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产品心得

讲产品心得,先从个人的这些年的工作总结与积累说起,接下来主要思路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说:一聊聊产品与项目的关系、共性与区别;二需求管理。

十年来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项目与产品,以下是对产品和项目的认知:

  1. 产品与项目的关系、共性与区别

项目和产品的存在的目的依靠它本身是否有“价值”,而“价值”则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完成某个“业务流程”、完成“获客”......。

项目的生存周期包括项目的启动、策划、执行监控和收尾。项目验收交付给用户,并结项后,项目生存周期结束。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则像人的成长,从孕意(构思)、到出生(dome或者poc)、成长(产品迭代)、到生命的终点。

先说下关系,产品可以拆解多个不同阶段,可以将不同的阶段作为项目去完成,也可以将产品的各个模块进行拆解,“拼接”到不同的项目中;

产品的共性关键在于可以是N个项目中共性业务的抽取,也可以对N个项目中共性数据的抽取,抽取的过程当然包含对需求的管理。可以作为N个项目中一部分使用,则项目是唯一的,是独立的,项目中一部分需求只能满足这个项目中的用户需求,而产品则是满足包含这个项目的大部分用户需求。

那么作为企业的一员来说,其实总结起来就是需要学会提炼(将项目中的核心需求与通用需求提炼出来),学会复用(复用代码、复用业务、复用数据),学会节约(节约时间、节约成本、节约人员)。

  1. 需求管理

需求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它和产品生命周期可以看成一样也是从孕意(构思)、到出生(dome或者poc)、成长(产品迭代)、到生命的终点。刚开始提到的项目和产品的存在的目的依靠它本身是否有“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可以理解为是需求管理的起点,项目是从市场中挖掘个体去寻求生存,而产品是从大众中寻找机会,无论是产品还是项目生命力怎么样?就要看需求管理做的怎么样?项目的开始就已经将需求的范围基本定义好了,接下来就是将项目中的需求开始提炼,这个提炼的过程要看项目整体分哪些阶段,这些阶段决定着需求的优先级,优先级的分类分级可以根据项目或者产品或者企业规范来定义。我觉得“KANO模型”这个方法就很好。

本段是摘抄,但是也是心得:KANO模型将用户需求分为5个维度: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需求。通过用户调研,测量每个用户对于每个需求功能点进行评价,然后进行无差异化的满意系数计算,得到一个优先级排序。KANO模型优点是量化明确,从用户角度出发,相对合理。不足之处在于,依赖用户调研样本,及调研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差异。因此,实际工作中,这些用研结果仅作为一个需求优先级参考,与实际产品数据结合来运用。

所以需求的提炼往往是项目和产品的“成长”,只是分快速增长与慢速增长,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产品和项目是相辅相成的,产品是从项目中提炼,项目也可以由产品去拼接。但同时二者也是在需求中不断的成长,达到最终的期望,以上内容就是我的总结。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