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金融业务知识】磁条卡与IC卡、预制卡与非预制卡简介

一、磁条卡与IC卡简介

磁条卡和IC卡是两种常见的支付卡片技术,它们在金融和身份验证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卡片的特点和区别。

磁条卡

磁条卡,也称为磁带卡,是一种使用磁性条存储数据的卡片。磁条位于卡片的背面,通常是黑色的一条。磁条内的信息可以通过刷卡设备读取和写入。这种卡片最常见的应用是在信用卡和借记卡中。磁条卡的技术在1960年代初期被发明,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广泛应用于银行业。

特点:
  • 成本低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非常普遍。
  • 易于使用:用户只需将卡片刷过读卡器即可完成交易。
  • 兼容性好:大多数ATM和POS机都支持磁条卡。
缺点:
  • 安全性较低:磁条卡容易被复制和篡改,安全风险较高。
  • 易损坏:磁条容易因外部磁场或物理损坏而丢失信息。

IC卡(集成电路卡)

IC卡,或智能卡,是一种嵌有集成电路芯片的卡片,可以存储和处理数据。IC卡提供比磁条卡更高的安全性和多功能性。这种卡片通常用于需要高安全性的应用,如银行卡、身份证以及公共交通卡等。

特点:
  • 高安全性:使用加密和认证机制保护数据,难以被复制。
  • 多功能性:除了支付,还可以进行身份验证、数据存储等多种功能。
  • 耐用性:与磁条卡相比,IC卡更不容易受到物理损坏。
缺点:
  • 成本较高:相对于磁条卡,IC卡的生产和维护成本较高。
  • 兼容性问题:在早期,不是所有的支付系统都支持IC卡,尽管现在这一问题已大为改善。

结论

虽然磁条卡在成本和兼容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安全需求的提高,IC卡正逐渐取代磁条卡成为主流。IC卡的高安全性和多功能性使其在现代支付系统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我们预计IC卡将更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场景中。

二、磁条卡与IC卡区别

磁条卡和IC卡在设计、功能和安全性等方面有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影响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以下是这两种类型的卡片的主要区别及其实例说明:

存储与处理数据的方式

  1. 磁条卡

    • 磁条卡使用一条磁性条存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磁条读取器读取。
    • 信息静态存储,不进行任何处理。
    • 例子:早期的信用卡和借记卡,只需刷卡即可进行交易,但卡片本身不处理任何数据。
  2. IC卡

    • IC卡内置一个微型芯片,可以存储数据,也能处理数据,例如加密和解密信息。
    • 能够进行复杂的操作,如验证个人识别号(PIN)、交易记录等。
    • 例子:现代信用卡,如芯片和PIN卡,不仅存储账户信息,还能在每次交易时进行安全验证。

安全性

  1. 磁条卡

    • 容易被复制或篡改,因为磁条的信息相对容易读取和克隆。
    • 安全风险较高,尤其是在不需要PIN验证的情况下。
    • 例子:银行ATM卡的复制案件,在没有额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磁条信息可以被轻易复制。
  2. IC卡

    • 提供更高级的安全功能,如内置安全算法和数据加密。
    • 很难被克隆,因为芯片的信息不容易被外部读取或修改。
    • 例子:欧洲和亚洲的银行普遍使用带芯片的卡片,以增加交易时的安全验证。

耐用性和可靠性

  1. 磁条卡

    • 磁条容易因磨损、污染或接触磁场而损坏。
    • 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 例子:频繁使用的信用卡磁条可能因为摩擦而变得不可读。
  2. IC卡

    • 芯片更耐用,不易受物理损害的影响。
    • 卡片通常更可靠,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 例子:电子护照使用IC芯片存储持有者的生物识别数据,比传统磁条方法更为可靠和安全。

