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02-续上篇tcp

一、字节序转换接口

第一组:
1 #include <arpa/inet.h>
2
3 uint32_t htonl ( uint32_t hostlong );
4 uint16_t htons ( uint16_t hostshort );
5 uint32_t ntohl ( uint32_t netlong );
6 uint16_t ntohs ( uint16_t netshort );
说明:
        h代表 主机host
        n代表 网络network
        s 代表 端口号short
        l代表 IP地址
返回值:
        成功返回 要转换的字节序 失败返回 -1
第二组:
1          #include <sys/socket.h>
2          #include <netinet/in.h>
3          #include <arpa/inet.h>
4        //只能用于 IPV4 转换
        int inet_aton ( const char * cp , struct in_addr * inp ); // 主机转网络
        in_addr_t inet_addr ( const char * cp ); // 主机转网络
        in_addr_t inet_network ( const char * cp ); // 网络转主机
        char * inet_ntoa ( struct in_addr in ); // 网络转主机

 第三组:

1 #include <arpa/inet.h>
2 //IPV4 IPV6 都兼容的函数
3 int inet_pton ( int af , const char * src , void * dst );
作用:主机转网络
参数:
        af:选择哪一种IP地址协议
                AF_INET IPV4协议
                AF_INET6 IPV6协议
        src: 要转换的主机IP地址
        dst:转换之后的网络IP地址

 1 const char *inet_ntop(int af, const void *src,char *dst, socklen_t size);

作用:网络转主机
参数:
        af:选择哪一种IP地址协议:
                AF_INET IPV4协议
                AF_INET6 IPV6协议
        src: 转换之后的主机IP地址
        dst:要转换的网络IP地址
        size:转换的大小

二、端口号复用

1 #include <sys/types.h>
2 #include <sys/socket.h>
3 int setsockopt ( int s , int level , int optname , const void * optval , , socklen_toptlen );

 函数作用

        设置端口号可以复用

参数:
        s:套接字文件描述符
        level 代表欲设置的网络层, 一般设成 SOL_SOCKET 以存取 socket 层
        optname:SO_REUSEADDR 端口号复用
        optval 代表欲设置的值, 比如给它一个1,表示使能 端口号复用
        optlen 则为 optval 的长度
1 // 所以设置端口号可以复用 , 这两条语句放在 绑定 bind 之前
2 int optval = 1 ;
3 setsockopt ( socketfd , SOL_SOCKET , SO_REUSEADDR , & optval , sizeof ( optval ));

三、TCP通讯时序

下图是一次TCP通讯的时序图。TCP连接建立断开。包含大家熟知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在这个例子中,首先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发送请求,然后服务器端响应请求,然后客户端主动关闭 连接。两条竖线表示通讯的两端,从上到下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注意,数据从一端传到网络的另一 端也需要时间,所以图中的箭头都是斜的。双方发送的段按时间顺序编号为1-10,各段中的主要信息 在箭头上标出,例如段2的箭头上标着SYN, 8000(0), ACK1001, ,表示该段中的SYN位置1,32位序号是8000,该段不携带有效载荷(数据字节数为0),ACK位置1,32位确认序号是1001,带有一个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报文长度)选项值为1024。

建立TCP连接(三次握手)的过程

1.客户端发送一个带SYN标志的TCP报文到服务器。这是三次握手过程中的段1。
客户端发出段1,SYN位表示连接请求。序号是1000,这个序号在网络通讯中用作临时的地址,每发一个数据字节,这个序号要加1,这样在接收端可以根据序号排出数据包的正确顺序,也可以发现丢包的情况,另外,规定SYN位和FIN位也要占一个序号,这次虽然没发数据,但是由于发了SYN位,因此下次再发送应该用序号1001。mss表示最大段尺寸,如果一个段太大,封装成帧后超过了链路层的最大帧长度,就必须在IP层分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客户端声明自己的最大段尺寸,建议服务器端发来的段不要超过这个长度。
2.服务器端回应客户端,是三次握手中的第2个报文段,同时带ACK标志和SYN标志。它表示对刚才客户端SYN的回应;同时又发送SYN给客户端,询问客户端是否准备好进行数据通讯。
服务器发出段2,也带有SYN位,同时置ACK位表示确认,确认序号是1001,表示“我接收到序号
1000及其以前所有的段,请你下次发送序号为1001的段”,也就是应答了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同时也给客户端发出一个连接请求,同时声明最大尺寸为1024。
3.客户必须再次回应服务器端一个ACK报文,这是报文段3。 客户端发出段3,对服务器的连接请求进行应答,确认序号是8001。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
分别给对方发了连接请求,也应答了对方的连接请求,其中服务器的请求和应答在一个段中发出,因此一共有三个段用于建立连接,称为“三方握手(three-way-handshake)”。在建立连接的同时,双方协商了一些信息,例如双方发送序号的初始值、最大段尺寸等。
在TCP通讯中,如果一方收到另一方发来的段,读出其中的目的端口号,发现本机并没有任何进程使用这个端口,就会应答一个包含RST位的段给另一方。例如,服务器并没有任何进程使用8080端口,我们却用telnet客户端去连接它,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SYN段就会应答一个RST段,客户端的telnet程序收到RST段后报告错误Connection refused:
1 $ telnet 192.168.0.200 8080
2 Trying 192.168.0.200 ...
3 telnet : Unable to connect to remote host : Connection refused

