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思维角度、处世方法等都不同。很多时候,运用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并不一定能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多与他人交流,集思广益,才有可能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
一、沟通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任何一场沟通都要具备明确的目标,目标是高效沟通的起点和终点。双方只有围绕这个目标沟通,才能不偏离主题,不忘记初心。
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也可能不同。有人喜欢平铺直叙地说,有人喜欢激情万丈地表达,有人喜欢摆事实讲道理,有人喜欢凭感觉来……因此,在沟通过程中,不同的人所用的语气、语调不同,沟通结果也不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习惯、风格或偏好,我们很难改变别人的沟通习惯。
共情沟通。什么是“共情沟通”呢?就是倾听者对倾诉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引导倾诉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继而影响并改变他。简单来说,就是沟通时要有同理心,在别人悲痛时,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悲痛;在别人烦恼时,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烦恼。在沟通中,如果你能通过你的语气、语调将这些相应的感觉表达出来,那么你一定能够获得对方的共鸣,你们的沟通也会更加顺利、更加深入。
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语言+38%的声调+55%的肢体语言。
真正好的沟通一定能让沟通双方彼此接收到准确的信息,能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能接受对方的观点,并使对方采取相应的行动或做出某种改变。
二、沟通的本质是尊重与合作
大脑皮层:它是帮助我们学习各种知识的部位,如果你还没完全学会开车或刚刚拿到驾驶证,你会发现开车是件非常吃力的事。
基底核:进入你的大脑基底核中,成为你的潜意识,它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节省能量,无须再通过学习和思考就能完成某件事。如果你完全掌握了这种技能,几乎无须动脑就能轻松驾车,因为这个技能已进入你的大脑基底核之中。
不尊重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随便给别人贴标签就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沟通方式,大家应反思一下自己,如果曾有过,应尽量避免。沟通的前提是尊重,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负面情绪,不要让情绪影响到理性分析。即使你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要随便给对方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
忽视对方的感受
用威胁的口气说话
喜欢与别人攀比
三、沟通高手都善于掌控情绪
沟通的魅力,就在于能对对方的感受有切身的体会。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个沟通的公式,大家可以学着套用一下,这个公式就是“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
在脑缘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叫作杏仁核,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同时还负责学习和记忆功能。当人体遭受外界刺激时,杏仁核会促使人出现强烈的朝向反应。
比如,在出现愤怒情绪时,我们就马上对自己说:“我的杏仁核起作用了,我要缓一下。”“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让情况更糟,我要想想是否有更恰当的处理方法,或其他可能性。”
大脑皮层中还有个基底核,也就是我们潜意识存在的地方。当我们做某些事形成习惯后,这些习惯就会被存入潜意识之中,并不断强化。此后再做类似的事,基底核就会直接控制我们的行为,因为它们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
出于内在动力或意愿去完成一件事时,人的内心应该是充满热情的;而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下,人的内心往往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怨恨。
从人格角度来说,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不论对方是否犯错,你在与对方沟通时都不应该说一些带有贬损对方自尊和人格的话。与此同时,为了让沟通更有效,在批评之后,你还要尽量帮助对方面对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时进行适当的沟通,让对方感觉到你解决问题的善意和真诚,让你们的沟通达到相互满意的结果。
1、表达感受,提出诉求
当然,在表达感受时,要多使用“我”,少使用“你”,这样就能更好地避免暴力沟通的发生,像“我感觉……”“我认为……”等,都是在陈述自己的情绪状态。 很多人在描述问题时,往往会不经意地带进个人评价,导致诉求和对现状的描述混为一谈,影响沟通,这一点要尽量避免。
2、阐述诉求的原因
3、向对方提出你的建议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大多是因为有其他的人或事诱发了我们的情绪,而再往上推演,也一定有其他的人或事点燃了这把火,这个人制造了糟糕的情绪,就如同释放一个病毒,后面在不断地复制和传递。
①观察:只讲事实,不加入评判
把你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准确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讲事实,而不是先表达观点。
在沟通过程中,你的遣词造句也要注意,有一些词是不能用的。比如“你从来都不……”“你一直……”“你总是……”“你又……”这些词只要一出现,马上就会变成评判,对方就会认为你这样是在针对他,他自然会提出反驳,从而导致沟通受阻。
②感受:说出真实感受,挖掘真实需要
要直接、清楚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觉得很难过”“我感到很失落”“我很担心”等等,这些都是你的切身感受和体会。相比批评和指责,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容易让人接受。真实的感受应该是“我自己感受到了一种感觉”,而不是被别人怎么样。
我觉得你让我很生气。”在这句话当中,你所表达出来的不是发生的事情让你很生气,而是对方这个人让你很生气,这就不是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受是,当时发生的事情让你心里不舒服。
表达辛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觉得我最近很辛苦。”这样的表述也不是你的真实感受,而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觉得很辛苦,应该是你最近工作很忙。
表达辛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觉得我最近很辛苦。”这样的表述也不是你的真实感受,而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觉得很辛苦,应该是你最近工作很忙。
③行动: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
比如,你想让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可以这样说:“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才能记住饭前要洗手?一起协商解决问题。就是不带评判地去观察,说出真实感受,挖掘出真实需要,最后再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
四、沟通要从了解需求开始
情绪是需求没能获得满足的一种外在表达。
有的孩子总想玩手机,不愿意写作业,家长很生气,原因就在于他们期望孩子听话、认真学习的需求没得到满足;
丈夫半夜回家,妻子很愤怒,是因为她渴望陪伴的需求没得到满足;
一个人的心态是富足还是匮乏,关键在于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总是威胁、吓唬孩子,用逼迫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慢慢就会失去自我选择的能力。
孩子特别听话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表明他正在渐渐失去自我选择的能力,内心也在逐渐变得匮乏,继而觉得除了听话之外别无选择。
五、如何有效提问与倾听
只有通过恰当的提问和启发,引导对方深入、广泛地进行思考,让对方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他也才可能会对你抱有感激之心。充分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改进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沟通高手。
启发式提问, 唤醒对方的内在动力。启发式提问可以激发对方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现状的认知。就是向对方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对方的大脑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让对方感觉“我真的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然后引导对方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梳理,寻找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现状的标准路径
第一步都是觉知。
即通过启发让一个人知道他有哪些问题,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些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我们可以改变,
第二步就是接纳。
接纳自己的现状,哪怕现在的自己很糟糕,我们也仍然爱自己。
第三步改变现状。做到前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