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期末测试范围复习资料(自用)

计算机网络期末测试复习目录

计算机网络期末测试范围复习

文章内容属于学校计网期末测试划分的范围搜集的资料汇总(内容出纯属自用),习题来自(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编著),(p**)代表此书对应的内容所在的页数(可能会有偏差)。另外资料内容可能不全,一有新的知识点,随时更新

1、网络协议的要素内容(p28)

  1.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者形式
  2. 语义,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总响应(规定要完成的功能)
  3. 同步,事件实现的顺序说明
习题

1-22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4.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同步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2、通信的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p43)

  • 单工
    • 一条信道
  • 半双工
    • 两条信道
  • 全双工
    • 两条信道
习题

2-04试解释以下名词:基带信号,带通信号,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答:

  •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12.计算机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属于()。

A.单工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D.都不是

3、TCP / IP 体系结构的内容(p30)

  • 应用型
  • 运输层
  • 网际层
  • 网络接口层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j4Q1OhKD-1610542518956)(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113154713536.png)]

习题

4.下列说法中不对的是()。

A.可以同时双向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全双工通信方式

B.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

C.TCP/IP参考模型共分为四层,最底层为网络接口层,最高层是应用层

D.类型不同的网络只要使用TCP/IP协议都可以互连成网

4、信道复用技术的内容(p53)

  • 频分复用FDM
    • 最基本的复用就是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不够灵活。
    • 频分复用最简单,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 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这里写图片描述
  • 时分复用TDM
    • 最基本的复用就是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不够灵活。
    • 时分复用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 TDM信号也称为等时(isochronous)信号。
    •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 时分复用更有利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这里写图片描述
  • 统计时分复用STDM
    • 统计时分复用STDM(Statistic TDM)是一种改进的时分复用,它能明显地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 集中器(concentrator)常使用这种统计时分复用。
    • 统计时分复用的工作原理,就是一个使用统计时分复用的集中器练剑若干个低速用户,然后将它们的数据集中起来通过高速线路发送到一个远程计算机。
      这里写图片描述
  • 波分复用WDM
    •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 光纤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的传输速率空前提高。
      这里写图片描述
  • 码分复用CDM
    •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另一种共享信道的方法。
    • 实际上,人们更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每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 由于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 码分复用最初是用于军事通信,因为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 随着科技的进步,CDMA设备的价格和体积都大幅度下降,因而现在已广泛使用在民用的移动通信中,特别是在无线局域网中。
      这里写图片描述
    • 一个站如果发送比特1,就发送他自己的码片序列,如果发送比特0,就发送他的二进制反码
      • 即判断一个站发送1还是0或者是不发数据,使用该站的码片序列与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按位相乘相加再除以位数(规格化内积)
习题

2-13 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答:为了通过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频分、时分、码分、波分。

2-16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一1一1一1+1+1一1+1+1) B:(一1一1+1一1+1+1+1一1)

C:(-1+1-1+1+1+1-1-1) D:(一1+1一1一1一1一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一1+1-3+1-1—3+1+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
解:

  • S·A=(+1一1+3+1一1+3+1+1)/ 8=1,A发送1
  • S·B=(+1一1一3-1一1—3+1一1)/ 8=―1,B发送0
  • S·C=(+1+1+3+1一1—3一1—1)/ 8=0,C无发送
  • S·D=(+1+1+3一1+1+3+1一1)/ 8=1,D发送1

2.以下信道中哪一种是广播共享信道()。

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信道

B.频份多路复用信道

C.时分多路复用信道

D.以上三种都是共享广播信道

5、带通调制的方式(p44)

  • 编码方式

    (1)非归零编码【NRZ】
    高1低0
    编码容易实现,但没有检错功能,且无法判断一个码元的开始和结束,以至于收发双方难以保持同步。

    (4)归零编码【RZ】
    信号电平在一个码元之内都要恢复到零的这种编码成编码方式。

    BMrw7t.png

    (5)反向不归零编码【NRZI】
    信号电平翻转表示o,信号电平不变表示1。(信号电平遇到0就转换,遇 到1就保持不变

    BMsU8U.png

    ⑵曼彻斯特编码
    将一个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前一个间隔为低电平后一个间隔为高电平表示码元1;码元0则正好相反。也可以采用相反的规定。该编码的特点是在每一个码元的中间出现电平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可用于同步),又作数据信号,但它所占的频带宽度是原始的基带宽度的两倍。每一个码元都被调成两个电平,所以数据传输速率只有调制速率的1/2。

    BMshKH.png

    同1异0
    常用于局域网传输,其规则是:若码元为1,则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同,若为0,则相反。该编码的特点是,在每个码元的中间,都有一次电平的跳转,可以实现自同步,且抗干扰性强于曼彻斯特编码。

  • 带通调制

    数字数据调制技术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而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分别对应于调制解调器的调制和解调过程。

    BM6xNq.png

    因为有四个相位,每个相位有四个振幅,每一种振幅分别对应着一种波形,一种波形对应着一种状态即一个码元,对于4进制数即4种状态可以用 l o g 2 4 log_24 log24求出需要用2个比特位对应表示这四种状态,即16种状态需要使用 l o g 2 16 = 4 log_216 = 4 log216=4个比特去表示这16种状态,信息传输速率即比特传输速率等于波特率乘以比特位数,即为4800bit/s

习题

21.叙述不归零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对于数字数据10101011,请画出它采用以上3 种编码方式编码后的信号波形。

答:不归零法(Nonreturn to Zero, NRZ)可能是最简单的一种编码方案。它传送一个0时把电压升高,而传送一个1时则使用低电平。这样,通过在高低电平之间作相应的变换来传送0和1的任何序列

曼彻斯特编码用电压的变化来分辨0和1。它明确规定,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代表0,而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代表1,信号的保持不会超过一个比特位的时间间隔。即使是0或1的序列,信号也将在每个时间间隔的中间发生跳变。这种跳变将允许接收设备的时钟与发送设备的时钟保持一致。曼彻斯特编码的一个缺点是需要双倍的带宽。也就是说,信号跳变的频率是NRZ编码的两倍。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个比特时间间隔的中间,信号都会发生跳变。区别在于每个时间间隔的开始处。0将使信号在时间间隔的开始处发生跳变。而1将使信号保持它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尾部的取值。

