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一书。继文章《一文详解智能网联发展阶段和关键技术》、《智能网联应用场景、应用实践和发展趋势》、《一文详解自动驾驶关键技术》,本篇介绍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
(一)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推动技术创新、跨界融合与产业变革,极具社会经济影响力,是全球前沿性的战略发展方向。随着不断完善的自动驾驶政策、法规,以及在自动驾驶方案、算法、计算芯片、核心传感器、高精度地图等技术不断进步的产业环境下,自动驾驶正在从测试示范应用向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阶段加速拓展。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发展已成为趋势。
围绕出行需求,Robotaxi是自动驾驶技术含量高、应用空间大,各国极为重视的商业化场景之一;同时,自动驾驶公交车融入公共出行服务系统,将丰富百姓的日常出行选择。围绕货物运输,无人末端物流车能有效地补充货物的运力和调度不足等问题。而自动驾驶环卫车将重点解决城市环卫工作效率低、人员短缺和安全问题等困境。
1.自动驾驶出租车
Robotaxi一般指自动驾驶出租车,又称共享无人车,是由自动驾驶系统控制的一种共享出行方式。与园区、机场等限定场景不同,Robotaxi所在的城市道路是典型的开放道路场景,驾驶环境复杂,载人自动驾驶应用对安全性要求更高,是当前市场空间最大的自动驾驶场景之一。
Robotaxi将从多方面带来价值:
(1)在成本方面,传统燃油出租车每公里成本大概在1.89元,电动出租车每公里成本大概在1.54元,目前有安全员的Robotaxi每公里成本大约是2.2元,但是无安全员的Robotaxi每公里成本仅需要约0.82元,远远低于传统出租车。
(2)在安全方面,人工驾驶员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自动驾驶可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引发事故。2022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61703人,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为250723人。人、车、路和环境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约占90%以上,其中,以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为主,约占其中的80%以上。司机人为因素造成交通事故中,根本性原因之一是“处理交通意外事故的能力”,包括缺乏经验、老年、酗酒与药物滥用、事故倾向、疾病与残疾、困倦和疲劳、严重的酒精中毒、短期药物影响、狂吃和放纵、严重的心理压力、暂时注意力转移等;根本性原因之二是“诱导驾驶人采取冒险行为”,包括对能力估计过高、习惯性超速、习惯性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得体驾驶行为、未使用安全带或头盔、不恰当坐姿、事故倾向、酗酒、精神上的药物、摩托车犯罪、自杀行为、强迫行为等。
(3)在环保方面,“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模式结合,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让更多用户转向共享出行方式。
在全球自动驾驶企业深度参与、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多场景测试数据等加持下,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运营模式,对出租车和网约车来说是划时代的颠覆性变革。
我国Robotaxi商业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商业化运营牌照的推出是拉开商业化序幕的标志;商业化1.0是运营政策赋能期,集中解决算法精进和长尾问题,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商业化2.0是技术成熟期,技术得到市场验证,实现大规模量产和落地;商业化3.0是成本效率优势期,Robotaxi的服务成本比人力更具竞争力,成为普遍出行方式。日前,我国Robotaxi处于商业化1.0阶段,面对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长尾问题获取数据,并通过数据选代各类算法,自动驾驶企业和出行服务运营商积极探索车队运营、算法降维,以及场景开拓等多种商业化落地路径[1]。
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重要场景,其商业化需要规模化出行服务运营能力。Robotaxi服务运营成功除了流量、运营、体验、调度、服务等要素,自动驾驶相关政策的完善是自动驾驶无人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前提,用户习惯培养和市场参与者多寡影响规模效应的形成,自动驾驶成本决定了Robotaxi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技术成熟度决定了自动驾驶车辆是否安全、便利及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服务的接受度。
Robotaxi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核心场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获准进行“全无人”运营。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范围扩大,如武汉、北京都率先开通了机场自动驾驶服务。目前,还有更多城市也在加速探索Robotaxi应用,其无人化和智能化优势将给出行方式带来巨大变革,推动市场空间走向万亿级规模。
