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指的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 个体发展 和社会发展 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和作用。简单理解的话,教育的功能:其实就是在说教育能干什么?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教育的功能分类问题,也就是根据什么分成了什么。
1、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类
首先,第一种分类方式,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以把它分成“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也就是,教育到底是对个体产生了作用,还是对社会产生了作用。
- 个体发展功能,叫做本体功能;
- 而社会发展功能,叫做派生功能;
教育,首先是先对每一个 个体 产生了影响,再由每一个 个体,将来长大之后,对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来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所以说,个体的才是本体功能,而社会的则是派生功能。
2、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类
第二种分类方式,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以把它分成“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 正向,指的是对自身好,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这叫正向功能;
- 负向,指的是阻碍自身发展的,起到不好作用的,这叫负向功能;
在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它不一定是出于我们的本意,但是确确实实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阻碍或者说影响学生发展的这样的因素。
3、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
第三种分类方式,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来分类,分成了“显性”和“隐性”这两种功能。
事实上,显性和隐性,他们的区分点,在于预期还是非预期。那么这个预期与非预期,换一句话说,指的是:是否在计划中。
如果说,在开展一项教育活动之前,我们非常清楚为什么要去开展它,而结果出现的现象跟我们所想是一样的,或者一致的,这就是显性功能。可是,如果说有一些结果,它不是我们意料之中的,那么这就叫做隐性功能。
2.2 教育的起源学说
这里会学习4种,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分别是“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以及“劳动起源说”。
在这个问题中,需要理解的是:每一种学说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神话起源学说
首先看“神话起源说”,它其实就是在说:教育起源于神的意志,或者说是天的意志。
这种说法,指的是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是人归于神或者顺从于天,是从这个角度,来对教育进行的一种阐释。那么这个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一种最古老的观点。正因为它非常的古老,所以很显然它也不怎么正确。所有的宗教,都是持这种观点的。因为所有的宗教,或者说 凡是称之为宗教的,他们都认为:这个世界起源于神,各种各样的神。既然世界都是由神造的,所以说教育当然也起源于神的意志。我国宋朝的朱熹,也是持这样的一种观点。
2、生物起源学说
第二种是“生物起源说”,这个看法,和“神话起源说”相比,它要重要得多。
“生物起源说”,它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物现象,也就是说,他把人的社会性跟生物性混同一谈了。他认为教育是来自于生物本能的,所以说,“生物起源说”,他就认为动物也是有教育的。动物传承之间所传授的那些,比如说,老狮子教小狮子学会捕猎,这在我们前面的教育定义当中,也就是现在对教育的定义中,我们认为它不对,但是“生物起源说”,它就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那么这种观点,我们要清楚,它有它的进步意义,因为毕竟在这个之前是“神话起源说”,起源于神或者天的意志。相对于神话的观点来说,“生物起源说”,它还是相对科学的。
所以说,我们认为“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的起源学说;而这种学说,它也使得我们对于教育起源的解释,开始转向了科学的解释。
那既然要学习“生物起源说”,也要知道这种观点,到底它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它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这两个词;因为它说,人跟动物都是没有区别的,动物之间的传承就是教育的一种,因此,那动物怎么可能还会有目的性和社会性呢?