数据传输的过程

1.客户端发出段4,包含从序号1001开始的20个字节数据。
2.服务器发出段5,确认序号为1021,对序号为1001-1020的数据表示确认收到,同时请求发送序号1021开始的数据,服务器在应答的同时也向客户端发送从序号8001开始的10个字节数据,这称为piggyback。
3.客户端发出段6,对服务器发来的序号为8001-8010的数据表示确认收到,请求发送序号8011开始的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ACK和确认序号是非常重要的,应用程序交给TCP协议发送的数据会暂存在TCP层的发送缓冲区中,发出数据包给对方之后,只有收到对方应答的ACK段才知道该数据包确实发到了对方,可以从发送缓冲区中释放掉了,如果因为网络故障丢失了数据包或者丢失了对方发回的ACK段,经过等待超时后TCP协议自动将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包重发。

关闭连接(四次挥手)的过程

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只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1.客户端发出段7,FIN位表示关闭连接的请求。
2.服务器发出段8,应答客户端的关闭连接请求。
3.服务器发出段9,其中也包含FIN位,向客户端发送关闭连接请求。
4.客户端发出段10,应答服务器的关闭连接请求。
建立连接的过程是三方握手,而关闭连接通常需要4个段,服务器的应答和关闭连接请求通常不合并在一个段中,因为有连接 半关闭 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客户端关闭连接之后就不能再发送数据给服务器了,但是服务器还可以发送数据给客户端,直到服务器也关闭连接为止。

四、滑动窗口 (TCP流量控制)

现在我们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发送端发送的速度较快,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处理的速度较慢,而 接收缓冲区的大小是固定的,就会丢失数据。TCP协议通过“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机制解决这一问题。看下图的通讯过程:
1. 发送端发起连接,声明最大段尺寸是 1460 ,初始序号是 0 ,窗口大小是 4K ,表示 我的接收缓冲区还有 4K 字节空闲,你发的数据不要超过4K” 。接收端应答连接请求,声明最大段尺寸是 1024 ,初始序号是 8000 ,窗口大小是6K。发送端应答,三方握手结束。
2. 发送端发出段 4-9 ,每个段带 1K 的数据,发送端根据窗口大小知道接收端的缓冲区满了,因此停止发送数据。
3. 接收端的应用程序提走 2K 数据,接收缓冲区又有了 2K 空闲,接收端发出段 10 ,在应答已收到 6K 数据的同时声明窗口大小为2K
4. 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又提走 2K 数据,接收缓冲区有 4K 空闲,接收端发出段 11 ,重新声明窗口大小为 4K
5. 发送端发出段 12-13 ,每个段带 2K 数据,段 13 同时还包含 FIN 位。
6. 接收端应答接收到的 2K 数据( 6145-8192 ),再加上 FIN 位占一个序号 8193 ,因此应答序号是 8194 ,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接收端同时声明窗口大小为2K
7. 接收端的应用程序提走 2K 数据,接收端重新声明窗口大小为 4K
8. 接收端的应用程序提走剩下的 2K 数据,接收缓冲区全空,接收端重新声明窗口大小为 6K
9. 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在提走全部数据后,决定关闭连接,发出段 17 包含 FIN 位,发送端应答,连接完全关闭。 上图在接收端用小方块表示1K数据,实心的小方块表示已接收到的数据,虚线框表示接收缓冲区,因此套在虚线框中的空心小方块表示窗口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应用程序提走数据,虚线框是向右滑动的,因此称为 滑动窗口
从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发送端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在底层通讯中这些数据可能被拆成很多数据包来发送,但是一个数据包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

五、TCP状态转换

这个图N多人都知道,它排除和定位网络或系统故障时大有帮助,但是怎样牢牢地将这张图刻在脑中呢?那么你就一定要对这张图的每一个状态,及转换的过程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之中。下面对这张图的11种状态详细解析一下,以便加强记忆!不过在这之前,先回顾一下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以及 关闭连接的四次挥手过程。

