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真的干到35岁就干不动了?”
在这个知乎问题下,443个答案为中年码农指明了三条道路:
走技术,转管理、自己创业。
实际上,回答投放到广袤的现实,大龄程序员的“求生之路”的确是清晰明朗的,大概率都在这三个方向里。
只是清晰的规划放置在个体上,学历、家庭、精力、无法降低期望阈值都成为制约因素,远没键盘下那么容易。
面对提前来到的中年危机,“被高龄”的程序员,有得选,也没得选。
无论是普通出身的码农,还是自带光环的大厂程序员,他们都在不断地问自己:
我以后要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大厂梦
36岁生日这天,他失业了。
前年,他从华为外包辞职,去了一家创业公司。本想着能撑两年,结果一年不到,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
去创业公司时,朋友觉得这个选择有风险,外包更加稳定,“基本跟事业单位一样。”
但也是稳定,让任逸感到不安。
来华为外包前,任逸在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做了6年。和大部分频繁跳槽的程序员相比,他算是“定力很强”。
小公司团队氛围好,工资待遇也不差,但技术焦虑一直裹挟着他。六年里,他写代码全靠网上自学,“没人告诉你写的怎么样。”
他用了一种具象的表达来描述自己的代码水平,“别人去南山,可以直达,我可能要绕到龙岗和福田,再到南山。
来华为外包,是解决技术焦虑的一根稻草,“做大项目,学新技术。”
现实是,他在公司过着朝九晚七的生活,偶尔新版本需要测试,才需要通宵赶工。
“技术一点没学到,就学了一堆办公室政治。”
技术焦虑同样存在30岁的邹志远身上。
五年前,他进入IT行业,薪资从8500到如今的18000。放在行业里,这个薪资和涨幅都不算太高,“五年很多都拿30K了。”
想拿高工资,就要学更多的技术。互联网更迭迅速,追求创新,对经验传承要求不高,资历在这一行业发挥不了太大效用。
技术稍一落后,职业发展或许就会受阻。邹志远那些曾经做PC端的同行,如今不知去向何处。“程序员是靠技术说话,糊弄不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