关于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学说
第三种就是“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那么它跟“生物起源说”相比,它又进了一步;它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当中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也就是说,既然是儿童对成人的,很显然,这是在“人”之间发生的一种事情;那这种学说,是比“生物起源说”,就要近了一步。
但是它又说到,是无意识模仿,无意识,其实也就是无目的。那如果说 我们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是无目的的,那这跟动物其实就没有区别了;因此它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这就是它的问题所在,也就是说,表面上跟“生物起源说”不一样,而实质上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它也同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学说
第四种就是“劳动起源说”。这种起源学说,它就是正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去认为的一种学说。“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指导下来形成的这样一种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2.3 教育的历史发展
根据历史的发展阶段不同,我们把教育,分成这样四个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的以及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时期。这里,我们需要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教育它有哪些具体的特征。
1、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方面的特征,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在这个时期,教育具有非独立性。
可以联系一下前边提到的内容,教育的社会属性里边,有一条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相对独立性,它的意思是说: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比如说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因素的发展,它往往不是齐头并进的,可能会出现相对超前或者滞后的现象,我们把这个叫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可是在这,它说教育具有非独立性,连相对也没有了,它直接就是非独立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教育与社会的其他各个因素之间,尤其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完全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这个时候它是紧密相连的。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因为只有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教育才会具有非独立性。
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
全民性,其实就是普及性的意思。
那这几个词是在说什么呢?它是在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人都要参与到教育当中来,如果你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没有人来替你去教育。因为这个时候,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所以,社会还没有出现分工。那没有出现分工,每个人就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己的繁衍,来做所有的努力,包括教育在内。因此,这个时候,正因为没有社会分工,它也不存在等级,它也不存在阶级,所以教育,自然也就不可能具有等级性、也不可能具有阶级性。
第三个特点,说教育具有原始性。
这个原始性,它指的就是教育的方法、手段,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
那么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就是这样三个特点;
【简单回顾】
第一个特点,说的是教育跟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跟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它具有非独立性,是因为它必须有每个人来参与其中。那每个人来参与其中,这就说明:我们的社会没有分工,也不可能出现等级和阶级,所以它也不具有阶级性,不具有等级性。最后,这个时候的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比较简单的,而人们进行教育的方式,往往就是口耳相传、耳濡目染。
2、古代时期的教育
古代社会时期的教育,分成两个时期:分别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首先,来看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
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并且由此,又产生了学校教育。那要知道,学校教育诞生的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个时候产生了老师,这正是因为,生产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社会的经济出现了分工,比如说有的人从商,有的人从事农业,那么有的人从事手工业制作,这就是人跟人之间劳动专长不一样了,所以说,从事教育这个方面的人,也被专门分离出来,这就是教师。
这个时期的特征,有四条:
第一条:说的是,这个时候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之前的内容中有介绍,原始社会时期,是不具有阶级性的;而在这儿,出现了鲜明的阶级性。谈到阶级的时候,说的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区别;而教育的阶级性,指的就是,教育往往只为某一个阶级服务,也就是为统治阶级。
所以说,如果这个时期的教育,它的各个方面: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等,各个方面它的设立,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来服务的。那就可以说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条:学校教育,跟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刚才的内容有说,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那在奴隶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就是奴隶主阶层。这个奴隶主阶级,他们掌握了教育资源之后,那他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去教育谁呢?当然是要去教育自己的子孙,自己的孩子们,也就是贵族子弟们,把他们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传递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这才对我们整个这个阶级有好处?这是统治阶级要去考虑的问题。
那这个时候,既然教育的权利,教育的资源,都掌握在了统治阶级内部;那奴隶主,他们开办的学校,给自己的孩子们开办的学校里边,他肯定不再去教自己的孩子们,如何去种地?如何去种菜?如何去进行生产劳动?等等这样的知识和内容;因为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奴隶主,是享受 剩余劳动的 这样的一个阶级。
所以说,他要教给自己子孙的是:比如如何去统治国家?如何去建立军队?如何去做管理?等等。所以这个第二条,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立,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条和第四条: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这是说,相对于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们对生产劳动以及这个世界 各个领域的知识都逐渐的细化、逐渐的深入,所以说,导致学校教育,也跟着要进行分化与知识化。而最后,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毕竟是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它还有待很大的提高。