6、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随机倍数的选取(p88)

  • 确定基本退避(推迟)时间为争用期2t。

  • 定义参数k,它等于重传次数,但k不超过10,即k=min[重传次数,10]。当重传次数不超过10时,k等于重传次数;当重传次数大于10时,k就不再增大而一直等于10。

  • 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 2 k 2^k 2k-1]**中随机取出一个数r,重传所需要退避的时间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即2r t 。

  • 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说明网络太拥挤,认为此帧永远无法正确发出,抛弃此帧并向高层报告出错。

  • 第一次重传,k=1,r从{0,1}选;
    重传推迟时间为0或2t,在这两个时间中随机选一个﹔
    若再次碰撞,则在第二次重传时,k=2,r从{0,1,2,3}选;重传推迟时间为0或2t或4t或6t,在这四个时间中随机选一个;
    若再次碰撞,则第三次重传时,k=3,r从{0,1,2,3,4,5,6,7}选…

  • 若连续多次发生冲突,就表明可能有较多的站参与争用信道。使用此算法可使重传需要推迟的平均时间随重传次数的增大而增大,因而减小发生碰撞的概率,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

例:在以太网的二进制回退算法中,在11次碰撞之后,站点会在0~(? )之间选择一个随机数。

1023

习题

(3.24题不在范围内,但是了保险起见,还是看一看比较好)

3-24假定站点A和B在同一个10Mb/s以太网网段上。这两个站点之间的传播时延为225比特时间。现假定A开始发送一帧,并且在A发送结束之前B也发送一帧。如果A发送的是以太网所容许的最短的帧,那么A在检测到和B发生碰撞之前能否把自己的数据发送完毕﹖换言之,如果A在发送完毕之前并没有检测到碰撞,那么能否肯定A所发送的帧不会和B发送的帧发生碰撞?(提示:在计算时应当考虑到每一个以太网帧在发送到信道上时,在 MAC帧前面还要增加若干字节的前同步码和帧定界符〉

答:设在 t=0时A开始发送,在t=(64+8)*8=576比特时间,A应当发送完毕。t=225比特时间,B就检测出A的信号。只要B在t=224比特时间之前发送数据,A在发送完毕之前就
一定检测到碰撞,就能够肯定以后也不会再发送碰撞了如果A在发送完毕之前并没有检测到碰撞,那么就能够肯定A所发送的帧不会
和B发送的帧发生碰撞(当然也不会和其他站点发生碰撞)。

3-25在上题中的站点A和B在t=0时同时发送了数据帧。当t=255比特时间,A和B同时检测到发生了碰撞,并且在 t=255+48=273比特时间完成了干扰信号的传输。A和B在CSMA/CD 算法中选择不同的r值退避。假定A和B选择的随机数分别是rA=0和rB=1。试问A和B各在什么时间开始重传其数据帧?A重传的数据帧在什么时间到达B?A重传的数据会不会和B重传的数据再次发生碰撞?B会不会在预定的重传时间停止发送数据﹖

答: t=0时,A和B开始发送数据T1=225比特时间,A和B都检测到碰撞答: t=0时,A和B开始发送数据T1=225比特时间,A和B都检测到碰撞(tau)T2=273比特时间.A和B结束干扰信号的传输(T1+48)T3=594比特时间.A开始发送
(T2+Tau+rATau+96)T4=785比特时间,B再次检测信道。(T4+T2+Tau+RbTau〉如空闲,则B在T5=881比特时间发送数据、否则再退避。(T5=T4+96)A重传的数据在819比特时间到达B,B先检测到信道忙,因此B在预定的881比特时间停止发送

23.简述CSMA/CD的工作过程。

参考答案(一):

  1. 想发送信息的接点首先“监听”信道,看是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信道空闲,就立即发送。
  2. 如果信道忙,则继续监听,当传输中的针最后一比特通过后,在继续等待一段时间,以提供适当的针间间隔,然后开始传送。
  3. 发送信息的站点在发送过程中同时监听信道,检测是否有冲突发生。
  4. 当发送数据的节点检测到冲突后,就立即停止该次数据传输,并向信道发送长度为4字节的“干扰”信号,以确保其他节点也发现该冲突,等待一段随即时间,再尝试重新发送。

参考答案(二)

  • 准备发送: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加上以太网的首部和尾部(见后面的3.4.3节),组成以太网帧,放入适配器的缓存中。但在发送之前,必须先检测信道。

  • 检测信道:若检测到信道忙,则应不停地检测,一直等待信道转为空闲。若检测到信道空闲,并在96比特时间内信道保持空闲(保证了帧间最小间隔),就发送这个帧。

  • 在发送过程中仍不停地检测信道,即网络适配器要边发送边监听。这里只有两种可能性;

    • ①发送成功:在争用期内一直未检测到碰撞。这个帧肯定能够发送成功。发送完毕后,其他什么也不做。然后回到(1)
    • ②发送失败:在争用期内检测到碰撞。这时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按规定发送人为干扰信号。适配器接着就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后,返回到步骤(4)继续检测信道。但若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则停止重传而向上报错。
  • 以太网每发送完一帧,一定要把已发送的帧暂时保留一下。如果在争用期内检测出发生了碰撞,那么还要在推迟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个暂时保留的帧重传一次。

7、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p71)

  • 封装成帧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部分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
    首部和尾部包含许多的控制信息,他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帧定界(确定帧的界限)。

    组帧的四种方法: 1.字符计数法,2.字符(节)填充法,3.零比特填充法,4.违规编码法。

  • 透明传输

    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因此,链路层就“看不见”有什么妨碍数据传输的东西。

    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透明的。(数据链路层看不见自己所传的数据是什么种类)

    字符填充法

    BGCscd.png

    过程:

    BGCHun.png

    零比特填充法

    操作:

