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发展及电网用电平衡现状
近些年,我国城市建筑的电网供给和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当受建筑空调季节性负荷的影响时。一方面夏季及冬季电力负荷短缺,而另外一方面全年仍然存在着发电设备过剩、运行小时数不足等问题。以加州为例,夏季高峰用电中 50%左右为空调用电,直接形成季节性高峰负荷。电网出现高峰负荷加大、峰谷差加剧以及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增加等特征,导致电网供需平衡问题突出、安全可靠运行受到严重威胁[1]。以上海为例,如图 1.1 所示,2015 年上海夏季用电峰值为 2700 MW 左右,而每年负荷为峰值负荷 90%的高峰负荷持续时间不超过 100 小时,95%以上的不超 50 小时[2]。而为了用电安全,需要建立足够的装机容量来满足这些高峰负荷。到 2017-2018 年,上海夏季峰值负荷增加到了 3100 MW 左右,尖峰负荷问题更加凸显,电网供需平衡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随着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15 年,我 国可再生能源,主要为水力发电,累计并网总容量达到 500 GW,占全部电网发 电容量的 33.3%,总 发电量为 13.93 × 105 GW·h,占电网发电量的 24.8%;至 2017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并网总容量达到 650 GW,其中风电约为 1.64 GW, 太阳能发电约为 1.3 GW,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占全部电网发电容量的 36.6%,总发电量占电网发电容量的 26.5% [3]。间歇性能源例如风电和太阳能的并网, 使我国电力系统面临更加严重的供需平衡的挑战。如果电网不能进行有效调节, 将导致严重的弃光、弃风现象。例如,在电网用电低谷(一般为夜间)时,电网用户端负荷需求较低,若此时风力发电大增,而煤电受到最小发电量的限制,无法为风电腾出并网空间,从而导致弃风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供暖季,一些热电 联产项目按照“以热定电”的规则来发电,更加削弱了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能力[4]。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需求侧的需求弹性将至关重要。电力系统供应和需求需要保持时间上的平衡,电力需求弹性能够平衡电力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需求响应
电是一种很难大规模存储的能源形式,当一个城市电网的电力供应和需求存 在较大的差距的时候,常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办法是通过相对简单的直接拉闸限电,此种方式会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及用户舒适性。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挖掘电力 需求侧的弹性用电资源,通过各种电力平衡调控手段,实现峰值用电的削减或转 移到用电低谷,从而维持电力的供需平衡,称为电力需求响应,简称需求响应 (Demand Response,DR)。下图为一建筑示例需求响应高峰负荷削减示意图。
建筑是现代城市用电大户,智能电网中的交互式建筑(Grid-interactive building)近些年被提出,用来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问题[2, 5]。为了缓解电网中需求侧及供给侧日渐不平衡的问题,建筑需求响应得到了快速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需求响应不仅指的是在电网用电高峰减少用电负荷,也可以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