再来看,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及其特征;
到了封建社会,其实跟奴隶社会相比,最大的不同,也就是它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不会把奴隶社会 和 封建社会,区分的那么严重,很多时候,他们的特点是放在一起来说的。因为比如封建社会,其实在教育方面的特征,无非就有这样几个新的说法而已:等级性、专职性和保守性,无非就是这样三个说法。
只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教育跟生产劳动的关系,依然是相脱离的就可以了。
【简单总结】
来简单总结一下整个古代,也就是综合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我们国家,或者东方,还有西方各个国家,比如说欧洲,全世界的情况,可以一起来看;在古代社会,教育总体来说,就具有这样六个特征:
首先,阶级性;指的是:教育总是为某一个阶级服务的,这就是在说阶级性。
其次,道统性;这个“道”,指的是:道德、伦理道德。比如说,古代有三纲五常,这都属于道德的范畴。“统”是统治;
那这个道统性,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作为统治者,去统治人民的一个手段来存在。怎么来统治呢?用道德来统治人民,这是教育具有的一种特征。
再者,等级性;等级性和阶级性这两个词很像,但事实上,这两个词可不是一个意思。阶级性,刚才说了,统治阶级 和 被统治阶级;那阶级性的意思是说:教育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叫做阶级性。而等级性是什么意思呢?刚才有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而这个统治阶级,指的是处在这个阶级里边的人,都不是同样的地位。比如说,在我国的古代,作为官员,他的这个品级,都有很多种。所以,这个等级性,指的是:同样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它同样是有分层的,你处在不同的官级,你处在不同的地位,你才能够去享受相等的教育。也就是说,等级性,它跟阶级性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涉及到阶级之间的区别,他只是在讲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
然后,专制型;专制性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所以,专制性,也就是不民主。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师道尊严,在古代是特别强调的;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无论从考试制度也好,还是学习内容也好,都具有专制性的特点。
然后,刻板;其实意思就是:很单一,很机械;
然后,象征性;象征性,和等级性 是一对相反的概念。等级性,刚刚说了,你处在什么样的阶层,你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而象征性,刚好反过来,也就是说:你享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代表着你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或者说你处在什么样的阶层,这就是教育的象征性。
1)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情况
从学校萌芽时期开始,一直到临近 近现代的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看看,这几个历史时期相关的情况。
首先,学校萌芽时期;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萌芽于夏代。
从那个时候,已经有关于学校的名称,比如说有的叫“序”,有的叫“校”,这都是在说 学校的名称。那有考古证实的,也就是说,关于学校教育的出土考古的证实文物,是在商代。
再来看西周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官学”,我们管它叫做: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也就是 由官家,来办的学校,这就是官学。这个时候,官学,是有 国学 和 乡学 之分;那么,在西周时期,也出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 最主要的学校教育内容,就是六艺。
六艺是在说: 教的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门课。其中 礼 和 乐 ,是一定要知道的;礼,就是伦理道德、政治方面的教育;而乐,指的是 诗歌、舞蹈等等这些方面;
而 礼 和 乐,我们认为是六艺的中心。
接下来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从春秋开始,要知道:一个非常典型的、也是非常活泼的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了,就是私学,私学兴起。
私学和官学,可以说,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由官家来办的学校,叫官学;那私学,就是由非政府的民间人士,来办的这种学校教育的形式,这叫私学。
那么,正是由于当时官学的衰微,所以,才给了私学一定发展的空间;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样的情况。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个时候有孔子、有墨子、有荀子等,这些人物 对我国文化有过很多的贡献。
那在当时,出现了“稷下学宫”,这样的一个教育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术自由。
接下来,来看两汉时期的教育,其中以西汉为主;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 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个时候,出现了“太学”,就是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而且当时,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叫“文翁兴学”。
再接下来,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教育,比较重要的是“选士制度”:其实就是选拔官员;作为皇上,要去选拔各种各样的,能够为自己服务的官员。那怎么去选?怎么才知道你是符合我利益要求的人呢?这个时候,出现了科举制,科举制我们都不陌生;科举制,就是在隋唐时期产生、发展、并且确立下来的一种选试制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六学二馆”;
六学二馆,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等级性的特点;它讲的是,你处在不同的地位,处在不同的官阶,你就能够享受不同的教育。
再接下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四书五经”。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主要的 学校教育内容。
其实这个,可以对应一下刚刚说过的一个内容;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是 “六艺”;而在这,封建社会时期,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四书五经”。
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义、春秋;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了科考的固定格式。
这其实,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八股文的出现,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教育,它就开始走向衰落了。
【简单回顾】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再具体一点,是夏代;
有考古证实的,是商代;
我国的私学,就是诸子百家,就是各种各样的**子,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等这些人,他们出现在我国的春秋时期。
再看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我国唐朝中央官学的“六学二馆”,鲜明的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它指的是你处在不同的官级,你享受不同的教育。