    1. 在发送端,扫描整个信息字段,只要
      连续5个1,就立即填入1个0。
    2. 在接收端收到一个帧时,先找到标志字段确定边界,再用硬件对比特流进行扫描。发现连续5个1时,就把后面的0删除。

    保证了透明传输:在传送的比特流中可以传送任意比特组合,而不会引起对帧边界的判断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差错控制、

    检错编码——CRC循环冗余编码

    BGVIII.png

    接收端检错过程

    把收到的每一个帧都除以同样的除数,然后检查得到的余数R。

    1. 余数为0,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接受。
    2. 余数为不为0,判定这个帧有差错(无法确定到位),丢弃。

    FCS的生成以及接收端CRC检验都是由硬件实现,处理很迅速,因此不会延误数据的传输。

    在数据链路层仅仅使用循环冗余检验CRC差错检测技术,只能做到对帧的无差错接收,即“凡是接收端数据链路层接受的帧,我们都能以非常接近于1的概率认为这些帧在传输过程中没有产生差错”。接收端丢弃的帧虽然曾收到了,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有差错被丢弃。“凡是接收端数据链路层接收的帧均无差错”。

    “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发送端发送什么,接收端就收到什么。
    链路层使用CRC检验,能够实现无比特差错的传输,但这还不是可靠传输。

习题

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 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3-09 一个PPP帧的数据部分(用十六进制写出)是7D 5E FE 27 7D 5D 7D 5D 65 7D战问真正的数据是什么(用十六进制写出)?
答:

  • 7D 5E FE 27 7D 5D 7D 5D 65 7D
    • 7E FE 27 7D 7D 65 7D

3-10 PPP协议使用同步传输技术传送比特串0110111111111100。试问经过零比特填充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若接收端收到的PPP帧的数据部分是0001110111110111110110,问删除发送端加入的零比特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
答:

  • 011011111 11111 00
    • 填充:011011111011111000
  • 0001110111110111110110
    • 删除000111011111 11111 110

8、两种基本的差错控制编码,CRC检验码的计算(p74)

  • 检错编码——奇偶校验码

    BGknv4.png

例题: 如果一个字符S的ASCII编码从低到高依次为1100101,采用奇校验,在下述收到的传输后字符中,哪种错误不能检测?
A.11000011 B.11001010 C.11001100 D.11010011

答、可以看出S的1的个数为偶数,采用奇校验去检验,即S的的1会是5个,即能检测出不是5个1的情况,明显D5个1是检测不出来的

奇偶校验码特点:

  • 只能检查出奇数个比特错误,检错能力为50%

  • 检错编码——CRC循环冗余编码

    BGVIII.png

习题

3-08 要发送的数据为101110。采用CRCD生成多项式是P(X)=X3+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答:作二进制除法,10111000010011 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是011

22.设发送信息为11011011,生成多项式g(x)= x 5 + x 3 + x 2 + 1 x^5 + x^3 + x^2 + 1 x5+x3+x2+1,求CRC校验码。

CRC校验码的生成过程:

  • 发送数据比特序列为11011011

  • 生成多项式g(x)= x 5 + x 3 + x 2 + 1 x^5 + x^3 + x^2 + 1 x5+x3+x2+1 ∴生成多项式比特序列为101101

  • 被除数:1101101100000 去除 101101 ,按模二算法求得余数比特序列为01100(1101101100000/101101商:11111100 余数:01100

9、子网掩码对应的网络地址的属列(p137)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3vezKLqt-1610542518973)(https://s1.ax1x.com/2020/11/05/B26XlQ.png)]

己知IP地址是141.14.72.24,子网掩码是255.255.192.0,求网络地址。

直接相与即可, 得出141.14.64.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1、某主机的IP地址为180.80.77.55,子网掩码为255.255.252.0。若该主机向其所在子网发送广播分组,则目的地址可以是( ) .

A.180.80.76.0 B.180.80.76.255 C.180.80.77.255 D.180.80.79.255

广播地址主机号全1。IP地址直接与子网掩码相与可得第三位是76.因为主机号全1,所以还有2位是1,则76+3为79,选D

例题2、IP子网掩码202.222.10.60/255.255.255.224。192.168.12.72/255.255.255.192求网络地址、主机范围

1.两者都属于C类地址。这个看一下规范就可以。
2.子网地址:
将IP地址与子网掩码都换算成二进bai制。
11001010.11011110.00001010.001’11100 (220.222.10.6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 (225.2555.255.224)
将IP和掩码的对应为做与运算,得出结果:
11001010.11011110.00001010.001’00000 (220.222.10.32)
3.由以上计算得出:
子网地址为 220.222.10.32 广播地址为IP地址主机位(即掩码中为0的一段)全1的地址,
11001010.11011110.00001010.001’11111 (220.222.10.63)
4.这个网段的主机范围:
受掩码划分的影响,网段地址的主机位就是掩码全0的部分,那么主机范围也就是全0到全1的范围(除去广播和子网地址)
11001010.11011110.00001010.001’00000~~~11001010.11011110.00001010.001’11111
220.222.10.33~220.222.10.62

习题

4.9.(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代表什么意思?

  • 有三种含义
  • 其一是一个A类网的子网掩码,对于A类网络的IP地址,前8位表示网络号,后24位表示主机号,使用子网掩码255.255.255.0表示前8位为网络号,中间16位用于子网段的划分,最后8位为主机号。
  • 第二种情况为一个B类网,对于B类网络的P地址,前16位表示网络号,后16位表示主机号,使用子网掩码255.255.255.0表示前16位为网络号,中间8位用于子网段的划分,最后8位为主机号。
  • 第三种情况为一个C类网,这个子网掩码为C类网的默认子网掩码。

(2)一网络的现在掩码为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够连接多少个主机?

  • 255.255.255.248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为(2^3)=6台掩码位数29,该网络能够连接8个主机,扣除全1和全0后为6台。

(3)一A类网络和一B网络的子网号subnet-id分别为16个1和8个1,问这两个子网掩码有何不同?

