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保”已成为不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的重要考虑因素。
10年前,国家发布十二五规划,对于环境保护的布局也愈发清晰起来。环保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低碳出行”、“绿色节能”等关键词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资本将视线调转向了环保行业,环保行业已然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庞大的蓝海引人关注。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诸如东方园林、巴安水务、博天环境等环保行业内的企业公布了2021年的财报。这些年度财报有一个共同点——净利润出现亏损。既然环保行业的发展前景如此良好,为什么企业还会出现普遍亏损的情况呢?在未来,各类环保企业究竟何去何从呢?
多方助力,环保行业本应是风口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大步向前,经济一路高歌的背后是环境的每况愈下。烟尘滚滚、雾霾频频,往日的青山不再青、绿水不再绿,正是在这荒芜凋敝的温床上孕育了中国环保产业最初的萌芽。环保市场形成之初,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环境齐头并进,规模并不算大。1988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38亿元,实现利润8.3亿元。
九十年代后,环保产业逐渐稳步发展,多项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对于环保的投资力度大幅增加,环保行业也驶上了“快车道”。十二五规划为环保产业打开了新的缺口,环境政策持续加码,环境执法监督也进一步深化。多年以来,环保产业在防治污染、维护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不断发展壮大。
到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1689.9亿元,利润166.7亿元,相较于十年前,已经翻了数十倍,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已经达到了1.9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为4.5%。相较于最初的38亿元,如今已是云泥之别,由此可见环保行业已经在国内发展大潮中迸发出了“千亿蓝海”,近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环保的部分,更是为环保行业的再度跃迁奠定了主基调。
是什么赋予了环保行业突飞猛进的原动力?一个国家的环保产业的潜在需求空间往往是由环境污染总量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决定的。经济的发展靠生产活动带动,而工业生产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环保产业应运而生且逐渐发展壮大。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总量必然不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并比上年增长5.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一个潜在需求非常旺盛的朝阳产业。
与国外相比,我国环保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的赋能对环保企业的发展影响权重较大。两会对于环保问题的热切关注以及“30·60”碳中和的目标达成,对这个行业有了强大的助推力作用。此外,环保部规划院的测算显示,“十三五”全社会的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三倍以上。这些政策的助力和资金的护航无疑是支撑环保产业发展动能的“跷跷板”。
政策资金的落位叠加不断提升的科研水平,我国环保技术装备也在不停更新迭代: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脱硝等烟气治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污水和常规工业废水处理,已形成多种成熟稳定的成套工艺技术和装备;污水深度处理、VOCs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以及土壤修复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在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和支撑精准监管方面进步显著。在以技术为导向的环保行业,装备的优化升级是开拓市场的一大“法宝”。
综合来看,市场面和政策面的两面加持下,行业应呈高位运行态势。然而,一众环保企业却似乎未能乘势而上,股票表现也笼罩上一层新的“阴霾”。
亏损连连,环保企业们都怎么了?
