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感的恶性循环

本文来自《万维钢.精英日课6:不安全感的恶性循环》,由于版权问题,无法共享文章。

文章大意: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在白宫公开羞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导致原定的签约仪式不欢而散,引发了国际舆论轩然大波。这场风波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现象——地位不安全感导致的恶性循环

同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等人2025年的研究表明,也印证了这种心理现象:拥有充分地位安全感的人更倾向于分享功劳,提升他人;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则倾向于把功劳据为己有,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同时文章用两个典型案例类比了这一点:一位管理者老陈因不安全感,长期打压才华横溢的下属小李,以维护自身地位;另一位领导老刘则因安全感十足,大胆提拔并鼓励下属小赵,积极推动他的成长。前者看似“强势”,实际陷入了不安全感的恶性循环,导致地位更不稳定;后者则在促进团队的同时,反而提升了自己的声望。

文章也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过度补偿理论」也解释了这种现象:人若缺乏安全感,就倾向于通过过度补偿,做出“零和博弈”的行为。他们试图通过压制他人来维护自我地位,却适得其反。现代社会推崇的地位,是他人给予的声望型地位,而非支配型地位,提升他人反而能提升自己的地位。

回到特朗普政府与泽连斯基冲突事件上,副总统万斯对泽连斯基咄咄逼人的态度,正体现了其个人强烈的不安全感,试图以强硬姿态掩饰内心焦虑。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过度补偿理论”也强调了类似观点:不安全感会让人采取防御性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培养一种纪律,强迫自己从零和思维中抽身而出,承认他人贡献,帮助他人,最终步入良性循环。

因此,从白宫风波到职场故事,都提醒我们:只有拥有安全感,愿意给予和帮助他人,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地位;否则,只会深陷不安全感的恶性循环,害人害己。

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上,由于地位下降或者边缘化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相当普遍,其滋味也着实令人难受,焦虑、迷茫也随之相伴。越是如此,越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通过贬低他人来维持虚假的优越感,这样只会让自身陷入更深的负面循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积极寻找破局的方法,以此摆脱这种困境。

希望上述能让你更从容,更大方一点。大方不只是一种美德,它更是一种理性选择。当你陷入某种焦虑情绪里打转儿的时候,你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纪律,必须跳出来,哪怕再顾不过来,也得做正确的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