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并La和Lb得到新的线性表Lc

21 篇文章 0 订阅
20 篇文章 2 订阅

已知线性表La和Lb中的数据元素按值非递减排列, 归并La和Lb得到新的线性表Lc,Lc的数据元素也按值非递减排列。主程序验证中,La和Lb中原始元素自行创建,屏幕结果输出中要求显示La和Lb中原始元素和最终归并结果。

 

#include<string.h>
#include<ctype.h>
#include<malloc.h> /* malloc()等 */
#include<limits.h> /* INT_MAX等 */
#include<stdio.h> /* EOF(=^Z或F6),NULL */
#include<stdlib.h> /* atoi() */
#include<io.h> /* eof() */
#include<math.h> /* floor(),ceil(),abs() */
#include<process.h> /* exit() */
/* 函数结果状态代码 */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 -1
/* #define OVERFLOW -2 因为在math.h中已定义OVERFLOW的值为3,故去掉此行 */
typedef int Status; /* Status是函数的类型,其值是函数结果状态代码,如OK等 */
typedef int Boolean; /* Boolean是布尔类型,其值是TRUE或FALSE */

typedef int ElemType;
//#include"c2-1.h"
/* c2-1.h 线性表的动态分配顺序存储结构 */
#define LIST_INIT_SIZE 10 /* 线性表存储空间的初始分配量 */
#define LISTINCREMENT 2 /* 线性表存储空间的分配增量 */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elem; /* 存储空间基址 */
    int length; /* 当前长度 */
    int listsize; /* 当前分配的存储容量(以sizeof(ElemType)为单位) */
} SqList;


//#include"bo2-1.c"
/* bo2-1.c 顺序表示的线性表(存储结构由c2-1.h定义)的基本操作(12个) */
Status InitList(SqList *L) /* 算法2.3 */
{
    /*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顺序线性表 */
    (*L).elem=(ElemType*)malloc(LIST_INIT_SIZE*sizeof(ElemType));
    if(!(*L).elem)
        exit(OVERFLOW); /* 存储分配失败 */
    (*L).length=0; /* 空表长度为0 */
    (*L).listsize=LIST_INIT_SIZE; /* 初始存储容量 */
    return OK;
}

Status DestroyList(SqList *L)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操作结果:销毁顺序线性表L */
    free((*L).elem);
    (*L).elem=NULL;
    (*L).length=0;
    (*L).listsize=0;
    return OK;
}

Status ClearList(SqList *L)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操作结果:将L重置为空表 */
    (*L).length=0;
    return OK;
}

Status ListEmpty(SqList L)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操作结果:若L为空表,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if(L.length==0)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int ListLength(SqList L)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操作结果:返回L中数据元素个数 */
    return L.length;
}

Status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1≤i≤ListLength(L) */
    /* 操作结果:用e返回L中第i个数据元素的值 */
    if(i<1||i>L.length)
        exit(ERROR);
    *e=*(L.elem+i-1);
    return OK;
}

int LocateElem(SqList L,ElemType e,Status(*compare)(ElemType,ElemType))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compare()是数据元素判定函数(满足为1,否则为0) */
    /* 操作结果:返回L中第1个与e满足关系compare()的数据元素的位序。 */
    /*           若这样的数据元素不存在,则返回值为0。算法2.6 */
    ElemType *p;
    int i=1; /* i的初值为第1个元素的位序 */
    p=L.elem; /* p的初值为第1个元素的存储位置 */
    while(i<=L.length&&!compare(*p++,e))
        ++i;
    if(i<=L.length)
        return i;
    else
        return 0;
}

Status PriorElem(SqList L,ElemType cur_e,ElemType *pre_e)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 */
    /* 操作结果:若cur_e是L的数据元素,且不是第一个,则用pre_e返回它的前驱, */
    /*           否则操作失败,pre_e无定义 */
    int i=2;
    ElemType *p=L.elem+1;
    while(i<=L.length&&*p!=cur_e)
    {
        p++;
        i++;
    }
    if(i>L.length)
        return INFEASIBLE;
    else
    {
        *pre_e=*--p;
        return OK;
    }
}