  • A类网络: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给定子网号(16位“1”)则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 B类网络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
    给定子网号(8位“1")则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但子网数目不同

(4)一个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试问在其中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数最多是多少?

  • (240)10= (128+64+32+16)10= (11110000)2
  • Host-id的位数为4+8=12,因此,最大主机数为:
    2个12-2=4096-2=4094
  • 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
  • 主机数2^12-2

(5)一A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255,它是否为一个有效的子网掩码?

  • 101111111111111100000000 11111111

(6)某个P地址的十六进制表示C2.2F.14.81,试将其转化为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这个地址是哪一类IP地址?

  • C2 2F 14 81–&(1216+2)(216+15),(16+4).(8*16+1)—à194.47.20.129 C2 2F 14 81 --a11000010.00101111.00010100.10000001
  • C类地址

(7)C类网络使用子网掩码有无实际意义﹖为什么?

  • 有实际意义C类子网P地址的32位中,前24位用于确定网络号,后8位用于确定主机号.如果划分子网,可以选择后8位中的高位,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划分网络,并且不增加路由表的内容,但是代价是主机数相信减少.

10、IP地址主机号的使用方法(P120)

B2cm01.png

习题

4.7.试说明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

T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位的标识符。从而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为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
MAC地址在一定程度上与硬件一致,基于物理、能够标识具体的链路通信对象、IP地址给予逻辑域的划分、不受硬件限制。

11、使用子网时分组转发的算法(p140)

BhNzB6.png

  1. 提取目的IP地址D
  2. 判断是否直接交付
    • 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看结果是否和相应地址匹配,没有匹配则进入下一步
  3. 是否有特定主机路由
    • 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将数据报交给该路由所对应的吓一跳路由器,否则进入下一步
  4. 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用其中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AND操作),其结果为N。若N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下一步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下一步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例4-4】图4-24有三个子网,两个路由器,以及路由器R中的部分路由表。现在源主机H向目的主机H发送分组。试讨论R收到H向H发送的分组后查找路由表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题

4.20.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路由表:

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
128.96.39.0255.255.255.128接口m0
128.96.39.128255.255.255.128接口m1
128.96.40.0255.255.255.128R2
192.4.153.0255.255.255.192R3
*(默认>R4

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 192.4.153.17
(5)192.4.153.90

答:

  • (1)分组的目的站IP地址为:128.96.39.10。先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39.0,可见该分组经接口0转发。
  • (2)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2。
    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不等于128.96.39.0。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经查路由表可知,该项分组经R2转发。
  • (3)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 (4)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 192.4.153.17。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0,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经R3转发。
  • (5)分组的目的P地址为: 192.4.153.9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64,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12、CIDR的地址排列方式(p141)

CIDR表示方法:IP地址/网络ID的位数(网段的划分更加灵活)

最小IP:主机ID不能全为0,全为0表示网络ID

最大IP: 主机ID不能全为1,全为1表示本地广播

CIDR技术用子网掩码中连续的1部份表示网络ID,连续的0部份表示主机ID。比如,网络中包含2000台计算机,只需要用11位表示 主机ID,用21位表网络ID,则子网掩码表示为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转换为十进制则为 255.255.248.0。此时,该网络将包含2046台计算机,既不会造成IP地址的浪费,也不会利用路由器连接网络,增加额外的管理维护量。

例1:192.168.23.35/21计算子网的网络ID、子网掩码、起止IP地址?

子网掩码:11111111 11111111 11111-000 00000000(子网掩码)=255.255.248.0(子网掩码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网络ID:192.168.16.0(192.168.00010111.0和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

起始IP地址:192.168.16.1(192.168.16.0是本网端中的第一个IP,可是他已经表示网络ID了,所以,为了避免与该IP地址与网络ID混淆,所以,起始IP为192.168.16.1。)

结束IP地址:192.168.23.254(192.168.00010(网络位)-111.11111110(主机位)主机ID不能全为1,全为1表示本地广播。)

习题

4.26.有如下的4个/24地址块,试进行最大可能性的聚会。

212.56.132.0/24
212.56.133.0/24

212.56.134.0/24

212.56.135.0/24

  • 212= (11010100)
  • 56 = (00111000)
  • 132= (10000100)
    133= (10000101)
    134= (10000110)
    135= (10000111)
    所以共同的前缀有22位,即11010100 00111000 100001聚合的CIDR地址块是:212.56.132.0/22

20.关于无分类编址CID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B.CIDR将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CIDR”地址块

C.网络前缀越短,其地址块所包含的地址数就越少

D.使用CIDR,查找路由表时可能会得到多个匹配结果,应当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 络前缀的路由。因为网络前缀越长,路由就越具体

26. 下表是一个使用CIDR的路由表。 地址各字节是16进制的。 如:C4.50.0.0/12中的“/12”表示网络掩码的前12位是1,即 FF.F0.0.0。请说明下列地址将被传送到的下一跳各是什么。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xd8sLlE-1610542518976)(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10113182126194.png)]

答:思路挺简单的,就是利用a-f每一个地址进行与路由表的每一个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查看算出来的网络地址是否与对应的路由表内的网络地址是否匹配,若匹配则发送至该网络的下一跳,不匹配则进入默认路由。这里计算过程就难得写了。。。

13、ARP的应用结合方式(p124)

ARP协议使用过程:

  • 检查ARP高速缓存,当主机A要向本局域网上的某台主机B发送IP数据报时,就先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地址。有对应表项就在ARP高速缓存中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把这个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然后通过局域网把该MAC帧发往此硬件地址。写入MAC帧,
  • 没有则用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的帧封装并广播ARP请求分组,同一局域网中所有主机都能收到该请求。目的主机收到请求后就会向源主机单播一个ARP响应分组,源主机收到后将此映射写入ARP缓存(10-20min更新一次)。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RP协议4种典型情况:

  1. 主机A发给本网络上的主机B:用ARP找到主机B的硬件地址;
  2. 主机A发给另一网络上的主机B:用ARP找到本网络上一个路由器(网关)的硬件地址;
  3. 路由器发给本网络的主机A:用ARP找到主机A的硬件地址;
  4. 路由器发给另一网络的主机B:用ARP找到本网络上的一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
习题

4-19、主机发送IP数据报给主机B,经过了5个路由器,请问此过程总共使用了几次ARP协议?

