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重点(速记版)

计算机网络复习

文章目录

第一章 概述

计算机网络发展四个阶段:

  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2. 分组交换网: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3. 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4. 高速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 。

(1)计算机网路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

  1. 计算机网络已由一种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已经像水、电、煤气这些基础设施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网路和有线电视网络都逐渐融入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扩大了原有的服务范围,而计算机网路也能够向用户提供电话通信、视频通信以及传送视频节目的服务。从理论上讲,把上述三种网络融合成一种网络就能够提供所有的上述服务,即“三网融合”。
  3. 互联网具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点,即连通性和共享。连通性即用户的终端好像都彼此直接连接;共享即资源共享,指资源好像就在用户身边一样,使用非常方便。

(2) 互联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1.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由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3) 互联网边缘部分的通信方式📌

C/S模式和P2P模式

  1. C/S模式(客户-服务器方式):
    •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它们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2. P2P模式(对等连接方式):
    •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台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4)交换技术

三种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每种交换技术的要点和特点、三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电路交换
(1)定义
  •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2)步骤
  1.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2. 通话(始终占用通信资源)
  3.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3)特点📌
  1. 这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2.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3. 线路的传输效率较低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其线路的传输效率较低

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是突发式的,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一般都会很低,线路上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

2.分组交换
(1)特点📌
  1.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使用路由器来进行分组转发。📌
  2. 将要发送的整块数据,即报文划分成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再在前面加上由必要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包头),构成分组(包)。📌
  3. 分组暂时保存在节点的内存中,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
  4. 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5. 动态分配信道,极大的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优点📌所采用手段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为每个分组独立的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缺点: 📌

  1. 分组在节点转发时因排队而造成一定的延时
  2. 由于分组交换不像电路交换那样通过建立连接来保证通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因而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带宽
  3. 分组必须携带一些控制信息(首部)而产生额外开销,整个分组交换网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管理控制比较困难)
  4. 当分组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分组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
3.报文交换📌
  • 报文交换是分组交换的前身。
  • 在报文交换中,报文被整个地发送,而不是拆分成若干个分组进行发送。
  • 交换节点将报文整体接收完成后才能查找转发表,将整个报文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4.三种交换方式对比 📌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并且数据传送时间远大于建立连接的时间,则使用电路交换可以有较高的传输效率。 然而计算机的数据传送往往是突发式的,采用电路交换时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会很低。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需要建立连接(即预先分配通信资源),在传送计算机的突发数据时可以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 将报文构造成若干个更小的分组进行分组交换,比将整个报文进行报文交换的时延要小,并且还可以避免太长的报文长时间占用链路有利于差错控制,同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互联网是一种远程分组交换网络,所以采用的是分组技术。

(4)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

1.按作用范围(WAN、MAN、LAN、PAN)
  • 广域网(WAN):范围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广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而有时也称为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广域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通过长距离(例如,跨越不同的国家)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
  • 城域网(MAN):5~50km。城域网的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
    离约为5~50km。城域网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单位所拥有,但也可以是一种公用设施,用来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连。目前很多城域网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因此有时也常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进行讨论
  • 局域网(LAN):1km左右。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速率通常在10Mbit/s以上),但地理上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1km左右)。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一个学校或工厂往往只拥有一个局域网,但现在局域网已非常广泛地使用,学校或企业大都拥有许多个互连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络常称为校园网或企业网);
  • 个人区域网(PAN):大约10m左右。个人区域网就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如便携式电脑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因此也常称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Wireless PAN),其范围很小,大约在10m左右。
2.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 公用网:指电信公司(国有或私有)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公用”的意思就是所有愿意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
    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这种网络。因此公用网也可称为公众网。
  • 专用网:某个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这种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
    服务。例如,军队、铁路、银行、电力等系统均有本系统的专用网。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又称为本地接入网居民接入网。既不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是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覆盖范围:几百米到几公里之间。

作用:起到让用户能够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被用来从不同方面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速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带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吞吐量
  • 吞吐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常被用于对实际网络的测量,以便获知到底有多少数据量通过了网络。
  • 吞吐量受网络带宽的限制
4.时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时延带宽积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也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这对我们以后理解以太网的最短帧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往返时间RTT

**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RTT)是指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分组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发来的相应确认分组为止,总共耗费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RTT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7.利用率

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理想的假定条件下,可用下式来表示D、D0和网络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
D = D 0 / ( 1 − U ) D=D_0/(1-U) D=D0/(1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丢包率

丢包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的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节点交换机或目的主机检测出误码而丢弃。
  • 节点交换机根据丢弃策略主动丢弃