2.自动驾驶接驳车
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一般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限定场景到开放道路,从运货到载人的规律。当前自动驾驶接驳车正从封闭及半封闭的限定区域(园区、景区、厂区、社区、校园、机场等)逐步向城市开放道路扩展,如地铁接驳专线、城市微循环公交、网约无人巴士等场景应用[2]。
大、中、小巴车即大型、中型、小型客车,主要区别如下:(1)驾照要求不同,大型客车要求驾驶人拥有A1驾照;中型客车要求驾驶人拥有B1驾照;小型客车要求驾驶人拥有C1驾照;(2)车身长度不同,大型客车为车长大于6米的载客汽车;中型客车为车长小于或等于6米的载客汽车;小型客车为车长小于6米的载客汽车;(3)载客人数不同,大型客车载客人数大于等于20人;中型客车载客人数在10-19人;小型客车载客人数小于等于9人。
Robobus包括大、中、小巴车的自动驾驶模式。从技术角度看,Robobus对于运行速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行驶的路线相对固定,运行的道路环境相对封闭,这是其实现自动驾驶的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Robobus以载客为目的,涉及车辆乘员人数众多,对安全性的要求严苛程度,不仅高于Robotruck,甚至一定程度上高于Robotaxi,而且,Robobus的车身更长、盲区更大,对靠近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尤其是行人、自行车会有很大风险,其传感器部分能否实现无盲区感知,直接决定了Robobus在城市公开道路行驶安全与否。
自动驾驶接驳解决的是“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出行效率的痛点。随着自动驾驶接驳车逐步渗透到城市社区、地铁接驳等开放道路,自动驾驶接驳运行场景从限定区域、低速场景逐步扩展到开放环境、复杂场景。如何大规模激活城市交通的“末梢神经”,这也是城市治理亟待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北京、雄安新区、广州、鄂州、淄博、长沙、无锡、郑州、重庆、海南等城市在智慧道路基础上,已率先引入自动驾驶接驳车。随着智慧道路建设及升级改造、无缝化出行服务理念推进,自动驾驶接驳车将与Robotaxi等共同融入智慧城市交通体系,打造多元化的智慧出行。
例如,微循环公交又称“支路公交”,是为解决城市支线道路路幅窄、弯道多、居民小区离地铁和主干道公交车站远而开行的车身短、车型小的公交车。作为推动交通系统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公交市场呈现出“大转小、低地板化”趋势。这几年各地公交行业都在推广不同形式的微循环,包括社区微循环、园区微循环、城乡结合部微循环等等,在公交创新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4级自动驾驶微循环公交,通过基于360°覆盖的全天时全天候感知技术,可实现在晴、雨、雾等各类天气及不同路况下自动驾驶,同时结合智能化诊断和远程驾驶技术,高效保证车辆驾驶安全,实现无安全员运营。
3.无人末端物流车
末端物流配送,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是指送达给消费者的物流,以满足配送环节的终端(客户)为直接目的的物流活动。在物流整个运作流程中,大体指包裹从物流服务商最后一个配送网点直至消费者手中的这个阶段。典型的末端物流场景包括快递场景、商超零售场景、外卖场景、移动零售场景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联合发布的《汽车工业蓝皮书: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末端物流自动驾驶将在未来快速发展,到2025年中国无人末端物流车将达到6万辆。
无人末端物流车将从多方面带来价值:
(1)节省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现阶段无人末端物流车成本还偏高,但随着供应链和解决方案逐步成熟、规模化应用,成本将快速下降,效率将逐步赶上并超过传统人工配送,这将为物流行业节省大量成本。
与此同时,在无人末端物流车使用过程中,除了充电、维修保养、保险外,较少涉及其他费用,而且各项费用都会随行业发展逐步下降。
无人配送网络可以实现消费者与无人末端物流车的联网功能,可提供定制化服务,减少重复配送,提高配送效率。
(2)降低配送安全事故,提升末端物流配送管理规范性
无人末端物流车可以较大程度缓解快递、外卖行业工作压力。车辆为无人驾驶,将有助于提升人员安全水平。并且能提前动态规划行驶路径,避开交通拥堵。还能避免各类逆行、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
另外,无人末端物流车作为运力补充,在管理法规、相关标准、产品逐渐成熟后,将有助于末端物流配送管理规范性和城市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3)补充劳动力短缺
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在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 岁)在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7年内减少2300万。然而,末端物流配送的用户需求却在逐年上涨。无人末端物流车有望成为“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减少对配送人员的需求,解决快递员流动大、雇佣难问题,对运力进行有效补充,提高总体作业效率。
末端物流自动驾驶产业链中,主要包含零部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场景运营及需求商三大类型的企业。
末端物流自动驾驶场景涉及三种主要商业模式:
