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 互联网的严谨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目录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

第二节 连接的演进

第三节 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第四节 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第五节 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


【提醒】对于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我们对它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无需背记,大家做到了解即可。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   A. 若干台计算机;B. 相关的通信设备;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第二节 连接的演进


 

 

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

(1)互联网雏形的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4台计算机相连。

(2)“分布式”网络结构:

 A. 定义分布式网络去掉了中心交换点,形成了一张由许多节点连接而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多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破坏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B. 意义阿帕网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3)TCP和IP的提出:1974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 Protocol)。在1983年,TCP/IP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1)WWW技术:

A. WWW技术构想的提出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的WWW(World Wide We—万维网,亦可简称为Web)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被看作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B. WWW的主要思想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化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

C. WWW浏览器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操作界面,它打破了必须使用命令才能执行网络操作的局限,使得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和趣味盎然。

(2)搜索引擎:

 A. 基本形式:

a) 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b) 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

 B. 搜索引擎兴起之后的发展:从文字搜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

 C. 未来搜索引擎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

 

 

 

3.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1)Web2.0的兴起:

A. 蒂姆·奥莱利创办的 O'Reilly Media公司联合其他几家公司在2004年发起了首届Web2.0大会,这一会议预示着Web2.0的应用的兴起与普及。奥莱利本人也被视为Web2.0思想的代表人物。

B. 虽然Web2.0的定义难以统一,但人们的共识是,它是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C. Web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网站的目标是以内容来吸引眼球,吸引人。而Web2.0的指向,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2)UGC:指用户生产的内容。那些由网民上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的网站被通称为UGC网站。

(3)社会化媒体:A. 指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B. 主要特征:a)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b)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4.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移动互联网的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应用服务

(1)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

A. 功能手机是只能完成语音通话、短信收发和其他一些基本功能,不带操作系统,用户不能自行安装与卸载程序的手机。

B. 智能手机则是指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这些手机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展。

(2)平板电脑、电子书与电子纸:

A. 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也就是超薄的、功能相对简单的电脑。

B. 相比电脑,电子书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但功能较为单一,以报纸和书的阅读为主。电子书一般采用电子墨水(E-Ink)技术。采用这种技术,电子书在强光下也可以正常阅读,它对眼睛的刺激更小,能耗更低。

C. 原理与电子书相似的电子纸也在开发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它们的目标都是朝着轻便同时又具有高质量的显示效果等方向发展的。其中,柔性,也就有可以卷曲、折叠,是电子终端在实现轻便目标方面的一个重要努力。

(3)可穿戴设备

A. 可穿戴设备即以类似于人们日常穿戴物如衣物、首饰、眼镜等外观出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

B. 可穿戴设备对人的影响:a) 乐观地看,可穿戴设备是最直接的“人的延伸”,它们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认识能力,以及人与物的信息交互能力。b) 而悲观地看,也许外部力量的辅助,会使人们某些器官的功能因为使用减少而退化。

 

 

 

 

5.物-物、物-人的连接: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

(1)物联网技术及其意义:

 A. 物联网技术指通过射频识别(RF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B. 物联网技术将使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成为人物合一的新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联互动,还包含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各种方式的互联互动。但物联网技术也将给人的隐私带来巨大的风险。

(2)物联网相关技术:IPv6与云计算

A. IPv6下一代互联网甚至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基本协议,它将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B. 云计算:a) 技术概念: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b) 商业概念: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

(3)物联网视野下的智能家居:

A. 智能家居的目标是,利用家庭内各种联网的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等,营造出更舒适、方便、人性化的家居环境。

B. 智能家居使得围绕个人产生的信息变得丰富,人的行为、需求和环境不仅被可穿戴设备也被智能家居设备全方位信息化、数据化。

(4)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由智能汽车构成的车联网可以实现以下功能:A. 车与人的信息互动B. 车与车的信息互动C. 车与环境及关联信息系统的互动D. 车与公共信息系统的互动

【总结】未来的技术将促进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未来将形成人-物-环境三者之间全新的信息互动关系。

 

 

 

第三节 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师姐提醒】学习本章时,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还一定要注意彭兰老师对于小标题的使用,这种动态变化式的小标题写法,在答卷时是非常加分的。

 

 

 

1.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

早期网络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内容已经发布后将其中一些复制到网络中,进行“滞后”的传播。后期网络媒体: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形成独有的新闻业务形态,不断更新升级。