BoCrYF.png

14、路由表的更新方式(p155)

  • RIP距离向量算法
    • 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相当于不可达。
    • RIP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同时使用多条路由。RIP选择一条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高速(低时延)但路由器较多的路由。
    • 特点
      •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需要经过另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就是相邻的。RIP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不交换信息。
      •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现在的路由表。也就是说,交换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
      •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也及时向相邻路由器通告拓扑变化后的路由信息。
        • 路由器在刚刚开始工作时,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后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连的几个网络的距离(这些距离定义为1)。接着,每一个路由器也只和数目非常有限的相邻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但经过若干次的更新后,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 路由表中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到某个网络的距离(即最短距离),以及应经过的下一跳地址。路由表更新的原则是找出到每个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
    • 距离向量算法:
      • 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先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见后面的解释1)。每一个项目都有三个关键数据,即:到目的网络N,距离是d,下一跳路由器是X。
      • 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见解释2)。否则(即在路由表中有目的网络N,这时就再查看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 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见解释3)。否则〈即这个项目是:到目的网络N,但下一跳路由器不是X)
        • 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见解释4),否则什么也不做。(见解释5)
      • 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题

4.41.假定网络中的路由器B的路由表有如下的项目(这三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

N17A
N22B
N68F
N84E
N94F

现在B收到从C发来的路由信息(这两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距离”):

N24
N38
N64
N83
N92

试求出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详细说明每一个步骤)。

答: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如下:

N17A无新信息,不改变
N25C相同的下一跳,更新
N39C新的项目,添加进来
N65C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更新
N84E不同的下一跳,距离一样,不改变
N94F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改变

15、路油选择算法概念与划分(p151)

  1.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这里,“正确”的含义是:沿着各路由表所指引的路由,分组一定能够最终到达目的网络和目的主机。
  2.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路由选择的计算不应使网络通信量增加太多的额外开销。
  3.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当网络中的通信量发生变化时,算法能自适应地改变路由以均衡各链路的负载。当某个或某些结点、链路发生故障不能工作,或者修理好了再投入运行时,算法也能及时地改变路由。有时称这种自适应性为“稳健性”(robustness)。
  4.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在网络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路由算法应收敛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解,而不应使得出的路由不停地变化。
  5. 算法应是公平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对所有用户(除对少数优先级高的用户)都是平等的。例如,若仅仅使某一对用户的端到端时延为最小,但却不考虑其他的广大用户,这就明显地不符合公平性的要求。
  6. 算法应是最佳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当能够找出最好的路由,使得分组平均时延最小而网络的吞吐量最大。
  • **静态路由算法(非自适应路由算法)**管理员手工配置路由信息
  • **动态路由算法(自适应路由算法)**路由器间彼此交换信息,按照路由算法优化出路由表项。
    • 全局性链路状态路由算法OSPF
      • 所有路由器掌握完整的网络拓扑和链路费用信息。
    •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RIP
      • 路由器只掌握物理相连的邻居及链路费用。
习题

4.39.试简述RIP,OSPF和 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BgCJmj.png

16、自治系统的概念与运用(p164)

一个自治系统就是处于一个管理机构控制之下的路由器和网络群组。它可以是一个路由器直接连接到一个LAN上,同时也连到Internet上;它可以是一个由企业骨干网互连的多个局域网。在一个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必须相互连接,运行相同的路由协议,同时分配同一个自治系统编号。自治系统之间的链接使用外部路由协议,例如BGP.

一个AS对其他AS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在目前的互联网中,一个大的ISP就是一个自治系统。这样,互联网就把路由选择协议划分为两大类,即:

  • 内部网关协议IGP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而这与在互联网中的其他自治系统选用什么路由选择协议无关。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RIP和 OSPF协议。
  • 外部网关协议EGP ,若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这两个自治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EGP。目前使用最多的外部网关协议是BGP的版本4(BGP-4)。
  • 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也叫做域间路由选择,而在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叫做域内路由选择

OSPF 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范围,叫做区域(area)。图4-34就表示一个自治系统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32位的区域标识符(用点分十进制表示)。

Bcx14U.png

划分区域的好处就是把利用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于每一个区域而不是整个的自治系统,这就减少了整个网络上的通信量。在一个区域内部的路由器只知道本区域的完整网络拓扑,而不知道其他区域的网络拓扑的情况。为了使每一个区域能够和本区域以外的区域进行通信,OSPF使用层次结构的区域划分。在上层的区域叫做主干区域()。主干区域的标识符规定为0.0.0.0。主干区域的作用是用来连通其他在下层的区域。从其他区域来的信息都由区域边界路由器进行概括。在主干区域内的路由器叫做主干路由器,一个主干路由器可以同时是区域边界路由器,在主干区域内还要有一个路由器专门和本自治系统外的其他自治系统交换路由信息。这样的路由器叫做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

习题

暂无

17、路由选择协议的运用类型(p151)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通过广播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
OSPF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大,应使报文的长度尽量短,所以不使用传输层协议(如UDP或TCP),而是直接采用IP

  • OSPF共有以下五种分组类型:
    • 类型1,问候分组,用来发现和维持邻站的可达性。
    • 类型2,数据库描述分组,向邻站给出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
    • 类型3,链路状态请求分组,向对方请求发送某些链路状态项目的详细信息。
    • 类型4,链路状态更新分组,用洪泛法对全网更新链路状态。这种分组是最复杂的,也是OSPF 协议最核心的部分。路由器使用这种分组将其链路状态通知给邻站。链路状态更新分组共有五种不同的链路状态,这里从略。
    • 类型5,链路状态确认分组,对链路更新分组的确认。

BGP是一个外部网关协议,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由于网络环境复杂,需要保证可靠传输,所以采用TCP