2)西方的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
首先,先来看古代印度;
古代的印度,其实它分成了两种教育;前后随着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分成两个:一个叫做 婆罗文教育,一个叫做佛教教育。
先来说 婆罗门教育(education of Brahmanism):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那么这个吠陀经要有个印象,一提到吠陀经,就要知道,这是在说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时期,出现的这样一个最主要的教育内容,这个时候,是僧侣来当老师。
其实可以联系一下,我们国家西周时期的官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不是专门的一些人来当老师,而是一些人 有自己的职业,同时兼职来当老师。比如说西周时期,那个时候是以官学为主,所以那个时候,就出现了以吏为师这样的情况。其实以官吏来当老师,这样的情况,是贯穿我国古代的,好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这种情况。
那么在印度,也是这样的;印度并不是单独的,有一些人来当老师,那个时候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那再来看佛教的教育,它的活动,主要就是 背诵经典 和 钻研经义;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加上这个吠陀经,可以看出,其实整个印度,它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背经书。
再来看 埃及;
埃及,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三种学校;它是从上到下的 三种不同等级的学校。
宫廷学校,是给皇子皇孙上的地方。
直观学校,是以立为师,以法为教,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普通的官员们去上的学校;
最后叫文士学校,也叫书立学校;这是开设的最广泛、最多的一种学校,因为它属于最底层,这是给平民来上,也就是给普通的奴隶主来上的 这样一种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称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再来看 古代的希腊;
古希腊的教育里边,又分为两个著名的城邦,一个是古代的雅典,一个是古代的斯巴达教育;
这两个城邦的教育,可以非常鲜明的加以区分;我们会发现,他们跟现在的教育形式很不一样;
古代雅典,它在西方,最早形成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个和谐发展,我们现代教育也在倡导,但古代的雅典,在当时 就已经在说和谐了,这也就说明:当时雅典的文明程度,是相当高的。那再来看,内容是丰富的,方法是灵活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处处体现着文雅。所以说,这跟它的名字,也比较相近,我们一看到用词非常好,非常文雅,符合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基本做出判断,这是在说雅典;
而斯巴达,则完全与之相对立。斯巴达的教育,它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它的内容用单一这个词,方法用严厉这个词,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所以,我们看到,斯巴达教育,它要培养的这些人,是需要忠于统治者的,是需要你的体力非常好的。而它的教育形式,在当时确实也是比较残酷,和 比较机械与单一的。
它与雅典,虽然 都 同属于希腊,但是,这两个城邦的教育,是截然相反的;
凡是比较好的词,符合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词,都可以认为这是在说雅典。
凡是不怎么好的词,单一、严厉呀 这样的词,都是在说斯巴达教育。
再来看 古罗马;
古罗马教育,首先,是拉丁修辞学校,它招收16到18岁的文法学校的毕业生。要知道,古罗马教育,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那么在这,其实可以做个对比;其实刚才说希腊的时候,也讲到了它的目的。回过来看一下,在说希腊的时候,我们说古雅典,它培养的是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培养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再来看这个古罗马,他要培养的是雄辩家。
强调这个目的,那是因为后面的章节里面,会讲到教育目的的问题;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民族,或者某一个历史时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往往成为指导整个国家,整个历史时期,你教育活动的一个宗旨。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采用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教育。
再来看,进入到了中世纪;中世纪的西欧,其实相对应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
那么到了他们的封建社会,这个时候出现了前后,这是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一种叫 教会教育,一种叫 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很显然,它就是培养的 教师 和 僧侣。在这类教育当中,它的教育内容 叫做七艺;那与我们国家的六艺,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这个七艺里边包含:三科和四学。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天文、几何、算术、音乐;
再来看,与之相对应的骑士教育;它也是七,也要学习七项,但它叫做七技。
骑士七技,就不是七艺了。
七技包括:骑马、游泳、射箭、投掷、狩猎、下棋、吟诗。这七项技能,是骑士七技;
再来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候,欧洲的教育呈现了一些新的、活泼的元素,那就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加以普及了。
那人文主义,其实,反对的就是 以前 以神为本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这样的一种情形。
那么人文主义,其实就是 以人为中心的 一种文化,开始去探讨人的需要和利益。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法国作家拉伯雷、蒙田,尼德兰的伊拉斯谟等等这几个人。
【简单回顾】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国家的教育特征。
如果单说以僧为师的话,可以想到印度。
如果单说以吏为师,其实我们国家西周时期就可以。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这是古代雅典的教育特征。
进入到近代社会。
到了近代,这个世界又呈现出来了很多新的特征,生产力的水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一个方面: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在这之前,以欧洲为主,前面谈到了,中世纪时期,分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其中是以教会教育为主的。那教会教育,其实神学,是他学习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内容;
那么,其实,在国家对教育进行干预之前,对教育进行把控的 是以 教会 为主的。所以说才有了这样的第一句话;
第二个方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制性、普及性以及它的免费性。那么初等义务教育,其实对应的就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要求国民,在符合年龄段的青少年,都需要到学校里去接受教育,这就是义务教育。
那么义务教育,得到普遍的实施,这是在近代发生的事情;那么,它所对应的国家是 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它也是最早去设立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第三个方面:教育的世俗化;
世俗化,其实意思就是说:它跟生产劳动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解释:教育,从宗教当中分离出来,那以前是由教会把控的,现在是由国家来掌握。
第四个方面:教育的法制化;
各个国家,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或者说,为了追求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所以说,这个法治的建立是必不可缺的。