(1)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

 A. 沿用传统媒体的“定时”机制,每天发布一次;

B. 打破固定周期,根据需要“及时”传播;

C. 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催生了与事件进展同步进行的“实时”传播;

D. “全时化”观念建立起来,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

(2)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

A. 传统媒体最初是将印刷版的内容一字不改地拷贝到网上,商业网站则是粘贴其他媒体的内容;

B. 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互相粘贴带来新闻的趋同倾向,容易造成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迷失,网络编辑中的加工与整合思维开始得到强调;

C. 对新闻的解读能力也逐步成为衡量网络媒体水准的一个指标,一些网站通过评论、在线访谈及其他与网民互动的方式来加强对新闻内在意义的阐释。

(3)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

A. 早期的网络新闻主要采用文字形式,图片在很多时候只能以牺牲尺寸与分辨率为代价;

B. 随着网络带宽的改善,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开始受到重视,即一个网站的文字、图片、声音与视频等报道手段,这些手段同样经历了各自为政到互相组合的过程;

C. 多媒体融合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一个新的追求,例如网页整合的融合报道、Flash整合的融合报道等。

(4)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A. 从单向到互动,是受众观的第一次变革,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与通道增多,受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个问题的态度;

B. 受众观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将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眼花为“共动”的关系,这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

 

 

 

2.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

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显著影响,是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两者的分离。

(1)整合类平台:多源聚合+人工分发

A. 网站作为内容的集成商,将多个媒体的内容聚合在一起,再以编辑的判断为基础进行内容筛选,将媒体的内容二次贩卖给用户,人工判断在内容分发中仍然起主要作用。

B. 评价:这样的平台虽然可以对媒体内容的传播起到放大作用,但基本不会给媒体网站贡献流量。

(2)搜索引擎:多源搜索+算法调度

A. 搜索引擎同样是对广泛的信息来源进行搜索,但搜索结果排序的依据,是算法,这种算法与用户无关,它更多的是对传播者及其内容的一种权重衡量。

B. 评价:搜索引擎虽然自身并不生产内容,但是对于网站流量的调度作用是明显的。

(3)社会化媒体:人际网络+大众传播

A. 在社会化媒体里,由社交网络构成的人际传播渠道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在这些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人际传播网络的规模。这样的一种传播模式,也使得信息的筛选机制发生了变化,过去职业媒体人进行的信息“把关”,在社会化媒体中演变为用户的鼠标投票。

B. 评价:很多情况下,多数人的意志不一定指向正确的方向,而炒作、“水军”、自动发帖机器等的干扰,也有可能营造出虚假的信息环境。

 

回声室效应指,当有相同兴趣或观点的人在他们的群体中初次互动时,就会产生回声室。他们寻求和分享既符合团队标准又倾向于强化现有观念的信息(Jamieson & Cappella, 2008; Sunstein, 2009)

 

个性推荐系统利用关联规则、聚类等技术来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些推荐系统实际上将用户置于一个自我循环中,这样他就只能看到他喜欢的信息或是同一观点的信息。这种自我循环被称为过滤气泡(Sneha Prakash, 2016)。

联系:

过滤气泡其实是导致回声室发生的一种方式。算法所引发的这种气泡,加上个人为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作出强化偏好的选择,就能产生回声室效应

 

区别:

回声室是通过让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从而使这个群体里的成员强化着同样一种观点;而过滤气泡则是防止成员遇到相反的观点。

(4)个性化推荐平台:个性分析+算法匹配

A. 个性化算法是搜索引擎算法的一个升级,它把个性作为算法中的核心变量,凸显了个人偏好的意义。

B. 评价:个性化算法可能带来如美国学者桑斯坦所说的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效应,即人们只听他们选择和能取悦他们的东西。信息茧房效应会使用户越来越失去对外界环境的全面感知,面对被信息茧房隔离的社会个体,社会整合将变得越来越难。

(5)视频和VR/AR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

A. 网络视频直播和VR/AR技术,重新定义了新闻现场。在这些新的新闻现场里,用户可以较少受到传统电视直播中视角的限制,特别是在VR/AR新闻里,人们可以直接“进入”现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观察与体验。B. 在这些平台上,新闻分发会较多借鉴社会化媒体的模式。社交关系对于视频或VR/AR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服务类平台:生活场景+新闻推送一些原来以生活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也在某些领域里媒体化。服务类平台具有向新闻渠道延伸的可能性的原因是:A. 具有较大的用户规模和较强的用户黏性;B. 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C. 服务类平台常常对应着用户的各种场景化应用,可以得到用户更好的认同;D. 更容易将人的社交、物的数据及环境数据结合在一起。

 

 

 

