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的偏振(Cr:第十三章 6 光的偏振 (enjoyphysics.cn))
1. 纵波VS横波
- 横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 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
- 在纵波中,各点的振动方向总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 在横波中,各点的振动方向总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不同的横波,振动方向可能不同。
- 一列横波沿水平方向传播,质点可能沿着上下方向振动,也可能沿着左右方向振动,还可能沿着其他“斜”的方向振动。
- 对于一列确定的横波,它的振动方向是确定的。
- 光是一种横波。
2.偏振现象
- 偏振片由特定的材料制成,每个偏振片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只有沿着这个方向振动的光波才能通过偏振片,这个方向叫做“透振方向”。
- 实际上,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这种光是“自然光”。
- 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叫做起偏器)之后,只有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一致的光波才能通过。也就是说,通过偏振片P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振动。这种光叫做偏振光(polarized light)。
- 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 除了从太阳、电灯等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不同程度的偏振光。自然光在玻璃、水面、木质桌面等表面反射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入射角变化时偏振的程度也有所变化。
3.光的偏振方向(振动方向)Cr:工程光学(四)——光的偏振 - 知乎 (zhihu.com)
光是一种横波,也就是一种振动方向和波前进方向相互垂直的波。波的振动方向只限于某一固定方向的光叫做“偏振光”,其振动方向叫做“偏振方向”。振动方向和光波前进方向构成的平面叫做振动面。
从偏振性的角度来说,光可以分为自然光、部分偏振光和偏振光(包括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
- 自然光是大量的不同振动方向的彼此无关的无优势振动方向取向的线偏振光的集合.自然光相对于传播方向呈轴对称性.普通光源发的光都是自然光,如阳光、烛光、钠灯光等.示意图如图2所示.
- 部分偏振光是相对于传播方向就不呈轴对称性而是有一个优越的振动方向.自然光经过反射或折射一般变成部分偏振光,自然光经过散射一般也会变成部分偏振光.
- 偏振光则不显得那样杂乱无章,而是可以写出解析式的光(其振动面只限于某一固定方向)
4.马吕斯定律
- 强度为
的线偏振光,透过检偏片后,透射光的强度(不考虑吸收)为
(
是入射线偏振光的光振动方向和偏振片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
- 光线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始终保持着与波面的正交性,并且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2)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interference)其实就是对于光波叠加的进一步讨论就是,不同于一般的光波叠加,光的干涉强调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空间中某处的稳定叠加,即产生稳定的光强的强弱分布(干涉条纹)的现象。(分析Cr:工程光学(二)——光的干涉 - 知乎 (zhihu.com))
1.干涉条件
- 频率相同(
)
- 振动方向相同(一般这样讲,因为如果振动方向有一定夹角会降低亮/暗条纹的光强差距,但本质上,振动方向有相同方向的分量即可,
)
- 相位差恒定(
)
- 这里还有一个隐含的补充条件,就是两光波的光程差不能超过波列长度.(否则两光波将不能相遇)
p.s:光程是指是指在均匀介质中,光行径的几何路径的长度s与光在该介质中的折射率n 的乘积,两条光线光程的差值叫做光程差(一般记作 Δ ).它与相位差 的关系为
=kΔ
2.常用发生干涉的手段
常见的办法就是利用光学系统,将点光源发出的一列光波一分为二,使其经过不同的路径后再叠加,这样它们的频率相同,相位差稳定,振动方向存在相同方向的分量.
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操作一般有两种:分波前法和分振幅法.
- 分波前法(division of wave front)
点光源产生的波前在横向分为两部分,使其分别经过不同的路径再叠加.这种手段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杨氏干涉实验.
- 分振幅法(division of amplitude)
一束光投射到透明板上,则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一部分折射,再用反射镜让这两束光产生叠加.关于这种手段本文将较为详细地介绍平板干涉(平行平板/楔形平板).
