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LM3914N和LM3914N-1应用的疑问

文章讨论了作者在使用LM3914N-1芯片时遇到的怪现象,尽管理论上的功能相同,但在实际电路中LM3914N-1表现为点状模式而非预期的条状模式。作者寻求解答新旧芯片在相同电路下的行为差异及可能的原因。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LM3914应用的疑问

一、出现的怪现象

在LM3914的应用中,参照现有的老电路板,画了一张应用LM3914N做的音响功放电平指示器,电路中LM3914N的模式是BAR MODE,即PIN9与PIN3短接相连。按照资料显示,显示模式应该为BAR MODE(即条状显示)。因新购买的芯片为LM3914N-1,用面包板搭建电路测试,无论PIN9是否连接PIN3,即连接V+(电源正极),实际显示都是DOT MODE,也就是连接在相应电位上的LED亮。而把芯片换成LM3914N,即可正常工作于条状模式。电路不做任何改动,换上LM3914N-1,工作状态就变成点状模式,即只有相应位上的LED点亮。

1、电路图

   这是电路图

LM3914应用电路图-部分

1)在面板板上搭建电路,VLED和VCC同时取+5V。
2)R1,R2选用0.1W1%金属膜电阻。
3)RP1选用3296-10K电位器。LIN连接至VCC。
4) LED1用10支5mm单独的LED代替,正极连接至VCC,负极连接至LM3914N相应的PIN。

2、测试

1)按电路图搭建好电路,首先插上的是LM3914N-1,加电,旋转RP1上的小螺丝,10支LED依次点亮,没有工作于条状模式,注意上面是“10支LED依次点亮”,而不是呈条状点亮。这时候先按电路图检查,没有错误,连接完全正确。就是没有呈条状显示。见下图
LED灯条呈点状显示

2)断电,把LM3914N-1换成LM3914N(从原电路板上拆下来的),其它部分电路不动,再加电,此时10支LED呈条状显示
LED灯条呈条状显示

二、LM3914N与LM3914N-1

1、外观对比

LM3914N
LM3914N-1

2、功能描述

LM3914N数据手册截图
按数据手册描述,LM3914N-1只是封装不同而已,在数据手册中,LM3914N-1的封装形式按NS叫法为NA18A,LM3914N的封装形式按NS叫法为N18A。仅此而已,在数据手册中再无别的区别。

三、疑问

既然在数据手册中,两者只是封装形式不同而已,即便不同,也只有细微的尺寸差别,而功能上没有任何差别。但在实际电路工作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即相同的电路,LM3914N可以工作在BAR MODE(条状模式)而LM3914N-1只能工作在DOT MODE(点状模式)?
我总共购买了5块LM3914N-1的芯片,全部测试,全部都是只能工作在点状模式,2块LM3914N拆机芯片全部工作正常,从外观图上可看出,LM3914N芯片已经31年过去了,还工作正常,而去年生产的LM3914N-1为什么不能工作在条状模式?
究竟是我的电路有问题,还是LM3914N-1这个**-1**把条状模式减掉了,有哪位大佬知道的,还请指点一下,这里先谢过了。

### **实验设计方案:基于学号尾数的可调阈值电压监测与保护电路** --- #### **一、题目描述** **1. 需求分析** 设计一个基于电压比较器的监测电路,当输入电压超过或低于学号相关的设定阈值时,触发继电器动作,实现电源切断或保护功能。适用于电池管理、设备过压/欠压保护等场景。 --- #### **二、学号关联设计** - **学号尾号**:假设学号最后两位为 **90** - **阈值设定**: - **过压阈值**:9.0V(取学号末两位中的第一位) - **欠压阈值**:0.9V(取学号末两位中的第二位缩小10倍) - **负载电阻**:90Ω(直接取学号末两位) --- #### **三、设计步骤** ##### **1. 电路功能模块** - **输入模块**:电压分压网络(将输入电压按比例缩小至比较器量程)。 - **比较器模块**:LM393双比较器,分别检测过压欠压。 - **驱动模块**:晶体管(Q2N2222)放大信号驱动继电器。 - **保护模块**:续流二极管(1N4007)防止反电动势损坏电路。 ##### **2. 电路原理图** ```plaintext 输入电压 → 分压网络 → LM393(比较过压/欠压) → 晶体管驱动 → 继电器控制负载 ``` ##### **3. 参数设计** - **分压电阻**: - 输入电压范围:0~12V - 过压阈值分压比:R1=10kΩ,R2=10kΩ → V_ref=6V(经校准后对应输入9.0V) - 欠压阈值分压比:R3=10kΩ,R4=1kΩ → V_ref=1V(经校准后对应输入0.9V) - **负载电阻**:90Ω(学号末两位) --- #### **四、实验验证设计** ##### **1. 功能验证实验** - **实验1:阈值触发测试** - 输入电压从0V逐步升至12V,记录继电器动作电压(应≈9.0V)。 - 输入电压从12V逐步降至0V,记录继电器复位电压(应≈0.9V)。 - **实验2:动态响应测试** - 输入方波信号(0~12V,频率1Hz),用示波器观察继电器开关延迟时间。 ##### **2. 边界条件测试** - **实验3:阈值临界值测试** - 输入电压=8.9V(略低于过压阈值),验证继电器不动作。 - 输入电压=9.1V(略高于过压阈值),验证继电器立即动作。 - **实验4:极端温度测试** - 将电路置于高温(50℃)低温(0℃)环境,测试阈值漂移是否在±5%范围内。 ##### **3. 数据记录表格** | 测试项目 | 预期结果 | 实测结果 | 误差分析 | |----------------|----------------|----------------|----------------| | 过压阈值触发 | 9.0V±0.1V | | | | 欠压阈值触发 | 0.9V±0.05V | | | | 动态响应时间 | <10ms | | | --- #### **五、仿真与实物搭建** ##### **1. 仿真步骤(OrCAD)** 1. 搭建分压网络、比较器、驱动电路。 2. 设置瞬态分析(Transient),输入斜坡电压(0~12V,10s),观察继电器控制信号跳变点。 3. 参数扫描(Parametric Sweep):改变输入电压,验证阈值准确性。 ##### **2. 实物分工** - **成员A**:电路设计与仿真、阈值校准。 - **成员B**:PCB布线、焊接调试、数据记录。 --- #### **六、创新点与总结** - **创新点**: - 学号参数与电路阈值自然结合,提升设计个性化。 - 双阈值检测(过压+欠压),扩展应用场景。 - **总结**: - 通过模块化设计简化调试,突出实验验证思路。 - 边界条件测试体现系统鲁棒性,符合工程实际需求。 --- #### **七、提交材料** 1. **报告内容**:设计原理、仿真波形、实测数据、误差分析。 2. **电路图与实物照片**:标注学号相关参数(如R_load=90Ω)。 3. **分工说明**:明确成员A(设计)、成员B(硬件)的贡献。 --- **注**:本设计强调通过实验验证思路,避免复杂电路调试,符合评分标准中对“思路能力”的侧重
03-14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