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网络:确定性服务质量的可靠保障

我们经常会说:“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听起来非常深刻。2021年我们碰到了太多不确定性。新冠疫情我们以为很快就会过去,结果两年了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还出现这样那样的变种,还有河南水灾、新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居然也遭遇了洪水。
在通信网络方面也看到了诸多不确定性,有宕机、黑客入侵等等,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线下转向线上,通过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来缓解和弥补疫情带来的影响。笔者记得当时线上业务火爆,出现了诸多远程桌面运行不稳定,在家上课出现掉线、画面和声音断断续续的差劲体验。究其原因,原有的ICT基础设施无法承载如此规模的访问,其中就包含通信网络的不确定性因素。于是,各厂商纷纷行动起来,开始升级、优化,还出现了ICT设备断供局面,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ICT厂家的股票来了一拨上涨。
我们当前正处于智能时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例如:自动驾驶已经发展到智能网联汽车新的阶段,标志着要进行L4试验的布局。L4试验必然要跟网络、跟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无论是车和车、车和人、车和云都需要网络的支持。这些网络大致可以分为车内网络和车外网络,车内网络会把雷达、摄像头、控制器等连接起来,仅激光雷达探测出紧急情况到下发指令,要求在150微秒以下。如果车内的延迟和抖动大于150微秒,指令将会丢失,车辆就要出现事故。车外网络的延迟标准要求在10毫秒,甚至1毫秒以内。同时随着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应用的出现,移动承载网、DCI等大型网络也要从尽力而为向准时、准确转变,要求网络提供确定的时延边界。其实这些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还是存在诸多联系和内在关系的,下面就从趋势、技术等角度来谈谈确定性网络。

应用需求驱动网络发展

图1是网络的演进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信网络在带宽方面由窄带互联往宽带互联方向发展、从非确定性往确定性传输方向演进。


1.网络的演进


早期的传统电话网由于带宽问题,只能满足小数据量的端对端传输,如语音通话、传真等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图片、视频等应用的扩张,造就了全球互联网的巨大成功。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全球互联网,大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它。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固话的通话效果比用5G手机打电话的效果要清晰,体验要好。其实,固话只有64K/s的速率,跟5G的几兆、几十兆的带宽没法比,究其原因就是固话采用电路交换、时分复用方式,在一个个E1、T1的信道上传输我们的语音,是非常准时、准确的传输。由此可见带宽高不一定就代表体验好,网络的端对端确定性传输是关键。
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一直以来采用专用总线、实时以太网等技术实现小范围内的低时延、低抖动的端对端确定性传输服务,这就是产业现场网。工业现场只能采用这种低时延、低抖动的准时、准确的传输才能保证精密零部件生产和高精度设备的装配。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和人们需求不断膨胀,我们已经从原先千人一面的时代过渡到千人千面的时代,追求更加个性化和服务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线上和线下无缝对接,实现从选购、设计、生产、物流等全产业链的联动,通过对人、机、物全面连接,变革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网络作为人、机、物等各要素互联的基础,既要满足全球互联网的大带宽和便利性需求,又要满足产业现场网准时准确的确定性传输需求。同时确定性网络的大规模落地,可以推动制造业、物流业、运输业、影视行业、医疗行业、农牧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的下半场由消费互联网升级到产业互联网中,作为底层数据传输承载的网络,既要有产业现场网的准时准确特性,还要有全球互联网的大带宽、随时随地、尽力而为和灵活、高效的能力。