BgCJmj.png

习题

4.38.IGP和EGP这两类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IGP:在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协议;力求最佳路由
EGP:在不同自治系统便捷使用的路由协议;力求较好路由(不兜圈子>
EGP必须考虑其他方面的政策,需要多条路由。代价费用方面可能可达性更重要。
IGP:内部网关协议,只关心本自治系统内如何传送数据报,与互联网中其他自治系统使用什么协议无关。
EGP:外部网关协议,在不同的AS边界传递路由信息的协议,不关心AS内部使用何种协议。

18、停止等待协议的内容(p213)

“停止等待”就是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停等协议的应用情况

无差错情况&有差错情况
无差错情况

BtD35Q.png

有差错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出现差错后应注意三点:

  • 第一,A在发送完一个分组后,必须暂时保留已发送的分组的副本(在发生超时重传时使用)。只有在收到相应的确认后才能清除暂时保留的分组副本。
  • 第二,分组和确认分组都必须进行编号。这样才能明确是哪一个发送出去的分组收到了确认,而哪一个分组还没有收到确认。
  • 第三,超时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应当比数据在分组传输的平均往返时间更长一些

BtrcFg.png
BtryTS.png

停等协议性能分析
  • 优点:简单!
  • 缺点:信道利用率太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道利用率

发送方在一个发送周期内,有效地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占整个发送周期的比率。

BtsenP.png

例题:一个信道的数据传输率为4kb/s,单向传播时延为30ms,如果使停止-等待协议的信道最大利用率达到80%,要求的数据帧长度至少为()。

BtyGPe.png

习题

5-18假定在运输层使用停止等待协议。发送方发送报文段M后在设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
认,于是重传 M,但 Mo又迟迟不能到达接收方。不久,发送方收到了迟到的对Mo的确认,于是发送下一个报文段M,不久就收到了对M的确认。接着发送方发送新的报文段 M,但这个新的 M在传送过程中丢失了。正巧,一开始就滞留在网络中的M现在到达接收方。接收方无法分辨M是旧的。于是收下Mo,并发送确认。显然,接收方后来收到的Mo是重复的,协议失败了。
试画出类似于图5-9所示的双方交换报文段的过程。

19、TCP报文段确认号的内容(p217)

确认号 ** 占4字节,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例如,B正确收到了A发送过来的一个报文段,其序号字段值是501,而数据长度是200字节(序号501~700),这表明B正确收到了A发送的到序号700为止的数据。因此,B期望收到A的下一个数据序号是701,于是B在发送给A的确认报文段中把确认号置为701。请注意,现在的确认号不是501,也不是700,而是701。
总之,应当记住:
若确认号=N,则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习题

5-23主机A向主机B连续发送了两个TCP报文段,其序号分别是70和100。试问:
(1)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多少字节的数据?
(2)主机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应当是多少?

(3)如果B收到第二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是180,试问A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有多少字节?
(4)如果A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丢失了,但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了B。B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向A发送确认。试问这个确认号应为多少?

答:

  • (1)第一个报文段的数据序号是70到99,共30字节的数据。
  • (2)确认号应为100。
  • (3) 80字节。
  • (4) 70。

20、网络协议的使用类型在TCP/IP层次的设置(p115)

BeOVZ8.png

习题

这个问题估计会是一个解答题,经过我询问老师的过程以及回答来进行推测:这个问题如果作为解答题应该是问在TCP/IP 层次上列举每个层次使用了哪些协议(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以及对应协议的作用以及限制(优缺点)类似下面的习题25

下面这里列举出来一些:

  • 应用层

    •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客户机/服务器的访问协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而服务器回应相应的网页
    • 文件传送协议FTP:提供交互式的访问,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面向连接 使用TCP可靠的运输服务。
      • 主要功能:减少/消除不同操作系统下文件的不兼容性
    •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客户服务器模式,能适应许多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差异,网络虚拟终端NVT的意义
    •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Client/Server模式,面向连接
      • 基本功能:写信、传送、报告传送情况、显示信件、接收方处理信件
    • DNS域名解析协议:DNS是一种用以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Internet服务
    •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客户服务器模式,使用UDP数据报,只支持文件传输,不支持交互,TFTP代码占内存小
    •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SNMP模型的4个组件:被管理结点、管理站、管理信息、管理协议
      • SNMP代理:运行SNMP管理进程的被管理结点
      • 对象:描述设备的变量
      • 管理信息库(MIB):保存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
    •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发现协议中的引导文件名、空终止符、属名或者空,DHCP供应协议中的受限目录路径名 Options –可选参数字段,参考定义选择列表中的选择文件
  • 传输层

    • TCP: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比如QQ)
    • RTP、SCTP、SPX、ATP、IL等协议
  • 网络层

    • IP :进行路由选择。
    • ICMP :提供网络传输中的差错检测。
    • ARP :将目的IP地址映射成物理MAC地址
    • RIP: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找出每个网络的最短距离
    • OSPF:分布式链路状态协议
    • IPX、IGMP、BGP、RARP等
  • 网络接口层

    • LLC 和MAC:提供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实现可靠的数据链路以及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 SDLC、HDLC、PPP等

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
数据报服务虚电路服务
连接的建立不要必须有
目的地址每个分组都有完整的目的地址仅在建立连接阶段使用,之后每个分组使用长度较短的虚电路号
路由选择每个分组独立地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按照同一路由转发
分组顺序不保证分组的有序到达保证分组的有序到达
可靠性不保证可靠通信,可靠性由用户主机来保证可靠性由网络保证
对网络故障的适应性出故障的结点丢失分组,其他分组路径选择发生变化,可正常传输所有经过故障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正常工作
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由用户主机进行流量控制,不保证数据报的可靠性可由分组交换网负责,也可由用户主机负责

25.一名学生希望访问网站www.google.com。学生在其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google.com并按回车,直到Google的网站首页显示在其浏览器中,请问:在此过程中,按照 TCP/IP 参考模型,从应用层到网络接口层都用到了哪些协议,每个协议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协议及其功能如下:

