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体系分类

OSI七层: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实现主机和网络之间的物理连接
TCP/IP四层: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物理接入层 (、物理层 五层协议)

网络分类
个域网PAN
  • 能在便携式消费电器与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通信的网络
  • 蓝牙耳机等
局域网LAN
  • 局部地区形成的区域网络如企业网络
  • 分布地区有限,可大可小
  • 电脑WLAN接入等
域域网MAN

范围覆盖一个城市的网络

广域网WAN

覆盖很大地理区域,乃至覆盖地区和国家

二、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作用是屏蔽掉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完成数据在计算机内部(并行传输)与通信线路(串行传输)之间的串并联方式的转换

  •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运输层:向两个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具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TCP协议UDP协议)
  • 网络层:分装成数据包,IP数据使用IP协议
  • 数据连接层:分装成帧
  • 物理层:考虑比特流的传输问题u,屏蔽传顺媒体的差异性

通信方式

  1. 单工通信
  2. 半双工通信
  3. 全双工通信

信道复用技术

  1. 频分复用FDM:根据传输波的频率的不同,用户在同样时间内占用不同频率带宽而复用同一个信道
  2. 时分复用TDM:将时间分割为时间段,规定在某个时段内发送什么样的信息
  3. 统计时分复用STDM:按动态分配时隙
  4. 波分复用WDM:光的频分复用,利用在光纤技术通信
  5. 码分复用CDM:每个用户在相同时间内使用相同频带进行通信,但挑选不同码型,获得独立通信

常见传输媒体

  • 引导性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 非引导性传输媒体:无线传输

三、数据链路层

将上层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帧发送到链路上,以及把接收到的帧中数据取出并交给网络层

使用的信道:

  • 点对点信道:一对一通信,常见ppp协议
  • 广播信道:一对多的广播通信,常见CSMA/CD

3.1核心问题

封装成帧:将IP数据报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构成帧,接收端接收后便于确定帧首尾,即帧定界。定义出了最大传输元——MTU,表示一次可以传输的最大长度上限。
透明传输:在数据链路层传输时,所传输的数据在数据链路层没有任何的阻挡,接收方所接收到的数据和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没有任何差别。

  • 字节填充:在传输过程中,为防止数据部分出现帧定界符,使得接收方误以为收到的数据提前结束,采用转义字符的方法,将数据部分出现的控制字符前插入转义字符,在接收方的数据链路层将插入的转义字符删除。

差错检测: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差错,差错检测就是用于检测出现的差错,以便及时的重传,最常用的差错检测算法就是CRC(循环冗余检验)

3.2点对点协议PPP

PPP协议是端计算机和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组成:

  1.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2. 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
  3.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NCP

3.3MAC子层

局域网主要使用的就是广播信道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和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层

3.3.1信道分配问题
  1. 时分多址接入-TDMA
  2. 频分多址接入-FDMA
3.3.2多路访问协议
随机访问:
ALOHA协议

想发就发

分隙ALOHA:把时间分成时隙,帧的发送必须在时隙的起点

CSMA/CD协议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1. 持续式
    • p-持续式
    • 1-持续式
  2. 非持续式:侦听,若介质空闲,开始发送;若介质忙,则等待一个随机分布的时间再重复上一步骤
    基于以太网的广播通信方式采用的具有检测功能的协议
  • 多点接入:总线网络的方式
  • 载波监听:每个站在发送前和发送的时候都不断的检测信道是否有其它站点在发信号
  • 碰撞检测:边发送边监听,若在信道上至少有两个站点 同时发送信息便发生碰撞,使得两边发送的信息都作废(动态退避算法)
受控访问协议:
  1. 位图协议
  2. 令牌传递
  3. 二进制倒计数协议
有限竞争协议

自适应树搜索协议

3.4虚拟局域网VLAN

广播域:广播帧能够到达的范围

VLAN是一个在物理网络上根据用途、工作组、应用等来逻辑划分的局域网络,与用户物理位置无关,不同的VLAN成员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二层通信,需要通过路由器或者三层交换机进行VLAB间路由

3.5无线局域网WLAN

指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介质的计算机局域网

基础架构模式
自组织模式

四、网络层

网络层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网络层主要是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

4.1 关键功能

  1. 路由
    • 选择数据报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路径
    • 核心:路由算法与协议
  2. 转发
    • 将数据报从路由器的输入接口传送到正确的输出接口

4.2 IP协议(网际协议)

IP协议是TCP/IP体系中最主要的协议之一,包含配套协议:

  • ARP(地址解析协议):将网络的IP地址转化为实际的物理地址(MAC地址),并存储在MAC地址表中
  •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用于进行差错情况和异常情况的反馈,分为询问报文和差错报告报文
  • IGMP(网际组管理协议):用于控制和管理多播和组播的协议

网络地址(IP地址)主要分为五类: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ASr743r-1688723777977)(/IP%E5%9C%B0%E5%9D%80.png)]

IP地址的前几位为类位别,标明该IP地址属于哪类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硬件地址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
IP地址是IP数据报在网络层及以上各层使用的逻辑地址
MAC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硬件地址,IP数据报在物理层被封装在数据部分,IP地址对数据链路层不可见

4.2.1 ARP地址解析协议

网络设备有数据要发送给另一个设备时,不仅知道对方的网络层地址(IP地址),还需要获取到目的MAC地址,通道目的IP地址而获取MAC地址的过程是由ARP协议来实现的

工作过程:

  • A已知B的IP地址,需要获得B的MAC地址(物理地址)
  • 若A的ARP表中缓存了B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则直接获取
  • 若A的ARP表中未缓存有B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则A广播包含B的IP地址的ARP请求报文,局域网上所有节点都可以接收到,但只有被请求的主机B会对该请求进行处理
  • 主机B比较自己的IP地址和ARP请求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当两者相同时将请求报文中的发送端的IP地址和MAC地址存入自己的ARP表中,之后以单播的方式发送ARP响应报文给主机A,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
  • 主机A接收到ARP响应报文后,将主机B的MAC地址加入到自己的ARP表,同时将IP数据报进行封装后发送出去。
网络地址转换(NAT)

NAT用于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是一种将私有地址转化为共有IP地址的转换技术

4.3 路由选择协议

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外部网关协议(EGP)

内部网关协议

  •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的协议
  •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基于链路状态的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
主要是边界网关协议:(BGP),将一个大的网络分为多个小的自治域,每个自治域内有一个网关路由负责和其他的自治域的网关通讯。

未完待续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