CLOSED:表示初始状态。

LISTEN:该状态表示服务器端的某个SOCKET处于监听状态,可以接受连接。

SYN_SENT:这个状态与SYN_RCVD遥相呼应,当客户端SOCKET执行CONNECT连接时,它首先发送SYN报文,随即进入到了SYN_SENT状态,并等待服务端的发送三次握手中的第2个报文。SYN_SENT状态表示客户端已发送SYN报文。
SYN_RCVD: 该状态表示接收到SYN报文,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状态是服务器端的SOCKET在建立TCP连接时的三次握手会话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很短暂。此种状态时,当收到客户端的ACK报文后,会进入到ESTABLISHED状态。
ESTABLISHED:表示连接已经建立。
FIN_WAIT_1: FIN_WAIT_1和FIN_WAIT_2状态的真正含义都是表示等待对方的FIN报文。区别是:FIN_WAIT_1状态是当socket在ESTABLISHED状态时,想主动关闭连接,向对方发送了FIN报文,此时该socket进入到FIN_WAIT_1状态。
FIN_WAIT_2状态是当对方回应ACK后,该socket进入到FIN_WAIT_2状态,正常情况下,对方应马上回应ACK报文,所以FIN_WAIT_1状态一般较难见到,而FIN_WAIT_2状态可用netstat看到。
FIN_WAIT_2:主动关闭链接的一方,发出FIN收到ACK以后进入该状态。称之为半连接或半关闭状态。该状态下的socket只能接收数据,不能发。
TIME_WAIT: 表示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并发送出了ACK报文,等2MSL后即可回到CLOSED可用状态。如果FIN_WAIT_1状态下,收到对方同时带 FIN标志和ACK标志的报文时,可以直接进入到TIME_WAIT状态,而无须经过FIN_WAIT_2状态。
CLOSING: 这种状态较特殊,属于一种较罕见的状态。正常情况下,当你发送FIN报文后,按理来说是应该先收到(或同时收到)对方的 ACK报文,再收到对方的FIN报文。但是CLOSING状态表示你发送FIN报文后,并没有收到对方的ACK报文,反而却也收到了对方的FIN报文。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此种情况呢?如果双方几乎在同时close一个SOCKET的话,那么就出现了双方同时发送FIN报文的情况,也即会出现CLOSING状态,表示双方都正在关闭SOCKET连接。
CLOSE_WAIT: 此种状态表示在等待关闭。当对方关闭一个SOCKET后发送FIN报文给自己,系统会回应一个ACK报文给对方,此时则进入到CLOSE_WAIT状态。接下来呢,察看是否还有数据发送给对方,如果没有可以 close这个SOCKET,发送FIN报文给对方,即关闭连接。所以在CLOSE_WAIT状态下,需要关闭连接。
LAST_ACK: 该状态是被动关闭一方在发送FIN报文后,最后等待对方的ACK报文。当收到ACK报文后,即可以进入到CLOSED可用状态。

六、C/S模型-TCP

下图是基于TC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程序的一般流程:

 

服务器调用socket()、bind()、listen()完成初始化后,调用accept()阻塞等待,处于监听端口的状态,客户端调用socket()初始化后,调用connect()发出SYN段并阻塞等待服务器应答,服务器应答一个SYN-ACK段,客户端收到后从connect()返回,同时应答一个ACK段,服务器收到后accept()返回。
数据传输的过程:
建立连接后,TCP协议提供全双工的通信服务,但是一般的客户端/服务器程序的流程是由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服务器被动处理请求,一问一答的方式。因此,服务器从accept()返回后立刻调用read(),读socket就像读管道一样,如果没有数据到达就阻塞等待,这时客户端调用write()发送请求给服务器,服务器收到后从read()返回,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处理,在此期间客户端调用read()阻塞等待服务器的应答,服务器调用write()将处理结果发回给客户端,再次调用read()阻塞等待下一条请求,客户端收到后从read()返回,发送下一条请求,如此循环下去。
如果客户端没有更多的请求了,就调用close()关闭连接,就像写端关闭的管道一样,服务器的read() 返回0,这样服务器就知道客户端关闭了连接,也调用close()关闭连接。注意,任何一方调用close() 后,连接的两个传输方向都关闭,不能再发送数据了。如果一方调用shutdown()则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仍可接收对方发来的数据。
在学习socket API时要注意应用程序和TCP协议层是如何交互的: 应用程序调用某个socket函数时
TCP协议层完成什么动作,比如调用connect()会发出SYN段 应用程序如何知道TCP协议层的状态变化,比如从某个阻塞的socket函数返回就表明TCP协议收到了某些段,再比如read()返回0就表明收到了FIN段。
1 netstat - an | grep tcp 查看所有 tcp 连接包括 LISTEN 状态

 

思考: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才能进入CLOSE状态?
答案:MSL指的是报文在网络中最大生存时间。在客户端发送到服务端的FIN确认包ACK后,这个ACK 包有可能到达不了,服务器端如果接收不到ACK包就会重新发送FIN包。所以客户端发送ACK后需要留 出2MSL时间(ACK到达服务器器+服务器发送FIN重传包,一来一回)等待确认服务器端确实收到了ACK包。也就是说客户端如果等待2MSL时间也没收到服务器端重传的FIN包,则就可以确认服务器已经收到客户端发送的ACK包。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