 

3.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

(1)Web1.0时代的“大众门户”模式

A. 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

B. 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

C. 网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服务;

D. 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

E. 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整个互联网最终会集中在某几个强势的门户网站上,这些网站就是传播的中心。

(2)Web2.0时代的“个人门户”模式

A. 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

B. 关系成为传播渠道;

C. 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

D. 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

E. 传播路径易于观测;

F. 传播是多层级的;

G. 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局面每一个传播者的起点是相对平等的,普通个体也有可能在平台上形成自己的影响力,但最终网络中还是会出现新的权力中心。

 

 

 

第四节 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提醒】传统媒体的改革是个大的话题,也是新传考研常考的知识点。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大家肯定会觉得吃力,但是不要放弃,我们可以先搞懂基础知识,至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师姐会在整个学习完这本书之后再带大家返回这一章回顾,到时候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别一开始就被吓到了,我们一起加油~

 

 

 

1.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

(1)业务形态变革的初级层面,是传统媒体产品的数字化,例如网站、数字报纸、数字电视、客户端等。

(2)各种媒体的数字化趋向,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介融合

 A. 媒介融合的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在《自由的技术》中提出,它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B. 媒介融合的层面一般认为,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与市场融合、机构融合以及产业融合等不同层面。

C. 融合性新闻的两种含义

a) 涉及在一个报道内的多媒体手段融合;

b) 涉及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D. 媒介融合的过程,伴随着另一种重要的融合,就是传播者与用户的融合。过去由媒体人垄断的“单边性”内容生产应该转变为有用户参与的“双边性”生产。

E. 从长远目标来看,传统媒体需要实现文化性“转基因”,真正理解与融入新媒体文化。但在受众文化与用户文化并存的时期,传统媒体也需要尊重那些仍停留在受众文化中的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文化特质,减少文化性“数字鸿沟”。

F. 媒体需要提供分众化服务,来增加文化的兼容性。

 

 

 

 

2.从凝固到游移的价值坐标

(1)新闻价值要素权重的重新赋值

A.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等,这些要素在网络时代仍然是成立的。但是,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对这些要素的“权重”的赋值,相对专业媒体的判断,发生了一定的偏移。

B. 网络时代,受众对于新闻价值的衡量及权重的赋值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游移中。这意味着媒体需要不断去认识和理解游移中的受众的价值取向

(2)质量判定坐标的迁移

A. 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媒体垄断着新闻信息传播。但是,对于专业媒体反映社会现实的准确度或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的检验,相对困难。

B. 在网络时代,用户对于传统媒体过去的一些业务标准已经不再那么看重,但他们对于专业媒体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准确度或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媒体自身认定的质量与权威感,在网络的坐标下,往往可能被质疑。

 

 

 

3.从内容到产品、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

(1)网络产品不仅仅是内容,它还包括接入产品(如接入渠道、接入终端、接入软件等)、关系产品(社交平台)和服务产品。网络产业也不仅是内容产业,网络是一个包含渠道、内容、平台、终端等要素的完整系统,且这些要素是相互支撑的。

(2)将受众“重定向”为用户,不仅意味着要理解用户需求向娱乐、社交、服务等多元需求的拓展,还需要更新对网络用户“消费”行为的认识。只有从消费者与生产者合一的角度来理解从受众向用户的转变,才能真正认识“用户”的特性

 

 

 

 

4.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制变革

在过去,不同类型的媒体是相互独立与隔绝的,同一类型的媒体各自为政,而媒体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形成了条块分割。但是在网络时代,各种类型的壁垒都会被打破,开放、合作或融合会成为体制变革的基本取向。

(1)媒体内部的开放与重组

(2)媒体间的开放与合作

(3)传媒业的开放与跨界合作网络时代,传媒业必须对其他产业开放,媒体必须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寻找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谋求共赢的业务合作乃至融合模式

 

 

 

第五节 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般将来时)

 

一 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

 1、 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时间观——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已经变成一种媒体特性,它打破了媒体的惯性,更多地体现了用户的个性与意志。但由此带来思考与信息表达的碎片化,也逐渐挑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使用会导致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变化。

 2、 "广播"LBS: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空间观

信息消费空间——从“大空间”向“微空间”的演变,基于位置服务,理解人们在不同位置的需求

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场空间”的迁移,追求新闻生产的原生态

 3、 场景: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

场景可以视作移动传播中一种新的时空描述维度,也是移动产品的一个新的构成要素。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从移动传播的空间描述来看,场景可以分为共性化场景与个性化场景两个方向。

共性化场景:一般人群中具有需求共性与行为共性的场景.构成共性化场景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与环境、时间、行为共性等.

