油。模拟研究表明,要从三个周期中恢复 70%,RFH 在 100 °C 的温度下,每个周期需要 8 加仑的溶剂。
RFH的一些最早的工作是由H.W.Ritchey于1956年完成的,他提出了一项发明,涉及从位于油轴承层附近的井口的天线在无线电频率下辐射电磁能量。这项专利设计是在15千赫时完成的,电磁能在被吸收或消散之前,会渗透到含油层中,并转化为热能,使用低至5千瓦至100千瓦的功率(Ritchey,1956年)。1986年,Sresty等人在沥青岭的犹他州油砂上进行了纤维检测,当时地层温度最初上升到120°C,后来上升到199°C。 回收了336加仑(8桶)石油,相当于在20天内回收30-35%。他们估计,50-70%的复苏可以在6个月内实现。
利用溶剂提取(RFH-SOLX)进行射频加热的新方法,用于从地表油砂中提取石油。该方法所要求 RFH 的功率非常低,为 1 千瓦(实验室为 1 千瓦,field 为 11.5 千瓦),并注入当地提取的环保柑橘有机溶剂。实验和模拟研究表明,在100°C的温度下,RFH-SOLX的石油回收率可能高达70%
油砂和油/沥虫不是良好的介电,不能很好地加热电磁能。然而,水的极性分子在受到EM加热时会迅速振动。无线电频率(3 kHz-300 MHz)的EM波将把油砂中的康纳特(其沸点)加热到100°C(沸点),并将这种热量转移到油砂中。因此,该设备的设计最高功率为 1 kW,加热温度为 100 °C,以将设备和运行成本保持在最低水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该设计包括射频信号发生器、宽带功率放大器和带内部导体的 RFH 样品缸。Omni fl前系统 m通过fibre光学探头测量室内温度。为此 RFH 设备设计的实验室视图 GUI 接口系统提供输入变量的计算机控制,并监视器并记录所有输出数据。放大FIed RF 电磁波通过同轴电缆传到测试室。试验室直径为3.88"长,5.981",容量为1.45升。该腔室包含一个内部铜缸(直径为2.6"),作为生成的EM波的导体。要加热的油砂被包装在这个内缸周围。沥青将在170°C下浮华,但光成分的汽化将会发生。在 100 °C 的运行温度下,粘度不够低,沥青无法放飞。油砂RFH的实验程序包括注射一种环保的、本地提取的柑橘,使沥香具有移动性。实验研究表明,水中10%的柑橘溶剂是从帕里兰地油砂中提取最大沥水所需的最佳浓度。这种从地表油砂中提取沥虫的方法是新的,被命名为带溶剂萃取或RFH-SOLX的射频加热。
然后就是计算机建模模拟COMSOL的过程。

重油回收结合射频加热和导电介质注塑性能评价(2021)