应用范围

  1. 磁条卡

    • 主要用于简单的身份验证和支付交易。
    • 例子:酒店房卡多使用磁条技术,用于门锁的基本安全验证。
  2. IC卡

    • 适用于需要更高安全性和多功能性的场景。
    • 可以用于健康保险卡、电子护照、支付卡等。
    • 例子:多功能身份证,不仅用于身份验证,还可以进行医疗、税务等多种用途的信息处理和存储。

这些区别使得IC卡在今天的数字化和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磁条卡则逐渐被视为较为过时的技术。

三、预制卡与非预制卡简介

预制卡和非预制卡属于IC卡(集成电路卡)的分类。这种分类依据的是卡片在制造过程中是否已经预装了特定的应用程序。预制卡通常已经在生产时加载了特定的应用,例如银行卡应用或交通卡功能,而非预制卡则没有预装任何应用,允许后期根据需求加载不同的程序。

至于磁条卡,通常不涉及预制卡和非预制卡的区分。磁条卡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磁条来存储信息,这种信息存储方式比较基础,并且容易被复制或篡改。磁条卡的数据通常在卡片制作过程中被编码,如信用卡号、用户姓名等,但这些信息属于基本数据编码,不涉及复杂的应用程序加载或操作系统配置,因此它们不像IC卡那样具有应用预装或非预装的分类。

简单来说,预制卡和非预制卡的概念主要与IC卡相关,因为IC卡内部含有可以进行编程的芯片,这使得它们能够承载复杂的应用程序。而磁条卡则主要用于基本的身份验证和交易授权,其技术和用途较为简单,没有涉及到复杂应用程序的预装或配置问题。

预制卡和非预制卡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IC卡(集成电路卡),这些卡片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在制造过程中是否已经集成了特定的应用或功能。这种区分影响了卡片的灵活性、安全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下面是关于预制卡和非预制卡的详细介绍:

预制卡

预制卡是指那些在制造时就已经预装了特定应用程序的IC卡。这些应用可能包括信用卡功能、身份认证程序、交通卡应用等。预制卡的特点是出厂时就已设定好所有功能和安全特性,用户无法修改或添加新的应用。

特点:
  • 即插即用:卡片无需额外的编程或初始化即可使用。
  • 安全性高:由于应用和数据在生产时就已固化,安全控制可以更加严格。
  • 适用范围有限:卡片仅限于预装应用的使用,不适合需要多应用或定期更新应用的场景。
应用实例:
  • 银行信用卡:银行发行的信用卡通常是预制卡,已经加载了所有必要的银行和支付应用。
  • 政府身份卡:如社会保障卡、身份证等,通常预先加载有身份验证和相关的政府服务程序。

非预制卡

非预制卡是在生产时不预装任何具体应用的空白IC卡。这类卡片提供了高度的可定制性,允许卡发行者根据需要加载和配置应用。这使得非预制卡可以广泛用于需要灵活配置和后期应用更新的场景。

特点:
  • 高度可定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加载多种不同的应用。
  • 灵活性高:适用于多变的应用场景,支持后期更新和修改。
  • 安全性可调:安全级别可以根据加载的应用自定义设定。
应用实例:
  • 多用途智能卡: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加载不同的应用,如门禁控制、会员卡、支付功能等。
  • 可编程员工卡:企业可以为员工发行此类卡片,并根据员工的具体权限需求加载不同的应用和功能。

总的来说,预制卡和非预制卡各有优势和适用场景,选择哪种类型的卡片取决于安全需求、应用的灵活性以及成本考虑。预制卡更适合安全性和稳定性需求高的应用,而非预制卡则更适合需要高度自定义和灵活性的场景。

四、预制卡与非预制卡区别

预制卡和非预制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卡片的功能定制和应用的灵活性上。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两种IC卡(集成电路卡)的主要区别:

