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于3月3日至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作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风向标,MWC25聚焦5G-A、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前沿技术,吸引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家参展商。本次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一大亮点,展示了其在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诸多新进展和趋势。
01 几款具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
1.夸父
MWC25上,乐聚机器人联合中国移动、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在展台与“夸父”互动
中国移动提供5G-A专网切片保障,华为部署智能网络感知系统及盘古大模型,乐聚负责运动控制算法开发。作为GTI(全球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联盟)“智网慧城”计划的成果,旨在推动5G-A与AI、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
作为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通过分布式通信架构实现多机协同定位误差控制在±3cm内,摆脱了对激光雷达等额外设备的依赖。依托5G-A网络的1ms级时延,完成工具抓取、传递、装配等连续动作,响应速度较4G提升80%。
“夸父”搭载深开鸿基于开源鸿蒙研发的KaihongOS系统,适配多地形行走与跳跃能力,并接入了哈工大赛尔实验室的“活字”大模型,拥有强大的实时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单日可采集500TB多模态数据,并通过云端3小时强化学习掌握新技能(如厨具操作)。
在工业领域,柔性关节模组支持7自由度运动,可执行扫码包装、物流搬运等高精度任务。家庭服务方面,支持26种中式菜品全自动烹饪,油温控制精度达±1.5℃。可与智能家居联动,完成扫地、物品传递等任务。并在2025年亚冬会-20℃的火炬传递中稳定运行,验证极寒环境作业潜力
据了解,2025年1月已完成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覆盖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三大场景。
2.G1
MWC25上,宇树科技展示了其G1人形机器人。凭借自研的微型伺服电机和碳纤维铝合金复合关节技术,实现了高难度动态动作的突破——例如创始人王兴兴发布的“人机对打”视频中,G1以精准的“回旋踢”动作踢开木棍后仍能稳定站立,展现了卓越的硬件性能与运动算法优化。
G1在表演“回旋踢”动作
G1机器人配备了23-43个关节电机,最大关节扭矩达120N·m,响应速度极快。其运动能力包括原地后空翻和稳态奔跑(速度2m/s),具备抗干扰平衡恢复等功能,使得其在工业巡检和复杂环境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G1机器人通过AI技术和多传感器融合,具备了较高的智能化水平。使得G1能够在多种复杂环境中自主完成任务,提升其应用场景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搭载UnifoLM大模型,支持模仿和强化学习驱动,能够实现高精度操作和自主决策。此外,配备深度相机、3D激光雷达和多麦克风阵列,实现了高精度感知和环境识别。
G1机器人主要面向安防巡检、工业运输等硬需求场景,同时兼顾消费级市场。目前,G1机器人已实现批量生产,但商业化仍以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为主。G1机器人通过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结合,打破了行业高价壁垒,快速抢占工业场景市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G1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3.Tina
中兴通讯与四川天链合作展出人形机器人“Tina”,有71个自由度,接近实际人体三分之一的自由度,是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之一,能够完成抓取物品、主动握手、挥手打招呼等高难度动作,且动作流畅平稳。
MWC25上展出的人形机器人Tina
中兴通讯为其提供5G-A网络的大上行、低延时、高可靠通信保障,确保指令传输高效准确;通过边缘算力(AIR RAN)支持“边脑”模块运行,强化实时响应能力;接入中兴星云大模型,具备自然语言理解和运动决策能力,可实现多语种实时交互,并根据对方反应调整行为模式,例如主动邀约拍照、赠送礼物等。
天链机器人2024年实现9台人形机器人整机交付。接下来,将发布国内版‘Tina’人形机器人,进一步拓展行业运用。目前,天链机器人精密谐波减速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自研的人形机器人自由度、负重深蹲和协作机器人抓重比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
当前主要用于园区巡检、智慧安防、展厅导览等需要高交互性的场景。未来计划拓展至家庭陪伴、养老院服务等更贴近日常生活的领域,进一步发挥其社交与交互优势。
02 技术突破与产品升级