3.杨氏干涉实验
- 光强分布公式;
- 明、暗条纹位置;
- 条纹间距
干涉条纹本质上是 两光源等光程差的轨迹,实际上这个等光程差的轨迹是空间中的无数对双叶双曲面,而所谓直条纹是干涉场与这些双曲面相交的轨迹。
理论上 的最小值为零,最大值为
,这就是明暗条纹的本质。
(3)相干性
( Cr:光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怎么理解? - 知乎 (zhihu.com))
即:为了产生显著的干涉现象,波所需具备的性质.(两束光发生干涉的程度)
相干性大致分类为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
空间相干性与光源的尺寸有关,时间相干性与波的频宽(非单色性)有关。
1.相干光
2.空间相干性 VS 时间相干性
a.基于物理光学的理解(宏观分析)
b.基于激光原理的理解(微观分析)
激光(LASER)全名“受激辐射光放大”。从发光机制上来看,普通光源(白炽灯、LED等)为自发辐射发光,而激光是受激辐射发光。前者为原子自发地、随机地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后者是通过入射光的激励而产生。
有了上述理论的等价性以后,相干体积不仅统一了宏观上的相干性(时空相干)也代表了微观上的光子态或者光波模式,于是统一定义了物理量:光子简并度 ,即相干体积中的光子数——相干体积内的光子数越多,光子简并度越高,光的相干性越好。
总结一下就是,微观上的相干性是用光子简并度 来描述的,而宏观上的相干性是条纹对比度
来描述的。
《激光原理》中阐明了激光具有的特性: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和高亮度——四大特性可以归结为强相干性,或者光子简并度高——因为单色性好即线宽 窄,相当于时间相干;方向性好即发散角
小,相当于空间相干;光源单色亮度
(详见书内推导),强相干就意味着高亮度。
c.总结
相干性是指空间任意两点光振动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空间相干性(横向相干性)是来自光源不同点同一时刻发出的光波间的相干性。时间相干性(纵向相干性)是指光源同一点在不同时刻发出的光波间的相干性。
一个光源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的优劣,微观上是由其发光机制决定,宏观上则由其空间发光面积和单色性决定。发光面积越小,光源的空间相干性就越好;单色性越高,则光源的时间相干性越好(频率单一性)。
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可用谱线宽度和最大光程差来表示,也可用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来表示(相干时间是指原子的平均发光时间间隔;相干长度是在相干时间内光走过的路程),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光源的时间相干性,相互有一定的联系。
(4)肖洛-汤斯(ST)线宽公式
(5)多纵模对激光的影响
激光器基本结构包括:谐振腔、工作物质、泵浦源。泵浦源为激光器注入能量;工作物质通过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实现光放大;谐振腔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腔的特殊设计实现选择不同的激光模式。激光模式是指在一定的谐振腔内可能存在的一系列分离的电磁场本征状态。腔内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可以分解为横模和纵模。横模是在谐振腔内往返传播时,光场的各种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横向分布。纵模是指沿着腔轴线方向的稳定场分布,决定激光器出射光束的频率特征。
Cr:从激光原理的角度来说,横模与纵模有什么区别和特性? - 知乎 (zhihu.com)
1.横模
横模就是激光束横截面上的强度分布,00模看起来像个正圆。横模描述的是激光光斑上的能量分布情况,横模可以从激光束横截面上的光强分布看出来。如图,高斯光束的截面光强分布曲线,中心高,辐向减小,满足高斯分布。
由于中心为一个光斑。称为TEM00基模,为最简单的一种横模。至于TEMxy的命名规则,见下图
激光横模的形成主要与激光元器件的衍射作用有关。在谐振腔内,反射镜的有限大小会引起光波的衍射效应,而只有在反射镜尺寸范围内的光才会得以反射,因此衍射效应使得周围不规则的光损耗掉,而经过多次腔内反射后,场分布将不再受衍射作用的影响,形成一种稳定的场分布,即场分布经过一次往返后能够“再现”出来,这个稳定的横向场分布就是谐振腔的自再现模或者横模。
2.纵模
纵模是与激光腔长度相关的,所以叫做“纵模”,是描述激光频率的。理论上激光腔内可以产生无数个等间距频率的光,但由于增益介质只对特定频率(谐振频率)的光产生最大增益,其他频率的光被抑制掉,即在谐振时会筛选出符合谐振频率的谐振激光,所以,激光器一般仅输出一个特定频率的激光。纵模是指频率而言的。沿腔的轴线方向(纵向)形成驻波,驻波的波节数由q决定。通常将由整数q所表征的腔内纵向场分布称为腔的纵模。不同的q值相应于不同的纵模。纵模q单独决定模的谐振频率。
激光器,就有谐振腔,能输出的激光波长 λ 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谐振腔长L为半波长 λ/2 的整数倍
直观用图看很简单, q 为腔内波长周期个数;
下图中,注意观察横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说明在一个频率区间内,分布了5个纵模(即五个频率的激光,q=5),且强度不等,如同一个不理想的带通滤波器。在实际的激光器谐振腔振荡中,会出现模式竞争现象,增益大的纵模(如图中的中心处纵模)会“强者愈强”,使得增益小的纵模最终无法达到激光器振荡阈值,不再振荡,实现单模选频输出,即单纵模输出。至于为何不是强度相等的五个峰(理想滤波器形状),这里不赘述,可以自行了解“谱线加宽现象”和“激光器增益谱线”。
所谓的纵模,对应一个输出的波长,
单纵模,腔内只有单个波长;
多(纵)模,腔内有多个波长;
(这是腔Q值高,线宽无限窄的情况;如果腔的Q值低,多模看起来也就1个波长,只是显的线宽比较宽而已)
拿图片直观看,纵模间距 为光速
举个例子,腔长15cm,那么纵模间距就是1GHz
总结一下就是:横模是强度空间分布,纵模是频域分布(波长),两者描述激光两个完全不同的特性,均源于求解Maxwell方程的边值问题,只不过分离变量之后不同的方程描述不同的物理特性。横和纵的区别可以认为是从腔的结构来分的,横模(表现在光斑形状)的分布是和腔的横向(xy面)结构相关的;而纵模(表现为不同的频率)间隔是和腔的纵向尺寸相关的。按照上面说法,不是说激光的模式是纵模和横模。而是我们在不同侧面描述激光的时候用的两个概念而已。事实上,每束激光都有它的纵模和横模,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激光束的性质而已。
3.多横/纵模对激光的影响
横模:谐振腔垂直于轴方向的模式
多横模导致光束质量变差,发散角迅速增大,不利于后续光学系统使用。
纵模:沿谐振腔轴向的稳定模式,通俗点就是稳定的波长
多纵模即谐振腔中存在相对稳定的多个波长激励。增益能量将分散至多个谐振波长上。但是由于光学材料、系统的非线性等,无法满足多谐振波长的完善传输,导致最终能量损耗。因此大多数激光输出都要求单纵模输出。
但是有些特殊场景,例如Tunable Laser 可调谐激光器,其腔长可调谐,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谐输出不同纵模-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