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第47任总统,标志“特朗普2.0”时代的正式开启。从首日行政令剑指《巴黎气候协定》到系统性裁撤科研机构,这场“科学寒冬”的连锁反应正以惊人速度蔓延。在诸多危机中,一项潜在威胁对于国际生物研究者即为致命:对公共科学数据库的冲击——尤其是作为生命科学基石的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当政治意志与科学自由激烈碰撞,全球研究者担忧,这座存储超300万组基因数据的“数字方舟”,或将面临资金断流、审查加码与数据孤岛化的三重绞杀……
2025年1月27日,特朗普政府颁布联邦资金冻结令,以"重塑科研优先级"为由,暂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总额 47 亿美元的年度拨款审批。尽管联邦法院于次日紧急叫停该行政令,但白宫团队通过系统性干预NIH拨款审核程序,以"延长行政通知期"为由禁止发布联邦注册公告,变相阻断拨款评审会议召开,导致全球最大生物医学资助机构陷入功能性瘫痪。
据《Nature》披露的 NIH 内部邮件,特朗普团队将联邦注册公告提交截止期限从15天延长至35天,此举直接导致2025年3月28日前 无法召开 任何评审会议。截至2月20日,NIH积压的待审项目已超过常规负荷的300%,23个下属研究所的顾问委员会季度会议被迫取消,而近期逾 1100 名项目官员和评审专家的裁员(占员工总数6%)更使评审系统雪上加霜。威斯康星大学研究者Aaron Hoskins等科学家因拨款冻结面临实验室停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已宣布暂停招聘。随着9月30日财政年度截止日逼近,若积压资金无法释放,NIH或将因"未履行国会拨款指令"陷入法律追责,这场政治博弈正在将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全球领导地位推向悬崖边缘。
以下是相关时间线:
1月20日:特朗普首日行政令
特朗普签署核心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其他命令要求大幅裁减联邦机构人员、冻结对外援助资金,并试图在全美政府范围内取消多元化项目及相关资金支持。
1月21日:NIH研究活动暂停
由于上级部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全面暂停外部沟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被迫中止研究基金评审小组运作,暂停差旅及培训活动。
1月27日:联邦基金全面冻结
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备忘录宣布冻结数万亿美元联邦资金。次日法院暂缓冻结令,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仍维持资金冻结。
1月31日:CDC数据库下架与论文审查
根据特朗普关于多元化政策及性别术语替换的行政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架了包括艾滋病统计数据、青少年健康等网页,并要求科学家撤回所有待审论文以删除性别相关表述。直到 2月11日根据法庭指令,相关网站暂时恢复上线。
2月2日:NSF申请解冻资金
国家科学基金会依据1月28日法庭裁决解冻资金,但据《自然》获悉仍在严格筛查基金申请,对包含"女性"等敏感词的提案进行特别标记。
2月6日:卫生项目危机
对外援助冻结后,美国国际开发署官员收到裁员通知,计划从万人规模裁减至290人,严重威胁艾滋病和疟疾防治项目。2月13日法院暂令解冻援助资金。
2月7日:NIH间接经费削减令
NIH宣布将科研间接成本(涵盖水电、垃圾处理、行政等必要开支)资助比例从平均40%降至15%,预计削减数十亿美元预算。2月10日政策生效前,法院暂缓该改革。
2月14日:科研机构裁员启动
作为联邦机构改革计划的一部分,NIH、CDC、NSF及环保署开始向数千名员工发放解雇通知。尽管部分人员刚获晋升或部门调动,但因入职未满两年处于"试用期"均被解聘。
引用: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525-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