个性化场景:与个人特征和特定情境相关的场景,它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情境、用户实时状态与需求、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等.

大数据驱动媒体生产方式变革 

相关真题

 

1、大数据 (2019,安徽大学、广西大学,专硕,名词解释)

2、大数据背景下对电视新闻的发展(2019,华南师范大学,专硕,简答题

3、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未来媒体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云南大学,专硕,分析题)

4、大数据时代的传播特征(2019,兰州大学,专硕,简答题)

 

(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大数据是基于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

特点:多样性、体量、速度、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及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

 1、 预测性新闻的增加

大数据分析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发展趋势,也有可能将那些隐藏着的深层关联揭示出来。而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预测性新闻的范围。

 2、 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

在某些领域里,数据可以更直接、准确地反映全局性的或深层次的状况。如果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报道的深度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3、 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对于用户群体的细分化分析;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等,大数据都有显著优势。

 4、盈利模式变化

大数据还会对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合作模式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媒体跨界合作的需求也进一步凸显。

(三)大数据提升用户分析水平

  1. 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
  2. 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年龄性别地域)
  3. 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

(四)大数据对媒体的其他影响

  1. 大数据影响媒体盈利模式(广告个性推送)
  2. 跨界合作需求进一步凸显(云计算\软硬件服务)

 智能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相关真题

 

1、结合案例分析数字伦理和网络素养(2019,中国传媒大学,学硕,论述题)

2、网络新媒体对经典新闻理论的挑战和机遇(2019,华东师范大学,专硕,论述题)

3、请论述新媒体文化背景之下,网络新闻直播的传播特征、问题、措施(2019,复旦大学,专硕,论述题)

(一)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

  1. 语音交互技术
  2. 手势或者体感交互技术
  3. 面部识别技术
  4. 视线交互技术(眼动仪)

() 智能化媒体的特征

  1. 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
  2. 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
  3. 自我进化: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相推进

()从信息生产的角度看,带来几种可能

  • 用户分析与匹配的场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游戏分析)
  • 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移动的中央厨房)
  • 新闻传播的泛在化、智能化与新闻体验的临场化.(VR、AR)
  • 互动反馈的传感化与智能化(百度地图员)

 支持这些可能的新技术会导致全新力量对新闻业的“入侵”,这也意味着,智能化媒体时代将是一个传统传媒业边界消失、格局重塑的时代。

(四)智能化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1. 个性化新闻
    1. 个性化推送
    2. 对话式呈现
    3. 定制化信息生产
  2. 机器新闻写作
  3. 传感器新闻(数据说春运、摄像头、信息采集)
  4. 临场化新闻(网络直播、VR\AR新闻、VR\AR直播)
  5. 分布式新闻
    1. 内容分发的三种方式:人工编辑审定、算法分发、社交分发

(五)智能化媒体时代人的价值

人类应该超越算法,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信息的判断仍然需要专业媒体人去处理.

 互联网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

()虚拟化生存及互动逐步走向"现实化"

      实名化机制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

      人们游走于两者之间

()现实世界的虚拟化还原

      虚拟现实技术

新德益提醒:

你ZAO吗?这段不起眼的技术介绍中隐藏着今年的一个考点——面部识别交互技术,可以用来刷脸与换脸的,之前引起争议的ZAO用的就是这个技术。当然了,直接考察这门技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该事件很可能结合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和挑战来考哦。

4、智能化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相关真题

 

1、传感器新闻(2019,南京大学,专硕,名词解释)

 

2、临场化新闻(2019,湖南大学,学硕,名词解释)

 

3、智媒体(2019,内蒙古大学,专硕,名词解释)

 

4、智能化媒体时代对新闻生产的影响。(2019,华南理工大学,专硕,简答题)

 

5、说说VR、AR、MR的特点(2019,北京师范大学,学硕,简答题)

 

6、请论述新媒体文化背景之下,网络新闻直播的传播特征、问题、措施(2019,复旦大学,专硕,论述题)

个性化新闻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推送、对话式呈现、定制化信息生产这三个层面。机器新闻写作未来理想的新闻写作,将是人的能力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传感器新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传感器既可以作为信息采集工具,也可以作为用户反馈采集工具。临场化新闻网络视频新闻直播、VR/AR新闻、VR/AR直播是临场化新闻的主要形式。分布式新闻分布式新闻模式是信息与知识生产领域的共享模式,这也意味着新闻生产进一步去中心化。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