1.高自由度与运动控制能力的提升
“Tina”人形机器人拥有71个自由度,接近人体自由度的三分之一。其中,头部配备3个自由度实现自然点头、侧视等微表情,双臂各含14个自由度(含7自由度的灵巧手),可模拟人类抓握、递物等精细动作,躯干和腿部共设计27个自由度,支持半蹲、转身等复合动作。对比波士顿动力Atlas的28个自由度,Tina的关节密度提升至2.5倍。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则展示了“回旋踢”等高难度动态动作,其硬件性能和运动算法显著优化。G1腿部单肢含6个自由度(髋关节3个、膝关节1个、踝关节2个),腰部配备1个旋转自由度,实现多轴联动。其自研M107关节电机峰值扭矩达120N·m,扭矩密度89Nm/kg,远超特斯拉Optimus的液压驱动系统(扭矩密度约50Nm/kg)。例如“720度回旋踢”需腰部旋转提供离心力补偿,腿部电机在0.2秒内完成加速-制动循环。
2.大模型等技术助力感知与交互技术的突破
乐聚机器人“夸父”搭载开源鸿蒙系统及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多地形跳跃和实时环境感知。触觉传感器方面,六维力传感器、柔性电子皮肤等技术加速应用,提升机器人对微小物体的抓取精度和动态避障能力。整合视觉-语言-动作(VLA)多模态对齐技术,通过激光雷达点云(Livox MID360,30米探测)与RGB-D相机(Intel RealSense D455)融合建图,地形识别准确率达98.7%,任务分解上方面可将”厨房炒菜"指令自动拆解为16个子步骤(如食材识别→灶具定位→火候调节),耗时仅0.8秒,并基于强化学习的在线调参机制,在搬运过程中实时调整抓握力度(50-200N自适应)。
Tina搭载中兴星云多模态大模型,支持中英日等12种语言混合输入,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8.7%。通过语义理解生成动作指令,例如“赠送礼物”场景中,机器人需同步执行视觉定位(识别接收者位置)、路径避障(绕过展台障碍)和姿态调整(双手递物礼仪)
宇树G1头部集成Livox MID360激光雷达(探测距离30米)和Intel RealSense D435深度相机,构建360度环境点云地图。通过NVIDIA Jetson Orin模块运行强化学习算法,动态调整踢击角度和力度。在干扰测试中,G1被推开后仍能在0.5秒内恢复平衡并完成踢击动作。
3.通信与算力融合的智能化
5G-A网络和边缘计算技术为人形机器人实时决策提供支持。例如,中兴通讯通过5G-A网络的大上行(峰值速率1Gbps)、低时延(<5ms)特性,结合边缘计算(AIR RAN算力基站)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确保动作决策的实时性。
夸父依托中国移动5G-A网络(下行10Gbps/上行1Gbps,时延<5ms),实现毫米波雷达点云传输,每秒更新4次高精度环境地图(精度±2cm)。机器人本体搭载华为昇腾910B边缘算力模块(16TOPS),视觉处理速度提升至120fps。
03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加速
1.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前夜
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跨越“实验室原型-工业试点”阶段,核心指标(任务成功率、成本控制)接近规模化应用临界点。特斯拉、优必选等企业的工厂部署验证了机器人替代重复性劳动的可行性。
特斯拉Optimus Gen-2已在工厂测试,计划2025年小规模生产。特斯拉Optimus Gen-2已在美国加州工厂和上海超级工厂开展多场景测试,执行电池分装、零件搬运等任务,成功率达93%,其端到端神经网络基于FSD(全自动驾驶)计算机运行,仅依赖2D摄像头与触觉传感器即可完成高精度插装动作(误差±0.5mm),并通过强化学习实现动态故障自恢复(如机械臂碰撞后0.5秒内自动调整路径)。2025年启动小规模生产,初期目标年产1万台,重点部署于特斯拉自有工厂的装配线,单台成本已压缩至5万美元以下。Optimus Gen-2的灵巧手自由度从11提升至22,抓握范围覆盖0.5kg至20kg物体,集成柔性触觉传感器后可感知材质硬度差异(如区分金属螺丝与塑料外壳)。在2024年盲走测试中,其基于本体传感器的动态平衡算法实现复杂地形行走(如碎石路面),响应速度达2-3毫秒,无需依赖视觉输入。
优必选Walker系列在汽车工厂完成线束抓取等任务,标志工业场景的初步落地。优必选Walker S1在极氪5G智慧工厂完成线束抓取、薄膜装配等高难度任务,通过多机协同控制系统实现多台机器人联合搬运大尺寸工件(如车门部件),动态调整搬运姿态误差小于±1.5cm。其触觉五指灵巧手可识别0.1N力变化,确保易变形线束插接成功率98.3%。已与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合作,部署超过100台机器人,单台日均任务处理量达200次,人工干预率降至5%以下。优必选启动“实训2.0”计划,通过华为云数字孪生平台构建虚拟工厂环境,模拟10万种障碍物组合训练避障算法。在真实产线中,机器人通过力感知强化学习技术优化抓取路径,将装配效率提升40%。
展会中深圳企业如乐聚、宇树的产品展示,进一步验证了服务型机器人(导购、接待)的可行性。乐聚KUAVO人形机器人搭载开源鸿蒙KaihongOS系统,实现跨设备协同(如联动智能家电执行烹饪任务)。在苏州低空经济展示馆,其自主导航与多语言交互系统(支持中英日等12种语言)完成日均50次导览任务,语音识别准确率98.7%。工业场景中,与华为合作开发的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将线缆车间物料搬运效率提升60%。
2.成本下降与供应链成熟
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与供应链成熟,正在重构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成本结构和竞争格局。2025-2030年将是国产供应链从“替代者”向“定义者”跃迁的关键窗口期。