  • 应用层
    • DNS:向指定DNS服务器发送DNS请求报文,以解析域名
    • HTTP 协议:向万维网服务器请求万维网文档,进行访问
  • 传输层
    • TCP: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 UDP ( DNS 协议使用)
  • 网络层
    • IP :进行路由选择。
    • ICMP :提供网络传输中的差错检测。
    • ARP :将目的IP地址映射成物理MAC地址
  • 网路接口层
    • LLC 和MAC:提供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实现可靠的数据链路以及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21、TCP可靠传输的特点(p211)

可靠传输的特点:发送方发啥,接收方收啥,保证接收方进程从缓存区读出的字节流与发送方发出的字节流是完全一样的。

  • TCP实现可靠传输的机制

    • 校验

      • 与UDP校验一样,增加伪首部
    • 序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确认

      DiZkOf.png

    • 重传

      确认重传不分家,TCP的发送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已发送的报文段。超时重传
      重传时间

      TCP采用自适应算法,动态改变重传时间RTTs ,(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冗余ACK(冗余确认)
      每当比期望序号大的失序报文段到达时,发送一个冗余ACK,指明下一个期待字节的序号。发送方已发送1,2,3,4,5报文段
      接收方收到1,返回给1的确认(确认号为2的第一个字节)接收方收到3,仍返回给1的确认(确认号为2的第一个字节)接收方收到4,仍返回给1的确认(确认号为2的第一个字节)接收方收到5,仍返回给1的确认(确认号为2的第一个字节)
      发送方收到3个对于报文段1的冗余ACK——>一认为2报文段丢失,重传2号报文段快速重传

习题

5-33假定TCP在开始建立连接时,发送方设定超时重传时间RTO=6秒。
(1)当发送方收到对方的连接确认报文段时,测量出RTT样本值为1.5秒。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2)当发送方发送数据报文段并收到确认时,测量出 RTT 样本值为2.5秒。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答:(1)当第一次测量到RTT样本时,RTTs值就取为这个测量到的RTT样本值。因此,RTTs =1.5 s。
根据RFC 2988的建议,当第一次测量时,RTTp值取为测量到的RTT样本值的一半。因此,RTTD=(1/2)×1.5s=0.75 s。

根据教材上(5-5)式,RTO = RTTs+4xRTTD
= 1.5 s+4×0.75 s =4.5 s
(2)新的RTT 样本=2.5s

新的RTT =(1-α)×(旧的RTTs)+α×(新的RTT样本)
=(1 -1/8)×1.5s+1/8×2.5S=1.625S
新的RTTD=(1-B)×(旧的RTTp)+B×|RTTs - 新的RTT样本
=(1 -1/4)×0.75 s+1/4×|1.625 s-2.5s|=0.78125~0.78 s
RTO=RTTs+4× RTTD
=1.625 S+4×0.78S ~ 4.75 S

22、C/S模式的应用内容(p251)

这里再明确一下,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这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服务器: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

  1. 永久提供服务
  2. 永久性访问地址/域名

客户机:请求计算服务的主机。

  1. 与服务器通信,使用服务器提供的服务
  2. 间歇性接入网络
  3. 可能使用动态IP地址
  4. 不与其他客户机直接通信

万维网应用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网络应用。``另外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电子邮件也是

习题

16.客户/服务器系统的特点是客户机和服务器()。

A.必须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B.不必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C.必须运行在同一网络中 D.必须运行在不同的计算机上

1-13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解答: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客户程序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客户程序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服务器程序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服务器程序在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并且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对等连接(或P2P方式)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实际上,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23、选择重传协议的方式(p216)

GBN : 累积确认————> 批量重传

优化:只重传出错的帧

即设置单个确认,同时加大接收窗口,设置接收缓存,缓存乱序到达的帧

BUSgFP.png

SR发送方必须响应的三件事
1.上层的调用

从上层收到数据后,SR发送方检查下一个可用于该帧的序号,如果序号位于发送窗口内,则发送数据帧;否则就像GBN一样,要么将数据缓存,要么返回给上层之后再传输。

2.收到了一个ACK

如果收到ACK,加入该帧序号在窗口内,则sR发送方将那个被确认的帧标记为已接收。如果该帧序号是窗口的下界(最左边第一个窗口对应的序号),则窗口向前移动到具有最小序号的未确认帧处。如果窗口移动了并且有序号在窗口内的未发送帧,则发送这些帧。

3.超时事件

每个帧都有自己的定时器,一个超时事件发生后只重传一个帧。

SR接收方要做的事
来者不拒(窗口内的帧)

SR接收方将确认一个正确接收的帧不管其是否按序。失序的帧将被缓存,并返回给发送方一个该帧的确认帧【收谁确认谁】,直到所有帧(即序号更小的帧)皆被收到为止,这时才可以将一批帧按序交付给上层,然后向前移动滑动窗口

BUpMkt.png

如果收到了窗口序号外(小于窗口下界)的帧,就返回一个ACK。

其他情况,就忽略该帧。

运行中的S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滑动窗口的长度

BUCUJ0.png

SR协议重点总结
  • 对数据帧逐一确认,收一个确认一个
  • 只重传出错帧
  • 接收方有缓存
  • W T m a x = W R m a x = 2 n − 1 W_{Tmax} = W_{Rmax} = 2^{n - 1} WTmax=WRmax=2n1

数据链路层采用了选择重传(SR)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3的帧。现已收到1号帧的确认,而0、2号帧依次超时,则发送方需要重传的帧数是(A)。
A. 2 B .3 c .4 D. 5

习题

5-21假定使用连续 ARQ协议,发送窗口大小是3,而序号范围是[0,15],而传输媒体保
证在接收方能够按序收到分组。在某一时刻,在接收方,下一个期望收到的序号是5。试问:
(1)在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中可能出现的序号组合有哪些?
(2)接收方已经发送出的、但在网络中(即还未到达发送方)的确认分组可能有哪
些?说明这些确认分组是用来确认哪些序号的分组。