目前,射频加热被认为是从重油藏中提取原油的新方法。但是,在没有任何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很难进一步提高其供热性能,特别是对于导热性差和导电性低的储层。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将射频加热与导电介质注入液压断裂相结合的混合技术。首先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射频加热过程,然后通过实验室实验获得的温度数据验证模型。最后,分析了导电介质、断裂位置和宽度对储层温度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导电介质的特异性热、导热性和密度对储层温度分布没有明显影响,但10~30S/m范围内的导电性明显会导致温度变化。此外,断裂位置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巨大,但由于宽度范围小,断裂宽度不能影响温度分布。
传统的重油回收技术主要包括蒸汽驱动、蒸汽浸泡和蒸汽辅助格拉维蒂排水(SAGD),郭等人,2016年:Rui 等人,2018年)。虽然它们在当今受到石油公司的欢迎,但存在固有的缺陷,例如生产成本高、开采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此外,它们在薄、深、断裂的水库(查克马和贾,1992年)方面也效率低下。因此,开发大规模开发重油资源的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被统称为"射频(RF)加热"它不仅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而且可以避免水库裂缝中出现严重蒸汽泄漏的过度热量损失然而,当RF加热技术单独用于重油回收的亲塞时,其加热性能受到储层特性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导热性差和导电性低的储油层,因此本文提出了将射频加热和导电介质注入液压断裂的方法。
(1) 水力压裂过程在钻探和完成后首先进行,细微的裂缝从井体延伸到遥远的储层:(2) 导导介质随后注入液压断裂;(三)在水平井体水库深处放置天线:(四)电缆将电能从地面输送到井下天线:(五)天线向水库发射电磁波,诱发断裂:(六)经过几天的加热,由于储层吸收EM电,储层温度升高,导致重油粘度下降,导致传热。之后,碎油流向井体,然后通过管道泵出到地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射频加热过程涉及 EM 场和温度场之间的耦合,应使用波和传热方程来描述 ,在加热过程中,水库内产生EM波所需的时间很短,但传热将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 因此 ,射频加热被视为一个弱耦合过程,由于时间跨度长,EM场和传热器的形成是相互独立的。 在 解决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先获得电场,然后获得温度场。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之前应给出储层和导导介质的特性。几何模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包括两个天线臂、四个主要的基质断裂和一个储液层。两个相同的天线臂构成一个偶极天线,位于水平井孔,可以向储层发射EM波。单个偶极天线被放入储层模型的 ce nter 中。四个垂直断裂沿r 和 z轴对称分布,每个垂直断裂和 r轴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Lc。每个垂直断裂的宽度设置为 Wf。电缆采用,在两个天线臂之间的间隙为偶极天线提供电力。为了简化几何模型,电缆组件由于模拟结果效果不大而被忽视。此外,偶极天线的线性形状具有将RF加热方法从狭窄的井眼空间约束中释放的优点。因此,与非线性形状的天线相比,线性天线更适合于垂直和水平井孔作为辐射EM波的核心部件

如何进行电磁场和温度场的耦合 以及模型仿真是后续需要再进行学习研究的地方。

套管特性对油砂回收射频加热性能的影响(2019)

射频加热被认为是从油砂中提取沥水的新方法。在电壳内部安装射频装置,用于连续向储层发射电磁波,实现电能转化为热能。显然,外壳是关键部件,因为它们的特性决定电磁波是否可以以较少的额外功耗辐射到付费区。因此,从电力耗散密度和温度分布等方面对射频加热性能的外壳特性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分析了石油开采和电能与油的比例。建立了描述整个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考虑了储层的热物理特性、电气行为和水动力学性能。此外,还开发了实验室级加热装置,用于模拟射频加热方法的实际实施。模拟值由从实验室实验中获得的温度数据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外壳导电率和再采油性下降,加热面积扩大,采油量增加,电能与油比下降。因此,采用导电性低、相对允许性的外壳有助于提高射频加热对油砂回收的性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几何模型
三个RF加热器和水平井的组合,显示RF加热油砂的几何模型。该模型包含外壳、衬里、超载、储层、负担过重、电源线和电源。外壳位于两个相邻的衬里之间,RF加热器安装在外壳内。每个加热器由六个天线组成,可以输出高功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EM 波通过外壳穿透到储液层的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EOR(电能与油比)是评价RF加热方法性能的重要指标。

用于采油和土壤修复的无线电频率加热(2015)

射频加热

射频 (RF) 是指 500 kHz 至 500 MHz 的电磁 (EM) 波。电磁场和辐照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为热能。这种相互作用既取决于材料的性质,也取决于辐射频率。加热可能来自传导损失、介电损失和更罕见的磁损失。与导电损失相关的物理属性是导电性(σ),而材料的介电行为则通过其复杂的许可性来描述。