第一种,轻资产模式。不直接拥有无人末端物流车,而是提供硬件产品、整车、整车租赁,或软硬件解决方案给自己下游相关方,收取产品服务费和技术支持费。例如,无人末端物流车上游的线控底盘制造商提供硬件产品给中游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游解决方案提供商售卖整车或者租赁整车给下游配送服务商。
第二种,重资产模式。拥有无人末端物流车,直接提供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在运营过程中,与下游配送服务商进行合作,以收取运营服务费、广告服务费等,目前生鲜、零售即时场景配送单价在6~9元/单,快递配送单价约1~3元/件。
第三种,自有模式。物流公司开发全套解决方案和车辆以满足自身需求。
4.自动环卫车
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环卫行业涵盖的作业包括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建设垃圾中转站、公共场所环境卫生、道路清扫保洁、公厕运营等。环卫车类型包括扫路车、洒水车、洗扫车、垃圾清运车、雾炮车、除雪车、吸污车、吸尘车等。
环卫行业的客户主要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即政府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等具有市容环境卫生服务需求的单位,包括环境卫生管理局(所/处/站)、市容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此外,环卫服务客户还包括有保洁服务需求的大学院校、企事业单位等。近三年环卫服务行业市场增速约为4-5%,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行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自动驾驶环卫,即利用自动驾驶环卫车辆替代传统有人驾驶的环卫车辆,在普通道路、街道等开放道路及园区、学校等封闭道路实现道路清洁、洒水、消杀等环卫工作。行驶速度一般在30公里/小时以下,不仅安全降本,还能提高效率。此外,自动驾驶环卫车多为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
自动驾驶环卫车将从多方面带来价值:
(1)自动驾驶环卫车可以减少对环卫工人的人力需求
中国整体的劳动力成本均在上涨,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环卫服务企业运营成本也在持续加大,环卫工人的人工成本是环卫服务企业运营最主要的开支,占比大约在60-70%之间。自动驾驶环卫车将环卫工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补足日益扩大的劳动力缺口。自动驾驶环卫车可为环卫服务节约60%以上的人力,缩减40%以上的成本。
(2)自动驾驶环卫车可以提升作业效率
一方面,自动驾驶环卫车作业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全天候执行清扫任务,包括深夜、凌晨以及节假日。自动驾驶环卫车除去充电及维护时间,每天有效作业时间可以长达16小时。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极大提升了有效清扫作业时间、作业频次,从而增加作业效率。
另一方面,无人驾驶清扫车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和作业速度执行贴边清扫任务,确保清扫区域全覆盖,与人工方式相比,更能确保清扫质效。
(3)自动驾驶环卫车可以提升安全性
自动驾驶环卫车可以在危险的环境中进行作业,包括有核辐射、化学污染的环境中,也不受恶劣天气影响(比如重度雾霾、高温、严寒天气等)。并且还能减少凌晨和深夜,以及高温、严寒等恶劣天气下作业带来的安全危害。
(4)自动驾驶环卫车多为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降低污染
使用新能源环卫车,在进行清扫作业时将进一步提升环卫作业的机械化率,实现零污染,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噪音影响。助力打造清洁、环保、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自动驾驶环卫车(扫路车)的核心功能依靠的是自动驾驶和智能清扫的结合,可根据实际需求提供自动驾驶模式、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智能跟随模式、远程接管控制模式。实现的是路径规划和车辆调度、自动苏醒、驶出车位、清扫作业(包括路沿石边缘检测并贴边清扫等)、自动循迹前行、通过红绿灯、绕开路边障碍和停车、避让行人和行车、倾倒垃圾、驶回停车位、自动泊车和充电等基本功能。附加功能还包括,智能一键召回、远程遥控、OTA升级、智能语音交互、厘米级精确定位等。
对于自动驾驶环卫车,其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销售无人环卫车产品的轻模式和从事环卫运营的重模式,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科技公司采用轻资产模式。相比于驾驶路线和操作环境均较为复杂的出租车、公交车落地场景,自动驾驶环卫车由于路线相对固定,驾驶速度低,城市需求量高,其更易在短期内实现大范围落地。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厦门等数十个城市都已经开始试运营自动驾驶环卫车项目,各个环境装备企业也牵手科技企业向无人环卫领域进发[3]。
(二)自动驾驶发展趋势
(1)高阶自动驾驶进入量产阶段