例如,在减速器方面,绿的谐波研发的Y系列谐波减速器,通过纳米级齿形修正技术,将寿命从6000小时提升至10000小时,接近日本哈默纳科水平,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60%;高性能电机方面,汇川技术推出新一代IS620N系列伺服电机,功率密度达1.5kW/kg,价格较安川同规格产品低40%,适配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激光雷达方面,禾赛科技AT512固态雷达批量用于优必选Walker S1导航系统,单价降至500美元以下,探测距离达30米,较Velodyne产品成本降低70%。柔性电子皮肤上,汉威科技HY-Skin 2.0触觉阵列密度达256点/cm²,自修复材料技术突破,成本较韩国RoboTact下降60%,已应用于宇树G1机械手。
3.跨界合作生态逐步形成
通信厂家与机器人厂商联合开发专用模组,汽车厂商共享自动驾驶技术优化环境感知能力。开源操作系统(如ROS 3.0)和硬件平台降低开发门槛,吸引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参与。这种"技术共享-生态开放-场景共创"的模式,将推动行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革新”。
华为昇腾AI芯片与5.5G网络融合。华为与优必选共建的"5G+工业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开发了专用通信模组HI-RobotLink,支持多模态数据(视觉/力觉/IMU)的实时传输。该模组基于昇腾910B芯片(算力320TOPS)和5.5G网络(峰值速率10Gbps,时延<5ms),可实现分布式算力调度、多机协同控制等功能。
04 挑战
未来,人形机器人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
1)技术瓶颈待突破。双足步态在复杂地形中的稳定性、电池续航能力仍是短板。展会中部分机器人因电机过热需强制“冷却”,暴露了硬件耐久的挑战;
2)伦理与标准化争议。欧盟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伦理指南”,限制武装化应用;ISO等机构着手制定安全认证标准,确保公共场景下的数据隐私和物理安全;
3)形态与功能的平衡博弈。行业存在“通用主义”与“效率至上”的路线分歧。例如,猎豹移动选择轮式机械臂而非双足设计,强调功能优先;优必选等企业则坚持人形形态以适配人类环境。
- END -
▎推荐阅读
一文读懂具身智能最佳载体——人形机器人(一)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及主流产品介绍
▎好书推荐
01
本书由吴冬升、李大成担任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在分析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和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带来的车联网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网、现代信息通信网、车城网平台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且介绍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的相关案例。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推荐】《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吴冬升 博士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2
本书由吴冬升、董志国两位博士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隆重出版。书中详细分析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城市公共交通、共享出行、智慧物流的最新进展。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上架!《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3
继2020年《5G与车联网技术》、2021年《从云端到边缘:边缘计算的产业链和行业应用》出版之后,吴冬升博士带领「5G行业应用」作家团队推出又一力作——《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聚焦5G车联网商业模式,探索车联网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了解详情请点击:《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关于我们
「5G行业应用」是聚集TMT行业资深专家的研究咨询平台,致力于在5G时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客观、深入和极具商业价值的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利用5G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重构。本公众号专注提供5G行业最新动态及深度分析,覆盖通信、媒体、金融、汽车、交通、工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