油页岩地下热解模拟实验及动力学研究(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

辐射加热开采技术

(1)斯伦贝谢/Raytheon2CF 的临界流射频原位裂解技术
雷神公司( Raytheon)是射频( RF)技术领域的领头,而海德公园公司( Hyde Park)在临界流体( Critical Fluid 简称 CF)研究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 他们将两项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提出了临界流射频技术,后来该技术被斯伦贝谢所收购。
该技术原理是运用原油的钻井方法从地面钻油井直达地下油页岩层,然后在页岩层中放置射频天线或者传感器,再通过传播震荡能量来使油页岩升温以达到设定温度。同时向地下注入超临界 CO2气体将生成的烃气驱赶至生产井中并携带到采油井。抽提到地面后将 CO2流体分离出来再打入地层循环使用。而采出的烃气经冷凝后的油和气体可以被精炼成汽油、燃用油和其它产品。
(2)LLNL 射频技术
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在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利用垂直组合电极对大规模油页岩进行缓慢加热提出了射频加热技术,后来被LLNL( 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在热传导过程中热扩散时间往往很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提出利用无线射频的方式加热油页岩,这就使该技术具备了穿透力强,容易控制等优点。

油页岩热解机理

由于油页岩干酪根的化学结构组成极其复杂,因而热解过程中干酪根的分解发生了多种化学键的断裂,包含大量的串行和平行反应,所以其热解机理是相当复杂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油页岩热解是分为两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干酪根受热软化生成不稳定中间产物热解沥青,第二阶段为热解沥青在高温作用下持续分解生成油气产物。热解过程中中间产物沥青的存在已被许多研究人员所证实,但关于热解主体干酪根其分子结构的确定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且热解过程复杂,因此油页岩热解机理至今仍是半经验半理论的。国内外现状也有不少机理。参考的这篇文章中有介绍。

热解特性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热解终温、升温速率、恒温时间、颗粒粒径和热解气氛等条件对油页岩热解行为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重心。目前已经有了的研究成果包括:

  • 页岩油产率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大,在 400~450℃期间页 岩油大量析出,且生成页岩油的最终温度为 502℃
  • 利用桦甸油页
    岩进行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从 430℃提高到 520℃的范围内,页岩油和烃组分气体的收率增长明显,页岩油氢碳原子比不断下降,页岩油中轻组分增加而重组分降低。
  • 油页岩干酪根在 500℃时已基本完成热解,油产率不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产物发生二次裂解生成小分子烃类物质
  • 油页岩热解在 400~450℃范围内页岩油产率是一直增加的,并且在 450℃时得到的页岩油沸点最低
  • 温度对热解的影响,发现在350℃到 450℃的范围内,页岩油热解生成大量页岩油,进一步提高温度至 475℃后油收率基本保持不变,页岩油组分加重,密度和凝点加大
  • 挥发分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当升温速率从 20℃/min 增大到 40℃/min 时,油页岩热解特征温度和最大热解速率向高温区移动
  • 气体收率随升温速率的加大而增大,油收率先增大后减小,并在 20℃/min 时达到最大。李少华等采用热分析方法,在非等
    温条件下分别对茂名和桦甸的油页岩进行热解,发现升温速率的增大使热解 DTG曲线向高温区移动,同时热解初始温度、热解峰值温度和热解终止温度均不断提高
  • 升温速率对于页岩油性质有重要影响,在 0.2~6℃/min 的升温速率范围内页岩油 H 含量和 H/C 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降低,与此同时页岩油中脂肪烃含量上升,芳香烃含量下降。
  • 升温速率加大页岩油生成速度也随之加快,液相产物的最大生成速率咋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明显不同,所对应的温度也不同。
  • 在热解终温为 430℃的前提下,延长恒温时间至 69min,可以将油收率从 50%提高约 80%。但有些研究者认为在热解终温较低时,延长恒温时间使干酪根裂解更彻底,页岩油收率会随之增加。而当热解终温较高时,油页岩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充分裂解,所以恒温时间对油收率影响较小。
    实验室地下模拟油页岩热解实验还不够承受,有以下一些内容:
  • 提高热解终温、延长恒温时间、降低升温速率都有利于页岩油的产出以及油品的改善
  • 热解温度、水介质条件以及油页岩品位是油页岩原位开采的重要影响因素
  • 页岩油的 API 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而减小。氢气的含量、页岩油的 API 也随孔隙压力的增大而上升,但是页岩油的组成变化较小。