图 1 网络演进过程

2.提升QoS带来极致体验

当大趋势到来时谁也没有办法阻扰,当前产业互联网阶段就像上个世纪,电话网转为全球互联网ATM与IP之争的时代。
ATM网与IP网虽然均为分组交换技术,但它们的不同点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是前者面向连接和后者面向无连接。打个比方,如铁路和公路之分。铁路是面向连接的,例如北京到广州,根据调度、道岔开合(类似交换功能),火车就可以从北京直达广州,一路畅通,保证运输质量。而公路则不然,卡车从北京到广州一路要经过许多岔路口,在每个岔路口都要进行选路,遇见道路拥塞时还要考虑如何绕道走,要是拥塞情况较多时就会影响运输,或者时间延误,或者货物受到影响,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就是无连接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起来面向连接的铁路通信方式比无连接的公路通信方式要好。其实不然,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其实把复杂度交给了网络,终端只需一个ID,就希望通过中间的网络实现端对端的可靠的、有保证的传输,铁路网络的模型简单地可以抽象为:复杂网络+简单终端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技术下注定不能满足大规模灵活性组网的要求。反观IP网则不然,它采用无连接、尽力而为的方式,逐跳选路、灵活机动方式赢得了全球互联网的青睐。
然而,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在很多场景中代表良好扩展性、兼容性和灵活性的IP网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根据全球移动数据流量评估报告,到2020年全球IP网络接入设备达263亿,其中工业和机器连接达122亿,相当于总连接设备的一半,同时高清和超高清互联网视频约占全球互联网流量的60%。激增的数据业务,如视频传输、机器通信,带来了大量的拥塞崩溃、数据分组延迟、远程传输抖动,传统以太网用“尽力而为”的方式传输数据,只能将端到端的时延减少到几十毫秒。但许多的新兴业务,例如智能驾驶、车联网、智慧交通、工业控制、智慧农业、远程手术、无人驾驶、VR游戏、智能服务等,需要将端到端时延控制在微秒到几毫秒级,将时延抖动控制在微秒级,将可靠性控制在99.9999%以上。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可提供“准时、准确”数据传输服务质量的新一代网络。
确定性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可以提供“准时、准确”数据传输服务质量,包括低时延(上限确定)、低抖动(上限确定)、低丢包率(上限确定)、高带宽(上下限确定)、高可靠(下限确定)。确定性网络(Deterministic Networking)是提供确定性服务质量的网络技术,是在以太网的基础上为多种业务提供端到端确定性服务质量保障的一种新技术。
 

应用场景端到端时延 抖动  带宽 可靠性
远程控制5毫秒-10Mbps  99.9999%
离散自动运动控制1毫秒1微秒1Mbps99.9999%
离散自动化10毫秒1毫秒 10Mbps 99.99%
过程自动化远程控制  50毫秒20毫秒1-100Mbps 99.9999%
过程自动化监控 50毫秒20毫秒1Mbps99.999999%

表 1 五种典型的确定服务质量:确定性时延、抖动、带宽、可靠性


确定性网络特征包括:能够提供确定性服务质量,灵活切换确定性服务和非确定性服务,自主控制提供确定性服务质量的等级,全面赋能产业升级,支撑大规模机器通信、机器视觉、远程操控、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智能服务业的需求。
确定性网络的技术演进
下面,我们从端对端的全域支撑、局域网向广域网演进以及确定性网络调度能力这三个方面,再来看一下确定性网络的技术演进。


图 2 局域网确定性往广域网确定性方向演进


1.全域支撑端对端确定性
未来会有大量的智能机器接入网络,“面向机器的通信”将产生许多新型网络功能需求。网络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使得“大带宽等于高质量”的假设不再普遍适用,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准时性和网络层的确定性成为未来网络关键需求之一。当前工厂网络普遍采用典型的两层三级架构,其中IT和OT两层网络之间通过网关实现互联和安全隔离;工厂、车间、现场三级之间的网络配置和管理策略相互独立。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原有的两层三级架构将会变成模糊,变得更加扁平、高效。工厂的边界也会进一步延展,由原先一地一控制,发展到多地协同控制的局面,通过远程控制达到有序、无缝地对接,这就需要跨越广域网端对端确定性传输,需要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局域网的全域端对端确定性传输。