近年来,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已具备一定量产应用条件,其发展正呈现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支撑能力快速提升、产业生态逐步成熟等特点。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安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工作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对取得准入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车辆用于运输经营的需满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运营资质和运营管理要求。本通知中智能网联汽车搭载的自动驾驶功能是指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定义的3级驾驶自动化(有条件自动驾驶)和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功能。
(2)自动驾驶积极探索多样化场景
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为保障运输安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展道路运输服务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并依法通过道路交通安全评估。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活动的,可在物理封闭、相对封闭或路况简单的固定线路、交通安全可控场景下进行;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的,可在交通状况良好、交通安全可控场景下进行;审慎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活动;可使用自动驾驶汽车在点对点干线公路运输或交通安全可控的城市道路等场景下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活动。
指南根据业务范围和车辆自动驾驶能力不同,规定了是否要在车内配备安全员,对于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出租车,经当地同意后,可在指定区域运营时使用远程安全员,也就是车内“真无人”。而对于有L3和L4能力的出租车,指南规定还是要随车配备1位安全员。城市公交和城区客车的要求与此相同,同样是要求配备1名安全员。而对于货车,指南要求则是原则上随车配备安全员。
参考文献:
[1] 甲子光年智库.2022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研究[N].2022,06.
[2] 毕马威.角逐升级:中国速度引领自动驾驶崭新未来[N].2022,06.
[3] 麦肯锡.让科幻照进现实: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进展与趋势[N].2022,09.
购书链接
您也可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机械工业出版社官方商城直接购买。京东、当当、天猫各大电商也已上线。
▎推荐阅读
▎好书推荐
01
本书由吴冬升、李大成担任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在分析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和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带来的车联网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网、现代信息通信网、车城网平台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且介绍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的相关案例。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推荐】《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吴冬升 博士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2
本书由吴冬升、董志国两位博士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隆重出版。书中详细分析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城市公共交通、共享出行、智慧物流的最新进展。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上架!《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3
继2020年《5G与车联网技术》、2021年《从云端到边缘:边缘计算的产业链和行业应用》出版之后,吴冬升博士带领「5G行业应用」作家团队推出又一力作——《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聚焦5G车联网商业模式,探索车联网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了解详情请点击:《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关于我们
「5G行业应用」是聚集TMT行业资深专家的研究咨询平台,致力于在5G时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客观、深入和极具商业价值的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利用5G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重构。本公众号专注提供5G行业最新动态及深度分析,覆盖通信、媒体、金融、汽车、交通、工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