Status NextElem(SqList L,ElemType cur_e,ElemType *next_e)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 */
    /* 操作结果:若cur_e是L的数据元素,且不是最后一个,则用next_e返回它的后继, */
    /*           否则操作失败,next_e无定义 */
    int i=1;
    ElemType *p=L.elem;
    while(i<L.length&&*p!=cur_e)
    {
        i++;
        p++;
    }
    if(i==L.length)
        return INFEASIBLE;
    else
    {
        *next_e=*++p;
        return OK;
    }
}

Status List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算法2.4 */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1≤i≤ListLength(L)+1 */
    /* 操作结果:在L中第i个位置之前插入新的数据元素e,L的长度加1 */
    ElemType *newbase,*q,*p;
    if(i<1||i>(*L).length+1) /* i值不合法 */
        return ERROR;
    if((*L).length>=(*L).listsize) /* 当前存储空间已满,增加分配 */
    {
        newbase=(ElemType *)realloc((*L).elem,((*L).listsize+LISTINCREMENT)*sizeof(ElemType));
        if(!newbase)
            exit(OVERFLOW); /* 存储分配失败 */
        (*L).elem=newbase; /* 新基址 */
        (*L).listsize+=LISTINCREMENT; /* 增加存储容量 */
    }
    q=(*L).elem+i-1; /* q为插入位置 */
    for(p=(*L).elem+(*L).length-1; p>=q; --p) /* 插入位置及之后的元素右移 */
        *(p+1)=*p;
    *q=e; /* 插入e */
    ++(*L).length; /* 表长增1 */
    return OK;
}

Status ListDelete(SqList *L,int i,ElemType *e) /* 算法2.5 */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1≤i≤ListLength(L) */
    /* 操作结果:删除L的第i个数据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L的长度减1 */
    ElemType *p,*q;
    if(i<1||i>(*L).length) /* i值不合法 */
        return ERROR;
    p=(*L).elem+i-1; /* p为被删除元素的位置 */
    *e=*p; /* 被删除元素的值赋给e */
    q=(*L).elem+(*L).length-1; /* 表尾元素的位置 */
    for(++p; p<=q; ++p) /* 被删除元素之后的元素左移 */
        *(p-1)=*p;
    (*L).length--; /* 表长减1 */
    return OK;
}

Status ListTraverse(SqList L,void(*vi)(ElemType*))
{
    /* 初始条件:顺序线性表L已存在 */
    /* 操作结果:依次对L的每个数据元素调用函数vi()。一旦vi()失败,则操作失败 */
    /*           vi()的形参加'&',表明可通过调用vi()改变元素的值 */
    ElemType *p;
    int i;
    p=L.elem;
    for(i=1; i<=L.length; i++)
        vi(p++);
    printf("\n");
    return OK;
}



void MergeList(SqList La,SqList Lb,SqList *Lc) /* 算法2.2 */
{
    /* 已知线性表La和Lb中的数据元素按值非递减排列。 */
    /* 归并La和Lb得到新的线性表Lc,Lc的数据元素也按值非递减排列 */
    int i=1,j=1,k=0;
    int La_len,Lb_len;
    ElemType ai,bj;
    InitList(Lc); /* 创建空表Lc */
    La_len=ListLength(La);
    Lb_len=ListLength(Lb);
    while(i<=La_len&&j<=Lb_len) /* 表La和表Lb均非空 */
    {
        GetElem(La,i,&ai);
        GetElem(Lb,j,&bj);
        if(ai<=bj)
        {
            ListInsert(Lc,++k,ai);
            ++i;
        }
        else
        {
            ListInsert(Lc,++k,bj);
            ++j;
        }
    }
    while(i<=La_len) /* 表La非空且表Lb空 */
    {
        GetElem(La,i++,&ai);
        ListInsert(Lc,++k,ai);
    }
    while(j<=Lb_len) /* 表Lb非空且表La空 */
    {
        GetElem(Lb,j++,&bj);
        ListInsert(Lc,++k,bj);
    }
}

void print(ElemType *c)
{
    printf("%d ",*c);
}

int main()
{
    SqList La,Lb,Lc;
    int j,a[4]= {3,5,8,11},b[7]= {2,6,8,9,11,15,20};
    InitList(&La); /* 创建空表La */
    for(j=1; j<=4; j++) /* 在表La中插入4个元素 */
        ListInsert(&La,j,a[j-1]);
    printf("La= "); /* 输出表La的内容 */
    ListTraverse(La,print);
    InitList(&Lb); /* 创建空表Lb */
    for(j=1; j<=7; j++) /* 在表Lb中插入7个元素 */
        ListInsert(&Lb,j,b[j-1]);
    printf("Lb= "); /* 输出表Lb的内容 */
    ListTraverse(Lb,print);
    MergeList(La,Lb,&Lc);
    printf("Lc= "); /* 输出表Lc的内容 */
    ListTraverse(Lc,print);
}