这四个点,我们要知道;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属于近代时期的特点。
最后,现代社会。
到了现代,教育又呈现了更多的特征,其实跟它相关的词,非常非常的多。比如有生产性、有公共性、有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等等。
·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的生产性,就是在讲:教育跟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这个时期,教育同生产劳动,它是从分离又走向了结合。回顾一下前面几个时期,讲到教育跟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怎么样去表述呢?—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说那个时候,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它跟谁都分不开,它与生产劳动 是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你的孩子你不教育,就没有人帮你去教育。所以说,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而且,是在自己的生产劳动当中去参与这个教育的。所以说,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它分不开。
然后到了古代,第一个时期,叫做奴隶社会;然后又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全世界的特征都一样。这个时候,教育跟生产劳动它从紧密结合,开始走向了分离,因为社会出现了分工,出现了阶级,而教育总是为某一个阶级去服务的话,统治阶级,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去做管理,如何去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共享自己现在所得的劳动成果。所以说,那个时候,学校教育是分离出来的,从生产劳动 里面 分离出来。这是整个古代的情况。
到了近代时期,教育跟生产劳动,它开始又走向结合的趋势。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真正要用这样的词来进行表述,那么就是,教育同生产劳动 真正的 从 分离又走向了结合。
总结一下这几个历史时期,其实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在日趋的突出。
最后,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20世纪后期,其实就是在说一九九几年,发生的事情。
更多的呢,是在说:1950-1960这个时期,包括这个时期之后,发生的很多事;
那么在这,讲的是全世界的一个特点。有八条。
· 教育的终身化;
这里,要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叫保罗朗格朗;他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其实无非就是在说,人活到老,要学到老好;
· 再看教育全民化;
全民化,也就是全民教育;也就是说,作为国家的公民,你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这叫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普及的问题。
· 而教育的民主化;
在这,要理解的是,与之相反的几个词是什么?比如说等级化、比如说特权化、还比如说专制性这几个词,这都是民主的反义词。也就是说,其实民主,就是对这几个词的否定。而民主,其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说师生关系之间的民主,这是老师与你的正常教育活动当中,最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师生关系的平等,也就是 不要把自己看成 是 高高在上的权威,应该能够蹲下来,能够放低自己,能够去宽容的理解学生的想法,能够以一个平等的角度,来对待学生,这是民主。
那么,还有我们整个国家,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比如说,不同地区的孩子,他们享受教育资源的这个权利或者说机会,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种不民主的现象。
所以,关于教育民主的内涵问题,需要深入的去理解和掌握。
· 教育的多元化;
多元化,也很好理解,就是多样的,它反对的是单一,反对的是统一。
那么,其实多元,也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或者说不同的人。由于 人,是不同的,由于 地区,是不同的,所以,大家才有了对多元化的需求。其实,它也是为了体现 教育的适应性的特点。
· 技术现代化;
比如说,现在运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来介入到教育的手段当中。
· 教育的全球化;
那么,也就是说,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视野要放得广一点;不要只是看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或者说我们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要培养的是 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全世界需求的 这样的多元人才。
· 教育的信息化;
信息化,其实讲究的,就是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当中,要讲究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资源的交流等等这样的理念,这是在说信息化。
· 教育具有科学性;
这个科学性,指的是:对我们进行指导的这些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它应该是更加科学的理论。
【整体回顾】
第一节,学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
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然后还学了词源:有两个点,一个是孟子,一个是许慎。
关于教育属性的问题,学习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与我们的概念非常相似。依然是那三个部分。而社会属性,讲了七个。
教育的基本要素,其实就是说,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最最基本的成分是什么?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而其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之间的这对矛盾,这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能干什么,就是教育的作用的问题。
教育的功能,在这有三种分类:如果按照教育作用的对象来分,分成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功能。
那么再来根据作用的方向来分,分成了有助于你发展的,这叫做正向;那么有碍于你发展的,阻碍作用的这叫做负向功能。
那如果说根据呈现的形式,又分成了计划中和计划外的。
如果是在预期中,这叫做显性功能。那如果是在意料之外的,它就叫做隐性功能。
再来看 教育的起源;起源,就是四种学说。
最古老的,叫做神话起源说;
由 沛西·能、利托尔诺 所提出的,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的,那叫做生物起源说。
还有接下来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最后,又学习了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正是一种正确的学说,我们要认同这种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教育学,产生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教育就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最后,聊了教育的历史发展。
四个历史时期,用一条线来穿:就是教育 跟 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什么时候分离,什么时候在一起。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说它叫 非独立性教育 跟 生产劳动是紧密相连的。
一旦到了古代社会的时候,它就走向了分离。
那么近代社会,它已经有了要结合的趋势;
那么,真正结合,我们认为是在现代社会。
【本文内容基于个人学习总结,如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