1. 应用预装与否

  • 预制卡:预制卡在制造时已经预装了一套特定的应用程序,如支付、交通或身份认证等。这些应用一旦被加载,通常是固定的,不能被修改或删除。
  • 非预制卡:非预制卡在制造时不包含任何预装应用。这种卡片提供了空白的平台,使卡片发行方可以自由地根据需要加载和配置不同的应用程序。

2. 安全性

  • 预制卡:由于应用是预装的,且通常由卡片制造商或专业机构进行严格的安全编程,因此这些卡片的安全性较高。预装的应用难以被篡改。
  • 非预制卡:这类卡片的安全性取决于卡片发行方加载应用的方式和安全措施。非预制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需要较高的安全管理标准来保护数据。

3. 可定制性和灵活性

  • 预制卡:这种卡片的可定制性较低,因为所有的功能和应用在生产时就已确定。这对于需要标准化产品的场景(如银行信用卡)非常合适。
  • 非预制卡:提供高度的可定制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加载不同的应用。这种灵活性特别适合需要多功能或特殊用途的卡片,如企业员工卡或多应用服务卡。

4. 成本和管理

  • 预制卡:通常成本较高,因为它们需要在生产时就完成所有功能的配置和安全保障。但管理起来较为简单,因为卡片一经发行就不需再做更改。
  • 非预制卡:初期成本可能较低,但管理成本较高,因为需要维护一个灵活且安全的应用加载和更新系统。

应用场景比较

  • 预制卡的应用:常见于银行卡、公交卡等公共服务领域,这些领域需要高标准的安全保障和大规模的一致性。
  • 非预制卡的应用:适用于需要个性化设置的场合,如企业内部的安全门禁卡,或者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定期更新功能的智能卡。

总的来说,选择预制卡还是非预制卡,取决于实际应用的需求、安全性考虑和成本效益分析。预制卡提供了一种安全、简单且易于大规模部署的解决方案,而非预制卡则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场景。

五、二磁与等效二磁简介

在讨论磁条卡的背景下,术语“二磁”通常指的是磁条上的第二磁道(Track 2)。磁条卡有三个磁道,其中第一磁道和第二磁道是最常用于金融交易的。第二磁道即“二磁”,主要用于存储与交易相关的重要数据。
磁条卡的三个磁道是专门设计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的,每个磁道都有其特定的数据格式和用途。以下是关于磁条卡的三个磁道的详细介绍:

第一磁道(Track 1)

  • 容量: 第一磁道能够存储大约79个7位字符的信息。
  • 内容: 包括持卡人的全名、卡号、到期日期、服务代码等。这一磁道的数据以字母数字的形式存储,因此可以包含更多的详细信息。
  • 用途: 主要用于那些需要持卡人详细信息的应用场景,如某些身份验证过程。

第二磁道(Track 2)

  • 容量: 第二磁道可以存储大约40个5位字符的信息。
  • 内容: 存储卡号、到期日期、服务代码以及其他离散数据。与第一磁道相比,第二磁道的信息以更简化的格式存储,主要是数字。
  • 用途: 第二磁道是金融交易中最常用的磁道,因为它包含了执行交易所必需的基本信息。大多数ATM和销售点(POS)终端都会读取这一磁道。

第三磁道(Track 3)

  • 容量: 第三磁道可以存储大约107个5位字符。
  • 内容: 第三磁道原本设计用于存储额外的安全或银行相关信息,包括余额信息等。然而,这一磁道并不是普遍使用的,很多标准的磁条卡读卡器也不会读取这一磁道。
  • 用途: 第三磁道主要用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中,比如某些国家的银行卡系统中可能会使用到,用于存储更多的账户管理信息或其他特定的功能。

这三个磁道提供了不同级别的信息存储和应用灵活性。在实际使用中,第一和第二磁道最为重要,其中第二磁道因其包含执行交易必需的关键信息而被广泛使用。第三磁道虽然具有更多的存储能力,但其使用频率较低,很多情况下甚至被省略。随着支付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芯片卡和无接触支付技术的普及,磁条卡的使用正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地区和场景下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磁(Track 2)

