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 离诺奖最近的中科院院士与一包泡面引发的科学突破

如果回到40多年前的香港圣若瑟书院,你可能会在那里见到这样一个男孩:他的白衬衫总是全部收在裤子里,每天上学的书包一定会挽着两个胶袋。你若上前问他为什么书包上总是挽着两个胶袋,他的回答可能是:“因为太懒了,不爱收拾书包,所以每天都带着老师要求的所有课本。”这个少年的名字是卢煜明(英文名:Dennis Yuk Ming Lo)。

或许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中连书包都懒得收拾的少年,未来竟会与科学结缘,成为“无创产前诊断之父”。而这一伟大的研究成果居然发端于“饭桌”,发展于“公仔面”。不如,让我们一起走进卢煜明教授的科学人生,探寻生活与科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卢煜明教授1963年出生于香港,祖籍潮州,中学毕业于圣约瑟书院,1986年在剑桥大学完成临床前医学培训(preclinical medical training),并获得学士学位(BA degree),然后到牛津大学进行临床训练,1989年获得医学学士/外科学学士(Bachelor of Medicine, Bachelor of Surgery),后分别于1994年及2001年于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PhD)及医学博士学位(MD)。卢煜明1997年初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

11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卢煜明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表彰他在遗传研究方面重大的成就和贡献。卢煜明是中国香港地区本年度唯一获选的学者。“无创产前检测之父”卢煜明,是屠呦呦之后又一个拉斯克奖中国得主——拉斯克奖是公认的诺奖风向标,仅过去4年,就有7位拉斯克奖得主获得过诺奖。当选中科院院士前,他已经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在2016年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这是另一个诺奖风向标。

荣誉,不断落在卢煜明身上。然而,这并不是一飞冲天的爽文故事。荣耀背后,是一位科学家30多年的努力,以及在“死胡同”里的8年碰壁。直到煮面的水沸腾起来,一切才豁然开朗。
 

I、24岁还没突破,人生就完了

1963年,卢煜明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成功的精神科医生,和很多中国父亲一样,他很严厉,但培养了儿子对科学的兴趣。卢怀海时常在儿子面前练习科学演讲,并让喜爱摄影的卢煜明帮他制作幻灯片。母亲在家中扮演“唱红脸”的角色,更温柔。她是一名钢琴家和歌手,教儿子弹钢琴。但卢煜明没有表现出对音乐的热情,他更喜欢读《国家地理》《探索》等科学杂志,或者摆弄父亲送的佳能照相机,躲在暗房里洗照片。

小学毕业后,卢煜明考上香港著名的圣若瑟中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曾培养出华裔诺奖得主高琨。卢煜明对生物学的兴趣由此开始。他被沃森和克里克的科学故事所吸引——两人是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当时,沃森才24岁。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科学界最大突破之一,沃森也凭借这一贡献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实,在DNA结构阐明方面,沃森的贡献可能更突出一些,因此一般称为沃森-克里克模型(按照字母排序应该相反)。总之,DNA双螺旋结构将生命科学研究从宏观水平过渡到分子层面,推动了随后半个多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今天许多生命研究者都在继承着沃森的衣钵。

当时的卢煜明记住了沃森的一句话:如果24岁还没有重大突破,人生就完了。“当时我16岁,想到只剩数年,必须赶快努力。”4年后,卢煜明同时获得香港大学、剑桥大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