结果截图:

  • 2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实验1:顺序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定义线性的顺序存储类型,实现C程序的基本结构,对线性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具体的函数定义。 2.掌握顺序的基本操作,实现顺序的插入、删除、查找以及求并集等运算。 3.掌握对多函数程序的输入、编辑、调试和运行过程。 二、实验要求 1.预习C语言中结构体的定义与基本操作方法。 2.对顺序的每个基本操作用单独的函数实现。 3.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实现顺序的下列基本操作: (1)初始化顺序La。 (2)将La置为空。 (3)销毁La。 (4)在La中插入一个的元素。 (5)删除La中的某一元素。 (6)在La中查找某元素,若找到,则返回它在La中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否则返回0。 (7)打印输出La中的元素值。 2.编写程序完成下面的操作: (1)构造两个顺序线性LaLb,其元素都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 (2)实现归并LaLb得到的顺序LcLc的元素也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 (3)假设两个顺序线性LaLb分别示两个集合A和B,利用 union_Sq操作实现A=A∪B。 四、思考与提高 假设两个顺序线性LaLb分别示两个集合A和B,如何实现A=A ∩B ? 实验2:单链基本操作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定义单链的结点类型,实现对单链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具体的函数定义,了解并掌握单链的类定义以及成员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2. 掌握单链基本操作及两个有序归并、单链逆置等操作的实现。 二 、实验要求 1.预习C语言中结构体的定义与基本操作方法。 2.对单链的每个基本操作用单独的函数实现。 3.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完成单链的下列基本操作: (1)初始化单链La。 (2)在La中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结点。 (3)删除La中的第i个元素结点。 (4)在La中查找某结点并返回其位置。 (5)打印输出La中的结点元素值。 2 .构造两个带有头结点的有序单链LaLb,编写程序实现将LaLb合并成一个有序单链Lc。 合并思想是:程序需要3个指针:pa、pb、pc,其中pa,pb分别指向LaLb中当前待比较插入的结点,pc 指向Lc中当前最后一个结点。依次扫描LaLb中的元素,比较当前元素的值,将较小者链接到*pc之后,如此重复直到LaLb结束为止,再将另一个链余下的内容链接到pc所指的结点之后。 3.构造一个单链L,其头结点指针为head,编写程序实现将L逆置。(即最后一个结点变成第一个结点,原来倒数第二个结点变成第二个结点,如此等等。) 四、思考与提高 1.如果上面实验内容2中合并的内不允许有重复的数据该如何操作? 2.如何将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La分解成两个同样结构的单链LbLc,使得Lb中只含La中奇数结点,Lc中含有La的偶数结点? 实验3:循环队列基本操作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并能实现循环队列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了解用队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实验要求 1.进行队列的基本操作时要注意队列“先进先出”的特性。 2.复习关于队列操作的基础知识。 3.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任意输入队列长度和队列中的元素值,构造一个顺序循环队列,对其进行清空、插入元素、返回队头元素以及删除队头元素操作。 2.约瑟夫环的实现:设有n个人围坐在圆桌周围,现从某个位置 i 上的人开始报数,数到 m 的人就站出来。下一个人,即原来的第m+1个位置上的人,又从1开始报数,再是数到m的人站出来。依次重复下去,直到全部的人都站出来,按出列的先后又可得到一个的序列。由于该问题是由古罗马著名的史学家Josephus提出的问题演变而来,所以通常称为Josephus 问题。 例如:当n=8,m=4,i=1时,得到序列为: 4,8,5,2,1,3,7,6 编写程序选择循环队列作为存储结构模拟整个过程,并依次输出出列的各人的编号。 实验4:矩阵的压缩存储及相关操作 (第11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下三角矩阵的输入、输出、转置算法。 2.理解稀疏矩阵的三元组类型定义,掌握稀疏矩阵的输入、输出、转置算法。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的算法思想。 2.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三、实验内容 1.所谓上(下)三角矩阵是指矩阵的下(上)三角中的元素均为常数或零的n阶矩阵。此时除了存储上(下)三角矩阵中的元素之外再加一个存储常数的空间即可。三角矩阵中的重复元素c可共享一个存储空间,其余的元素正好有n×(n+1)/2个,因此,三角矩阵可压缩到向量Sa[0……n×(n+1)/2]中,其中c存放在向量的最后一个分量中。