二磁是磁条卡中的第二磁道,用于存储持卡人的账号信息及相关金融数据。这一磁道的数据格式相对简单,其主要内容包括:

  • 账号:持卡人的账户号码。
  • 到期日期:卡片有效期的编码形式。
  • 服务代码:一组数字,指示卡的使用属性和受理方式。
  • 离散数据:通常是卡发行者用于内部处理和验证的额外信息。

二磁的数据格式和存储容量使其非常适合快速交易处理,这是为什么它在ATM和POS终端非常重要的原因。

等效二磁

“等效二磁”是一个比较特定的术语,它通常指的是在没有使用物理磁条卡的情况下,如在电子交易中重建的二磁信息。这种情况常见于无卡支付环境,如在线交易或通过手机支付应用程序进行的支付。等效二磁数据模拟实际磁条卡的二磁数据,允许系统处理这些交易就如同它们是传统的磁条卡交易一样。

应用:

等效二磁数据通常用于:

  • 电子商务:在线购物时,需要输入卡信息进行验证。
  • 移动支付:如使用智能手机支付,应用程序可能会生成等效二磁信息来模拟实体卡交易。
  • 虚拟卡服务:一些银行和金融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虚拟卡号,用于保护实际卡号不被直接使用。

总结来说,二磁和等效二磁在金融交易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尤其是在需要快速且安全地处理交易数据的场景下。等效二磁使得电子和无卡支付成为可能,这对于现代支付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六、二磁与等效二磁区别

二磁和等效二磁是与磁条卡交易密切相关的概念,尽管它们在处理数据的方式和用途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扮演着同样的角色:确保交易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处理。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介绍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磁(Track 2)

二磁是磁条卡的第二磁道,通常用于金融交易中。这一磁道包含了进行交易所必需的关键信息,包括:

  • 卡号:卡片的主账号(PAN)。
  • 到期日期:卡片的有效期限。
  • 服务代码:指示卡的使用属性,例如允许的交易类型和地理使用范围。
  • 离散数据:可能包含一些银行用于验证或其他目的的特定信息。

这些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并且格式标准化,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设备上能够被读取和处理。

等效二磁

等效二磁并非实际的磁道数据,而是在没有使用实体磁条卡的情况下,用于模拟二磁数据的电子格式。它通常用在不直接使用物理卡进行交易的情况,如在线交易或移动支付。等效二磁包含了与实际二磁道相同的关键信息,以便能在需要二磁数据的系统中进行处理。等效二磁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二磁相同,也包括卡号、到期日期、服务代码等。

区别

  • 物理形式与电子形式:二磁是物理磁条上的数据,需要通过磁条读取设备来获取;等效二磁则是电子数据形式,可以通过网络或软件应用程序传输。
  • 使用场景:二磁用于实体卡交易,如ATM取款或POS机刷卡;等效二磁则用于无卡交易,如在线购物或通过手机支付。
  • 安全性:虽然两者在安全性设计上有许多共通点(如加密措施),但等效二磁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需要额外的安全措施,如使用安全的传输协议和动态令牌等,以防数据被拦截或篡改。

结论

虽然二磁与等效二磁在功能上相似,都是为了确保金融交易中必要信息的正确处理,但它们在应用和处理的具体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支付的普及,等效二磁在现代支付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适应了更广泛的交易场景和需求。

七、二磁与等效二磁在磁条卡和IC卡中的使用情况

二磁和等效二磁在磁条卡和IC卡中的应用和使用情况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存储方式、安全特性以及应用场景上。

二磁在磁条卡中的使用

二磁(Track 2)是磁条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存储必要的金融信息,如卡号、到期日期和服务代码等。磁条卡通过物理的磁条来存储这些信息,并需要通过磁条读取设备(如ATM或POS机)来读取信息以进行交易。二磁是金融交易中最重要的磁道,因为它包含了执行交易所必需的基本信息。