油页岩热解是一个吸热的过程,热解系统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才能保证热解反应的进行。

油页岩射频加热阶段裂解界面发育和地球力变形的多物理模拟(2021美)

一种新型的多物理纤维元素框架,通过二维(2D)域的射频加热,以数值模型对油页岩进行原位热解,并扩展至包括由于二元胃加热而对目标形成和邻近区域的变形分析。该框架通过明确耦合方程来构建,描述热、相 field 前跟踪、机械变形和电磁 (TPME),以跟踪高产油页岩向液态油的转换。finite element 方法用于通过在地层中转换电磁能量来模拟热生成,然后由艾伦-卡恩相菲埃尔德方法跟踪固体液体转换接口。本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评估不同的地质模型描述来分析电子转换界面的演变和随后的目标形成的机械变形,以捕捉预期的地下行为。这些地质模型具有复杂性的变化,因此可以评估地质模型描述中适当的细节水平,以便进一步进行TPME射频加热模拟研究。评估的地质模型包括:异质或均匀的高产kelo基因丰富特性,以及在不同的电极分离距离和应用电磁频率下纳入或遗漏目标形成的不堪重负和超负荷。数值模型的参数化是根据绿河油页岩的特点进行的。结果表明,固体氯基在域界的接口到达时间以及不同地质模型描述下地层变形的程度,使固体氯基转化为液态油。根据这些结果,比较了油页岩转换时间表,并强调需要将目标形成的机械变形分析,包括低氯根不足和负担过重,纳入射频加热作为油页岩原位热解过程的数字 l建模中。

EOR 技术
大规模地表开采作业或就地增强采油

EOR的射频加热

射频(RF)加热技术是伊利诺伊技术研究所(IITRI)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作为格林河地油页岩原位热解的EOR技术。原位热解涉及直接加热地下的油页岩,因此可用于浅层和深层。另一方面,表面干馏涉及开采油页岩,将其带到地表,进行表面热解,然后进行额外的加工。在这两种情况下,一旦温度达到~700华氏度(约370摄氏度),就会发生化学分解,导致干酪根(固体)转化为(液体)油。原位热解的射频涉及在两个电极之间在目标的克罗根富饶的感兴趣区域交替电磁纤维,这会导致介电油页岩内诱导分子振动。因此,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使介电加热发生。
这种介电加热来自油页岩,油页岩是一种具有虚介电常数的"失损"材料,当目标岩石位于两个电极之间时,由于交变电磁场,其分子表现出电极性的变化。 "无损"材料的行为不同,因为它们被描述为绝缘体,其虚介电常数降低。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油页岩的介电和机械特性也发生了变化。斯威尼和哈卡拉等人表明,这些变化不仅作为温度的函数,而且作为应用频率的函数。具体来说Hakala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干酪等级从6加仑/吨到81加仑/吨的油页岩样品,其介电特性的波动会在200到50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在380度时其机械强度会由于干酪根分解或者水释放而发生变化。
预计射频加热所表现的温度分布在整个中等介质中是均匀的;与其他EOR方法相比,这被认为能够使成本更高。这种方法的其他优点包括目标地层的集中加热,而不是井眼和近部非储层,以及定制加热率的能力。缺点:由于用于发电的一半能源在转换过程中丢失

模型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该模型对应于一种高产的富含氯根的油页岩,垂直夹在两个低氯原含量的泥浆之间,分别代表负担过重和负担过重。
用垂直方向的电极对来说明模型的通用示意图。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水平电极是页岩剧中的预期常态。Streeter等人认为原地转换的石油将需要被驱动到垂直的井眼,排水将在更深的层次上发生。当水平电极变质被认为是石油的生产被认为是更具挑战性的,由于重力通风转换的油。
该模型考虑了100 kHz和1 MHz的无线电频率,同时根据准静态麦克斯韦方程进行近似。因此,数值模型中的电磁field 是作为静态直流实现的,尽管实际上射频系统将被交替的电磁 field 描述。Choi和Konrad[10]已经表明,当波长足够大,与电极所计算的电极所定义的域的大小相协调时,波传播不需要计算;相反,静态直流电流可以按最大应用电压计算。