2.从局域网往广域网确定性演进
从标准和确定性网络演进来看,当前有从局域网往广域网确定性的明显演进趋势。起初是孤岛式一个个局域网确定性网络,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替换现有种类繁多的工业协议,逐渐替换以TSN为基础的统一通信,彻底实现了各现场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把现场、车间和工厂内部IT管理系统等相互间彻底打通,真正实现IT与OT的融合。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在效率和复杂度上需更大规模的协同、协作才能满足需求,就需要把起初一个个孤岛式的局域网确定性网络过渡到更大的跨越广域网的大规模确定性网络。相比于TSN,大规模确定性网络在技术做了很多优化,无需网络节点之间的严格时间同步,核心节点无状态,并且支持任意长距离链路,因此可扩展性更强,技术代价更低。广域确定性网络实现了网络的确定性和大规模可扩展性,不仅适用于工业制造、园区网等小规模组网场景下,也可以满足运营商网络等大规模IP网络对确定性和可扩展性的双重要求,它将会极大地提升了IP技术服务能力,同时也将引领未来技术和行业趋势,在未来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柔性制造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3.确定性网络调度能力
 
图3 IP网络调度演进过程


从图3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分组网络提供尽力而为(BE, Best Effort)的服务,为了带宽保证,提出了资源预留方案,为特定业务提供带宽保证;再后来通过区分服务,把业务流量分高中低等不同优先级(如EF、AF和BE),通过差异化调度(如SP、WRED)方式来保证高优先级的流量优先转发。但随着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应用的出现,对网络的要求也从非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变,从尽力而为向准时、准确转变,要求网络提供确定的时延边界,确定性网络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领域。
其中,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时间敏感网络)主要针对局域网确定性,主要涉及同步、整形和调度。时间感知调度TAS 基于IEEE 802.1Qbv 定义的门控机制,是一种时间触发型网络。TAS 引入了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时分复用的思想,门控列表从打开到关闭形成的时间窗口就是时隙。通过关闭其他队列的门控开关,时延敏感业务可以在时隙内无干扰的传输,从而提供确定的时延。
为了降低多流场景下TAS的配置复杂度和更适合在广域网范围内部署等,在TAS基础上提出了CQF和CSQF等调度机制。CQF和CSQF类似,其大致原理如下:
(1)每个转发节点划分以T为周期的时间片,对确定性的业务流进行统一周期调度,使其在确定的时间片内进行转发。
(2)特定的业务流,在转发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发送时间因为都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片内,所以其在该点的时延抖动就是有界的。
(3)无论增加多少个节点,前一个节点的抖动并不会增加后面一个节点的抖动时延,但报文总的延时会增加。每个节点及时吸收相应抖动,抖动不会累加、扩散。
(4)对于末节点而言,该业务流只在确定的时间片内接收和发送,即它在末节点的抖动范围被限制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片内。
(5)保证端到端2个周期的抖动。


推动确定性网络的发展与融合


从产业趋势和技术演进等角度看,确定性网络是未来通信网络的主要演进方向,但还需要生态、生命周期全流程过程等多方努力、合力下才能健康、快速地推向市场,为百行百业服务,并茁壮成长。
首先,是上下游配合。前面提到当前产业互联网需要全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需要突破一个个竖井型的业务系统,完成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升级,完成线下和线上的无缝衔接。
其次,是上下层配合。当前系统的架构和设计原则都是基于模块化、层次化的结构,下层为上层提供接口和能力,上层根据自身的逻辑负责好编排和调用即可。这种架构有好的一面的是层次清晰、相互解耦、各自演进等等,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对外是黑盒、过于封闭、形成路径依赖、不便于系统性创新和重构等。
第三,与5G的融合。5G相比4G而言,在性能和速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无线接入网络(RAN)提供了更好的可靠性和传输延迟。在无线场景中,通过TSN和5G网络的互通,实现端对端超低延时,可以满足对时间敏感的业务需求。可以说5G与TSN的融合,是一个宽阔的领域。如图4所示,拉通无线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可喜的是在3GPP不同版本中为了支持TSN也做了大量工作:灵活的参数集、微时隙和有效支持低延时应用的快速确认等等,为uRLLC场景做了很多优化。
同时在基站侧引入MEC,组成云、边、端三体协同的最佳解决方案,拥有低延时、高可靠、精准时间同步的基础设施,成为实时物联网RT-IoT的典范。
我们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强调生态、全流程,因为它们已不是单独的产品、单独的行业,而是各项技术融合在一起,消除了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这种融合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的,就需要承载各业务系统交互数据的网络系统能满足各自SLA的要求,既需要现有普世的、尽力而为的非确定性网络,更需要能满足低时延、低抖动和高可靠的确定性网络。
新华三在确定性网络的布局
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是业界领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长期深耕于数据传输领域,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在数通领域的领先性。
 