答:(1)序号到4为止的分组都已收到。若这些确认都已到达发送方,则发送窗口的范围
是[5,7]。假定所有的确认都丢失了,发送方没有收到这些确认。这时,发送窗口应为[2,4]。因此,发送窗口可以是[2,4],[3,5],[4,6],[5,7]中的任何一个。

(2)接收方期望收到序号5的分组,说明序号为2,3,4的分组都已收到,并且发送了
确认。对序号为1的分组的确认肯定被发送方收到了,否则发送方不可能发送4号分组。可见,对序号为2,3,4的分组的确认有可能仍滞留在网络中。这些确认是用来确认序号为2,3,4的分组。

5-33假定TCP在开始建立连接时,发送方设定超时重传时间RTO=6秒。
(1)当发送方收到对方的连接确认报文段时,测量出RTT样本值为1.5秒。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2)当发送方发送数据报文段并收到确认时,测量出 RTT 样本值为2.5秒。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答:(1)当第一次测量到RTT样本时,RTTs值就取为这个测量到的RTT样本值。因此,RTTs =1.5 s。
根据RFC 2988的建议,当第一次测量时,RTTp值取为测量到的RTT样本值的一半。因此,RTTD=(1/2)×1.5s=0.75 s。

根据教材上(5-5)式,RTO = RTTs+4xRTTD
= 1.5 s+4×0.75 s =4.5 s
(2)新的RTT 样本=2.5s

新的RTT =(1-α)×(旧的RTTs)+α×(新的RTT样本)
=(1 -1/8)×1.5s+1/8×2.5S=1.625S
新的RTTD=(1-B)×(旧的RTTp)+B×|RTTs - 新的RTT样本
=(1 -1/4)×0.75 s+1/4×|1.625 s-2.5s|=0.78125~0.78 s
RTO=RTTs+4× RTTD
=1.625 S+4×0.78S ~ 4.75 S

24、应用层协议应用在TCP和UDP协议的划分(p20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题

25、拥塞控制算法的具体方式(229)

拥塞控制的几种算法
  • 慢开始——拥塞避免
  • 快重传——快恢复

假定:

  1. 数据单方向传送,而另一个方向只传送确认
  2. 接收方总是有足够大的缓存空间,因而发送窗口大小取决于拥塞程度
    发送窗口=Min{接收窗口rwnd,拥塞窗口cwnd}

接收窗口:接收方根据接受缓存设置的值,并告知给发送方,反映接收方容量。
拥塞窗口:发送方根据自己估算的网络拥塞程度而设置的窗口值,反映网络当前容量。

慢开始——拥塞避免算法

DkQuUx.png

只要发送方收到来自接受方的确认,cwnd就会翻倍

一个传输轮次:

  • 发送了一批报文段并收到它们的确认的时间。
  • 一个往返时延RTT。
  • 开始发送一批拥塞窗口内的报文段到开始发送下一批拥塞窗口内的报文段的时间。
快重传——快恢复

Dkg0HA.png

习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6、域名系统DNS的概念与 设置(252)

域名服务器

域名系统:将域名解析出IP地址

人们也常把运行域名服务器程序的机器称为域名服务器。

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过程的要点如下:

  • 当某一个应用进程需要把主机名解析为P地址时,该应用进程就调用解析程序(resolver),并成为 DNS 的一个客户,把待解析的域名放在DNS 请求报文中,以UDP用户数据报方式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使用UDP是为了减少开销)。本地域名服务器在查找域名后,把对应的IP地址放在回答报文中返回。应用进程获得目的主机的I地址后即可进行通信。
  • 若本地域名服务器不能回答该请求,则此域名服务器就暂时成为 DNS 中的另一个客户,并向其他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这种过程直至找到能够回答该请求的域名服务器为止。

本地域名服务器

  • 当一个主机发出DNS查询请求时,这个查询请求报文就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 本地域名服务器的配置
    • 计算机使用 Windows 7操作系统时,打开“控制面板”,
    • 然后依次选择“网络和Internet”→“网络和共享中心”→“查看网络状态和任务”→“无线网络连接”(假定采用家庭网络)→“属性”→“Internet 协议版本4”→“属性”等项目,就可以看见首选 DNS服务器和备用DNS服务器的IP地址。
    • 这里的DNS服务器指的就是本地域名服务器。

根域名服务器

  • 他了解所有的顶级域名服务器

顶级域名服务器

  • 管理该顶级域名服务器注册的所有二级域名

权限域名服务器

  • 负责一个区的域名服务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域名解析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题

6-02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域名系统中的本地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以及权限域名服务器有何区别?

解峇:域名系统DNS是互联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转换为P地址。在域名系统中使用了层次结构的许多域名服务器。
本地域名服务器离用户较近,一般不超过几个路由器的距离。当一个主机发出DNS查询。。。。(就不写了,太多了估计不会考)

19.有关网络域名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网络域名系统的缩写为DNS

B.每个域名可以由几个域组成,域与域之间用“.”分开

C.域名中的最左端的域称为顶级域

D.CN是常用的顶级域名代码

24.写出一台计算机访问www.microsoft.com的DNS解析过程。

首先查看当前计算机的 DNS 缓存里有没有 www.microsoft.com 这条记录;如果没有,再查看当前计算机的 “ hosts ” 文件, “ hosts ” 文件位于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 目录当中;如果 hosts 文件中没有,就接着查找当前 DNS 服务器里有没有 www.microsoft.com 这条记录;如果还是没有,看当前的 DNS 服务器有没有配置 DNS 转发器,如果配置了 DNS 转发器就查找它的上一级 DNS 服务器,如果没有配置 DNS 转发器,就直接查找 DNS “ 根 ” 服务器。查找到 DNS “ 根 ” 服务器后, “ 根 ” 服务器将 DNS 请求转到 “ .com ” 域中, “ .com ” 域再将请求转到 “ Microsoft ” 域中,然后在 “ Microsoft ” 域查找 www 的 A 记录,这样一个 DNS 解析过程就完成了。

补充:另外分享一张别人的思维导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9
    点赞
  • 2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