四月底,国内一批环保企业公布了自己2021年的财报,情况并不乐观。来自广西的环保龙头博世科公布的报告中,2021年公司营收比上年同期下降26.40%,净利润亏损5.1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3.96%。曾经环保行业风头最盛的东方园林,其年报也显示其净利润亏损约11.58亿。巴安水务全年营收同比下滑68.25%,净利润亏损13.04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
而水环境领域的领军企业博天环境,更是在一天内接连发布了两条颇为糟心的新闻。首先是财报,从2019年开始已经连续亏损的博天环境,这次依旧没能脱离泥潭,营收同比下降40%,净亏损额达到了14.2亿元。随后,博天又发布了关于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这也是连续3年出现亏损所导致的。
风头正盛的环保巨擘们近年来遭遇如此窘况,实际上面临多方面掣肘。从企业自身出发,环保行业本身具备的长周期、重资产、回款慢等属性,根本上局限了企业的发展。环保项目资金回笼周期往往长达二三十年,固定成本投入高,本就拥有较高的经营杠杆,再加上其合作对象往往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这给发展更添了一层风险。因此,一旦出现短期资金的流动性危机,还在推进中的项目显然缓不济急,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
外部环境上看,PPP模式的暴雷余波难消,也成为环保企业成功创收路上的绊脚石。虽然PPP暴雷潮距今已经过去4年之久,但它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次生危害辐射到了整个行业中。受到PPP风波影响的企业融资能力本就有所衰减,而在当前的股价表现下又显得更为窘迫,一时间不仅使许多项目被迫停滞,也致使贷款罚息增加,给公司财务带来更重的负担。
更令人苦恼的是新冠疫情使得本就有些飘摇的情况雪上加霜。新冠疫情的爆发致使许多行业都步入凛冬,对于环保行业来说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疫情之下,令人愁眉不展的项目推进、迟迟看不到头的回款……无一不是压在环保企业身上的稻草。
以博天为例,其2021年亏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疫情的多变导致项目开展变得更为困难,项目本身的数量因此骤减,能开起来的也常常中断停摆而导致工期变长,因而不仅外部订单量下降,单个项目的成本也相应增加;疫情防控期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也会影响到外部客户的财务状况,导致应收账款回款速度再度放缓。再加上前几年曾受到PPP暴雷风波的影响,博天的状况不可以不说是艰难。而博天环境如今的状况,也正是环保行业里众多企业的缩影。
环保企业未来该何去何从?
既然环保行业本身仍然拥有庞大的市场蓝海,也具备科技进步、政策扶持等发展的外部条件,面对这样一块炙手可热的“金子”,视若无睹绝非明智之举。但是一系列困境与消极影响接踵而至,环保企业怎么才能实现破局,真正闯出一条新的路来呢?
依托政策驱动发展行业重振的“金科玉律,”正处于十四五调整规划期间的企业,应该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及时跟随脚步,响应号召,转变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长期来看,环境治理的前提也是基于国情下的一种战略性安全预期,企业可以据此从横纵两个面向进行产能转型和业务扩展。横向上,扩充企业营运的环保类型,在优化传统水环保和大气环保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能源领域。纵向上,推动环保企业间的合作并购,从而集聚产能优势、完善企业混改体系。
短期而言,企业可以向当前行业热点靠拢,围绕需求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体系。例如近来大热的“盐湖提锂”,依托这一概念提供服务的上市环保公司更受资本的青睐,这也给环保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和另一层次的竞争维度。
另外,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搭上数字化升级的“便车”将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要出路。我国数字经济正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顺应新形势下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也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的方法路径。
成立于2015年的雅居乐环保集团经过短短七年的飞速发展,如今已是“中国环境企业50强”,并且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危废领域领先企业”称号。雅居乐环保集团便是通过与广州工博科技协作来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SAP+自研产品”形成的环保危废行业解决方案,实现模块化、智能化运营,满足危废领域的业务需求,保障危废全过程管理和业态一体化管控。在其发布年报中也显示,2021年雅居乐环保实现营业收入7302.8万元,净利润909.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商业经营模式的优化升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一片亏损中,东珠生态发布的2021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7.11亿元,净利润4.81亿元,并且较上年都有增长,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东珠生态承接的项目以EPC项目为主,EPC模式不同于PPP模式在项目经营期有不少于十年的合作期限限制,预算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回款速度方面比PPP项目更为灵活,有利于降低风险,减少资金回流慢带来的潜在隐患。
再加上东珠生态从2010年就逐步进行业务重心转移,从传统的园林景观建设到生态环境修复、改造领域东珠生态,并积极寻找优化升级产业链的机会,在主营业务范围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各类生态修复方面的业务机会。正是由于其积极寻求转型和经营模式优化,才能在普遍亏损的行业状况下突围,实现净利润并维持稳健增长。
环保行业的未来,是需要依靠大环境的改善变化来助力的,但是更多的路依然把握在企业们自身手中,只有保持积极的态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根据局势调整自身的应对策略,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才能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