 图 4 5G 端对端网络示意图

 
图 5 新华三确定性网络解决方案


在确定性网络方面,新华三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和中远期演进的部署。新华三集团已有完善的TSN解决方案和产品,在广域网上基于SRv6可编程能力,汇聚层FlexE的硬管道分片能力,能提供端对端的确定性传输。在跨越广域网确定性方面,新华三也提出了端对端确定性方案: 
通过精准频率同步、测量与标定、确定性协同、队列映射与调度等四大关键技术实现了跨域确定性传输,并基于SDN/NFV、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成一张可灵活定义、安全可靠的柔性网络,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IT/OT双网融合,提供多维可视、安全可靠及智能运维的网络服务,建立从现场层、控制层、管理层直到云端的融合网络,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添砖加瓦。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除了它是否能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关注它的演进、生态等等。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过程中各系统、各节点的紧密协同和效率持续提升下,确定性网络不仅靠谱,并将会大放异彩。

  • 0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开发机场航班保障系统的阶段性成果通常会根据具体的开发计划和时间表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阶段性成果: 1. 需求分析报告:在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需求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开发团队需要与机场工作人员合作,收集各种需求并将其整理到一个报告中。该报告应该包括所有需要的功能和系统特性,以及对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详细说明。 2. 概要设计文档:在需求分析后,开发团队应该着手设计系统。这包括创建一个概要设计文档,其中包括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和数据流等。 3. 界面设计原型: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开发团队可以创建一些初步的界面设计原型,以便工作人员可以看到系统的外观和功能,并提供反馈意见。 4. 数据库设计:机场航班保障系统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库来存储所有数据。开发团队应该根据系统的需求和设计创建一个数据库结构,并对其进行测试和优化。 5. 代码实现和测试:完成系统的概要设计后,开发团队应该开始实现代码。在实现代码的同时,应该进行持续的测试,以确保系统的各个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 6. 集成和系统测试:在开发阶段结束时,开发团队应该将所有部分集成在一起,并进行整体系统测试,以确保所有部分都能够无缝协同工作。该测试阶段还包括性能、负载和安全性测试等。 这些都是可能的机场航班保障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成果,但具体成果可能因团队和项目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 回答2: 开发机场航班保障系统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与机场管理部门和航空公司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了机场航班保障系统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对系统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与相关方进行了确认,确保系统与用户需求一致。 其次,系统的设计和架构阶段已经完成。我们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并确定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划分。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和界面设计,确保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系统。 第三,我们已经完成了系统的核心功能的开发。机场航班保障系统主要包括航班调度、航班信息管理、资源管理、人员调度等功能。通过团队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些功能的基本功能,确保系统能够满足机场航班保障的日常需求。 此外,系统的测试阶段也已经开始。我们将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我们将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总结起来,我们在开发机场航班保障系统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核心功能开发和测试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成果为系统的最终上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保障机场航班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回答3: 开发机场航班保障系统的阶段性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在系统设计和规划方面,我们完成了对机场航班保障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通过与机场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讨论,我们明确了系统在航班起降、飞机停机坪管理、航班延误处理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设计了相应的系统模块和交互界面。 其次,在数据管理方面,我们建立了包括航班信息、机场资源利用情况等在内的数据库,并成功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更新。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航班计划、飞机位置、人员资源等实时数据,为航班保障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第三,在算法优化方面,我们通过对航班延误原因的分析和历史数据的挖掘,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决策算法和预测模型。这些算法和模型可以帮助系统在航班延误和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优化,提高了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最后,在系统集成和测试方面,我们完成了航班保障系统的软件编码和调试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测试。通过模拟真实的机场环境和航班运行情况,我们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的优化。 总之,开发机场航班保障系统的阶段性成果包括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数据管理、算法优化以及系统集成和测试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成果,我们为机场航班保障提供了一个全面、高效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提升了航班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