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粉丝抱怨说请教公司的前辈光学设计问题的时候,经常让我调调光阑。想咨询我下光阑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首先这里说的应该是孔径光阑,那么反过来问下,调节光阑会给光学系统轴上、轴外带来哪些变化呢?移动光阑对于轴上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从下图可以看出光阑分别在透镜不同位置,光线在透镜上的走向不会有任何变化,从三个文件也会知道,其点列图,波相差均是一模一样!
从相差角度来说,轴上仅仅存在球差,只要入瞳直径保持一样,也就是光线在透镜上的入射高度一致,孔径位置变化,不会对球差值有啥影响。那么接下来就是另外两个单色像差了,彗差和像散,这里从彗差这个角度讲解下这个光阑位置对于光学系统的影响!
彗差的概念,这里把百度的结果帖一下,大家回顾下这个基本的定义,其实里面有一局关键的话,就是球面透镜各个环带的光焦度不一样引起的,这个是不是有点熟悉?上篇帖子《平凸透镜为什么凸面朝向激光?》里面讲解的球差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原因。
这里也有上篇文章类的方法来和大家讲解下,希望能做到通俗易懂!还是按照上面,“不同环带下的光焦度不一样”来解释。
对于轴上不同的环带的光焦度不一样,带来的就是不同环带汇聚点在轴上的位置不一样,得到的光斑就是一个同心圆环样的光斑。
对于轴外不同的环带的光焦度不一样,带来的就是两个问题了,第一个和轴上一样。第二个就是不同的环带的汇聚的点垂轴距离不一样(或者说因为光焦度不一样,不同环带的像高不一样)。
文章到这里,还是讲解的慧差的基本知识!那么,接下来构建一个简单的单透镜来说明下我们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于彗差的校正及于光阑的位置对彗差的影响。单透镜30mm入瞳直径,厚度10mm,焦距100mm,半视场5°。如下所示:
三个图分别表示,光阑(标黄的面)在透镜前,光阑在透镜第一个面上,光阑在透镜后。其中绿色线条是透镜光轴(也是这个光学系统的光轴),经过孔径光阑中心。另外,轴外视场的主光线(蓝色光线)也会经过孔径光阑中心。不同视场的光线,在孔径光阑上是对称分布的。
明显可以看,光阑在透镜上的时候,彗差是最小的,在透镜前,彗差为正,在透镜后,彗差为负。那么怎么解释呢?其实,解释方法还是可以用上一个帖子的角度理论还解释:
这里由于分析的是彗差,所以分析的主要不是入射光线或出射光线角度大小,而是同一面Py=1和Py=-1下,入射角度或出射角度的差异,差异越大,不对称性就越大。下面我们利用操作数,对三个结构,py=1和-1下,前表面入射角度和后表面出射角度差值进行提取计算:
这里的结构CONF1、2、3分别对应的就是上面三个图,结构1最大差值为19.22°、结构2最大差值为10.34°、结构3最大差值为14.18°。可以看出光阑在透镜第一个面的差值最小,其彗差也是最小的。这里是从角度去理解的,其实也可以从Py=1和Py=-1光线在透镜上的对称性去理解这个。
老前辈让我们移动光阑其实就是在说明光学系统轴外像差需要再进一步调整了。从上面可以知道,调节光阑,彗差会出现正负变化,可以很好的去校正像差。常用来做初始结构的高斯镜头,光阑在中间透镜的后表面上。那么前1、2、3个面共同产生的负慧差与面4、5、6共同产生的正慧差相互抵消,实现了彗差的校正(注意ZEMAX中的赛德尔图上的正负和几何光学上是相反的)。
本帖是从彗差角度去说的,其实像散也可以这样类似去理解。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