等效二磁在IC卡和电子支付中的使用

等效二磁是一个电子数据格式,用来模拟实体磁条卡的二磁数据。在IC卡和其他无卡支付环境中,等效二磁通常被用于在线交易、手机支付等场合,它可以通过安全的电子通道传输,而不需要物理的磁条。这种数据格式允许在没有实体卡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增强了交易的便利性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性。

安全性对比

  • 磁条卡的二磁:磁条卡的安全性较低,因为磁条容易被复制或篡改(所谓的“刷卡复制”)。此外,磁条卡在读取和写入数据时没有加密措施,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 等效二磁在IC卡中的使用:等效二磁数据通常配合更高级的安全技术使用,如在IC卡和电子支付中,常配合加密技术和动态令牌等安全措施,这大大降低了数据被非法读取或篡改的风险。

应用场景的不同

  • 二磁:主要用于需要物理卡参与的交易场景,如ATM取款、商店刷卡支付等。
  • 等效二磁:适用于无需实体卡参与的电子交易,如在线购物、移动应用支付等。这使得用户可以在没有携带实体卡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便利性大大增加。

结论

虽然二磁和等效二磁在本质上承载相似的信息,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式、安全特性和适用场景有显著差异。随着技术的发展,等效二磁在现代支付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提高交易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
在讨论IC卡和磁条卡中所包含的数据类型时,区分二磁和等效二磁是很重要的:

磁条卡中的是二磁

磁条卡物理地包含三个磁道,其中的第二磁道(二磁)直接存储在卡的磁条上。这种存储方式涉及将数字信息编码到磁条的磁性介质中。二磁通常包括卡号、到期日期和服务代码等重要的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磁条读取设备(如ATM机或POS系统)直接读取,并用于完成交易。因此,磁条卡中确实包含二磁,而不是等效二磁。

IC卡中的是等效二磁

IC卡,即集成电路卡,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芯片,可以存储和处理信息。尽管IC卡可能在物理上也包括一个磁条(这种卡称为复合卡),但其芯片部分不使用传统的磁道概念。当IC卡用于替代或模拟磁条卡功能时(如在线交易或某些特定的支付终端),它所使用的是等效二磁数据。等效二磁是数字格式的信息,模拟了磁条卡的二磁数据,以便在不使用物理磁条的情况下,通过安全的电子方式传输相同的信息。

总结

  • 磁条卡中:包含二磁,即物理存储在磁条上的交易数据。
  • IC卡中:使用等效二磁,即在电子形式中模拟二磁的信息,用于非物理磁条的电子交易。

这样的设计允许IC卡在提供传统磁条卡功能的同时,还能增强交易的安全性和多功能性,使其适应现代支付系统的需求。

八、磁条卡与IC卡详细制卡流程

磁条卡和IC卡的制卡流程各有其特点,涉及到不同的技术和步骤。以下是这两种类型卡片的详细制卡流程:

磁条卡制作流程

  1. 设计与原材料准备

    • 设计卡片的图案、LOGO和其他视觉元素。
    • 准备原材料,通常是PVC或ABS塑料。
  2. 卡片制造

    • 塑料片材通过压延机加工成薄片。
    • 使用印刷技术(如丝网印刷或数字印刷)在卡片上印制设计。
  3. 磁条应用

    • 在卡片的一面涂覆磁性涂层,形成磁条。
    • 磁条通过磁化设备编码,存储必要的数据。
  4. 个性化处理

    • 通过热转印或激光刻录技术,将个人信息、卡号等数据加入到卡片上。
    • 设置磁条数据,包括账户信息、用户识别码等。
  5. 检验与包装

    • 对卡片的功能和外观进行质量检查。
    • 包装完成的卡片,准备发行。

IC卡制作流程

  1. 设计与芯片选择

    • 设计卡片外观和内部架构,选择合适的芯片(如微处理器芯片)。
    • 芯片通常预先编程,包含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2. 芯片与天线的嵌入