用向量Sa[0……n×(n+1)/2]压缩存储下三角矩阵,编写程序任意输入一个下三角矩阵,对其进行转置,输出转置后的矩阵。 2.用三元组顺序压缩存储稀疏矩阵,编写程序任意输入一个稀疏矩阵,对其进行转置,输出转置后的矩阵。 四、思考与提高 如何计算一个三元组示的稀疏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以及两个三元组示的稀疏矩阵的乘积? 实验5: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 (第十三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学会实现二叉树结点结构和对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对二叉树每种操作的具体实现,学会利用递归方法编写对二叉树这种递归数据结构进行处理的算法。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任意输入二叉树的结点个数和结点值,构造一棵二叉树,采用三种递归遍历算法(前序、中序、后序)对这棵二叉树进行遍历并计算出二叉树的高度。 2 .编写程序生成下面所示的二叉树,并采用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对此二叉树进行遍历 四、思考与提高 1.如何计算二叉链存储的二叉树中度数为1的结点数? 2.已知有—棵以二叉链存储的二叉树,root指向根结点,p指向二叉树中任一结点,如何求从根结点到p所指结点之间的路径? 实验6:二分查找、Hash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第十五三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二分查找算法并能在有序中进行查找操作。 2. 掌握Hash的相关算法。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复习顺序及二叉树的基本操作过程。 3.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二分查找又称为折半查找,它要求要查找的顺序必须是有序,即中结点按关键字有序.并且要用顺序存储结构。 基本思想是:首先将给定值key与中中间位置记录的关键字相比较,若二者相等,则查找成功,否则根据比较的结果确定下次查找的范围是在中间记录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然后在的查找范围内进行同样的查找,如此重复下去,直到在中找到关键字与给定值相等的记录,或者确定中没有这样的记录。 编写程序构造一个有序La,从键盘接收一个关键字key,用二分查找法在La 中查找key,若找到则提示查找成功并输出key所在的位置,否则提示没有找到信息。 2.编写程序实现Hash的建立、删除、插入以及查找操作。 程序应包含的主要功能函数有: Hash( ):计算哈希地址 InitialHash( ):初始化哈希 SearchHash( ):在哈希中查找关键字 InsertHash( ):向哈希中插入关键字 DeleteHash( ):删除哈希中某一关键字 PrintHash ( ):打印输出哈希 四、思考与提高 如何利用二分查找算法在一个有序中插入一个元素x,并保持的有序性? 实验7:至少三种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第十六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插入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以及归并排序的算法并加以应用。 2.对各种查找、排序技术的时间、空间复杂性有进一步认识。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实现下述五种算法至少三种,并用以下无序序列加以验证: 49,38,65,97,76,13,27,49 1.简单插入排序 2.冒泡排序 3.快速排序 4.归并排序 5.堆排序 四、思考与提高 1.设有1000个无序的元素,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挑出其中前10个最大的元素,采用哪一种排序方法最好?为什么? 2.如何构造一种排序方法,使五个整数至多用七次比较就可以完成排序任务? 实验8:集成实验 一、 实验目的 目的:扩大编程量,完成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全过程。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将已经实现的模块装配在一起,由菜单进行管理,形成一个小型多功能软件。 while(1){ menuList(); scanf(&n); switch(n){ case 1:……;break; case 2:……;break; . . case 0:return; } } 如: • MenuSelect( ){ int select; SqList A , B , C ; MenuList( ); /* 打印菜单 */ scanf(“%d”,&select;); switch(select){ case 1: InitList_Sq( &A ); break; case 2: InitList_Sq( &B ); break; case 3: Insert(&A);break; case 4: Insert(&B );break; case 5: Union(&A ,B);break; ………….. default: printf(“\n ERROR\n”); } } 四、思考与提高 1. 优化已完成的程序,使整个实验形成至少三级菜单管理; 2.美化输出界面,使得操作友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