图2中显示的IRT1方案表示目标区域中单一富含氯根的岩石类型,不考虑负担过重或过重,因此,重力的影响只是克罗根 升级为液态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SRT2场景,如图3所示,代表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油页岩类型分类的堆叠地质模型。一种氯根-里克h含量页岩分别夹在两个克罗根贫乏页岩之间,分别构成负担过重和负担过重的页岩。在 SRT2 案例中,在机械平衡等式中评估负担不足和负担过重,因此此处包括合并 burdens 的叠加和液化造成的结构退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4中描述的RRT2方案代表一个区域,但它由两种岩石类型组成,它们随机分布在目标生产区域内。作为RRT2 场景的比较,第四个场景(图 5)中说明,随机岩石类型分布油页岩受轻压和负担过重的条件的影响,称为 MRT2 方案。虽然在储层光度学中人们普遍认为,在没有辅助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变形分析是不适当的,但 IRT1 和 RRT2 方案的目的是在确定油液转换造成的机械位移时,证明负担不足和负担过重的影响。应当指出,系统空间维度类似于范等人、凯尔卡尔等人和穆哈梅特希纳和马蒂诺娃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计算域中,耦合的 TPME 模拟模型建立在——维度的 2D 域[0 : 1] X [0 : 1] 。与三维(3D)异构地下(包括内在热能、机械和电磁特性)的现实相比,2D数字模型在操作环境中适用性的限制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承认,分布在电极垂直方向的岩石性质会有所变化:然而,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两个建模电极之间空间中转换过程的演变。由于二维描述假定电极和地下在垂直于电子极间距方向的方向上非常接近,因此既没有进行分析,也没有考虑到这个离轴方向,也没有估计产生的液体量。根据参考模型参数,预计与 3D 模型相比,th e 2D 模型加热区域的加热有效性和由此产生的机械变形将被高估。元素空间按直肠纤维尼特分类

纳入射频加热建模的有限元素框架的方程包括:用于解决电位的准静态 Maxwell 方程,用于解决固体液体接口位置的艾伦-卡恩相位等式、用于温度解答的致变方程和用于解决均值正常应力的机械平衡等式。有效的垂直位移被计算为从平均正常应力的后过程。缩放数字模型所需的无维变量基础等等!(公式部分比较多)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完成了射频加热对油页岩的原位热解进行数值模拟。

斯伦贝谢Raytheon-CF射频临界流体技术

钻井至油页岩储层,下人射频天线或发射器至储层中,天线发射射频能量来对地层进行加热,加热过程只需数月。超临
界二氧化碳泵人油页岩储层中,吸附岩层中热裂解产生的页岩油并将其驱至开采井中。生成的油气经过处理得到汽油、燃油
及其他产品。加热的方式是可调谐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进行设计,因此可以获得不同的产品,比如稠油等。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大总结–射频加热部分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射频技术(2020)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提出利用垂直组合无线射频方式加热油页岩的方法(如图 5所示),无线射频由于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很大的加热功率,能够有效克服油页岩内部热量传导速度较慢的缺点,提高加热效率,同时容易控制加热过程。因此,此项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Raytheon 公司的 RF/CF 技术

该技术使用射频与超临界 CO2 来加热储层内的油页岩使其达到裂解温度,并将裂解产生的油、气被 CO2 驱替至生产井中。产物中的 CO2被分离并重新压缩加热至超临界状态油页岩储层中。

相比其他原位开采技术,需要对油页岩储层进行持续加热 3~5 年的时间才可以产出,该技术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产出油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