    • 对于接触式IC卡,芯片直接嵌入卡片中央的凹槽。
    • 对于非接触式IC卡,需要在卡片内嵌入天线,芯片与天线连接。
  3. 卡片制造

    • 使用注塑或层压工艺将芯片和天线封装在PVC或聚碳酸酯材料中。
    • 确保芯片和天线的位置正确,保证卡片的物理强度和耐用性。
  4. 卡片编程与初始化

    • 通过专用设备对卡片进行初始化和个性化设置。
    • 编程芯片,加载安全密钥和用户数据。
  5. 测试与质量控制

    • 进行电子功能测试,确保芯片的读写功能正常。
    • 检查卡片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6. 个性化处理与发行

    • 在卡片表面添加个人信息、卡号等,可能使用激光打标或其他印刷技术。
    • 最终检验并包装,然后发行给用户。

总结

制作磁条卡主要涉及到磁条的应用和编码,而IC卡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要嵌入和编程微处理器芯片,以及可能的天线安装。IC卡的生产涉及更高的技术要求,提供更多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但同时成本也更高。这些差异使得IC卡在现代支付和安全领域逐渐取代传统的磁条卡。

九、预制卡与非预制卡详细制卡流程

预制卡和非预制卡的制卡流程都涉及到IC卡的基本生产过程,但在应用程序的加载和卡片个性化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以下是两种卡片详细的制卡流程:

预制卡制作流程

预制卡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预装了特定应用的IC卡。其制卡流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 设计与原材料准备

    • 确定卡片的设计和功能需求。
    • 准备适用于IC卡的原材料,通常是聚碳酸酯或PVC。
  2. 芯片选择与预装应用

    • 根据卡片的用途选择适当的芯片类型和容量。
    • 在专业的IC卡生产环境中,将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预先烧录到芯片中。
  3. 卡片制造与芯片嵌入

    • 通过注塑或层压技术将芯片和可能的天线嵌入卡片。
    • 确保芯片的正确位置和牢固固定。
  4. 卡片初始化与个性化

    • 对卡片进行初始化,设置基本的安全参数。
    • 加载用户特定信息,如卡号、有效期等。
  5. 测试与质量控制

    • 进行功能性和安全性测试,确保每张卡片都满足预定的标准。
    • 检验卡片的物理耐久性和数据一致性。
  6. 包装与发行

    • 完成卡片的最终检查和包装。
    • 将卡片发行给银行、政府机构或其他客户。

非预制卡制作流程

非预制卡则是在生产过程中不预装任何特定应用程序的IC卡。其流程主要包括:

  1. 设计与原材料准备

    • 同样需要设计卡片和准备合适的材料。
    • 确定卡片的尺寸、厚度和外观设计。
  2. 芯片选择与嵌入

    • 选择合适的芯片类型,但不在生产线上加载任何软件。
    • 将空白芯片嵌入卡片中,通常使用相同的注塑或层压技术。
  3. 卡片初始化

    • 对卡片进行基本的初始化,仅设置最必要的操作系统或引导程序。
  4. 个性化与后期应用加载

    • 卡片发行后,由客户端或卡管理机构根据需要加载应用程序。
    • 这允许灵活地添加、修改或更新卡片的功能。
  5. 测试与质量控制

    • 卡片在生产后进行基本的功能性测试。
    • 最终的应用测试通常由应用加载方完成。
  6. 包装与分发

    • 卡片在没有应用的状态下完成包装。
    • 分发给各种客户,他们将根据具体需求自行配置卡片。

总结

预制卡的生产过程更为严格和封闭,主要面向需要高安全性和标准化应用的场合。而非预制卡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合需要个性化服务和频繁更新应用的环境。两者的选择取决于使用场景的具体需求和安全、灵活性的平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阿寻寻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