根据丢包率判断网络拥塞情况:

  • 无拥塞,丢包率为0
  • 轻度拥塞,丢包率为1%~4%
  • 严重拥塞,丢包率为5%~15%

(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OSI和TCP/IP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 协议的三要索(语法、语义、同步)及其含义;
  • 协议与服务的区别和联系。
1.OSI和TCP/IP体系结构,各层的主要功能📌

优点:

“分层” 可将庞大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缺点:

  1. 降低效率
  2. 功能重复出现
  3. 产生额外开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运输层: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链路层:**解决数据包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中的传输问题。**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frame)。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物理层: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表示比特0和1的问题。

2.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及其含义📌

语法:定义所交换信息的格式,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定义通信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定义通信双方的时序关系,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3.协议与服务的区别和联系📌
  •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在“水平方向”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协议是“水平”的,而服务是“垂直”的。
  • 实体看得见下层提供的服务,但并不知道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下层的协议对上层的实体是“透明”的。
  •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SAP,它被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
  • 帧的“类型”字段、IP数据报的“协议”字段,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报的“端口号”字段都是SAP。

第二章 物理层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物理层接口四个特性及其具体内容📌

  1. 机械特性
  2. 电气特性
  3. 功能特性
  4. 过程特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主要方式📌

1.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逐个比特按照时间顺序传输

并行传输:将数据按位一次传输

2.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同步传输:必须建立准确的时钟信号,各信号码元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固定的

异步传输:在每一个字符的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加上标志,即加上起始码和停止码

3.信道的传输方向

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和同时接收。

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3)传输媒体分类📌

导向型传输媒体(固体媒体):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

非导向型传输媒体(自由空间):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大气激光、可见光

(4)信道

极限信道容量:让每一个码元携带更多比特的信息量。

通过调幅(AM)、调频(FM)、调相(PM)

1.造成信号失真的主要因素📌
  • 码元的传输速率
  • 信号的传输距离
  • 噪声干扰
  • 传输媒体的质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奈氏准则与香农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指码元传输速率

(5)信道复用技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原理📌

频分复用:

  • 将整个带宽分为多份,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 各路信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优点

  • 信道复用率高,分路方便;

缺点

  • 各路信号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串扰)。

时分复用(同步时分复用)

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优点

  • 简单,易于大规模集成;

缺点

  • 时分复用可能会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容易产生码间串扰,信道利用率低于统计时分复用。

统计时分复用(异步时分复用)

一种改进的时分复用,明显的提高信道的利用率。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动态地分配时隙。

波分复用

把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到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送。整个波长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波长范围,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波长范围来进行传输。

2.码分复用计算(CDMA)

每个用户可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但使用的是基于码型的分割信道的方法。

格式化内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1)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 封装成帧: 在数据前后加上帧头和帧尾后,接收端接的数据链路层接收到物理层传来的比特流才能根据帧头帧尾识别一个帧。
  • 透明传输: 防止数据中出现与帧定界符相同的比特组合导致出现帧定界错误,而在发送端数据中的帧定界符前加入转义字符,在接收端把接收到数据中多余的转义字符去掉。这样就可以使数据无差错地通过数据链路层,即实现透明传输。
  • 差错检测: 为了节约网络资源,使错误数据到达节点或主机的数据链路层就能被尽快检测到,而不是到达主机后,由主机的高层软件进行检测。这样就能使错误数据尽少的占用通信资源。
1.封装成帧

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

2.透明传输

零比特填充:当有5个连续的1时,在后面插入一个0;用于同步传输

字节(字符)填充: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等可能发生歧义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用于异步传输

3.差错检测

循环冗余检测 CRC

接受到的信息作为被除数,生成多项式表示除数,模2运算(对应位异或运算,相同为0,不同为1),余数不为0则出现误码。

(2)点对点协议 PPP

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
  1. 主要特点:

    • 简单:收到一个帧就进行CRC校验,如果校验正确,就收下,错误则丢弃。

    • 封装成帧:PPP协议规定特殊的字符作为帧定界符。

    • 透明性:PPP保证透明性。

    • 多种网络层协议:同一条物理链路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 多种类型链路:能在多种链路上运行。

    • 差错检验:对帧检验,丢弃错误帧。

  2. PPP出错的帧不需要重传,所以不需要编号。

  3. 适用于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4. 有以下三点原因:

    • 若使用能够实现可靠传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HDLC),开销就要增大。在数据链路层出现差错的概率不大时,使用比较简单的PPP协议较为合理。
    • 假定我们采用了能实现可靠传输但十分复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然而当数据帧在路由器中从数据链路层上升到网络层后,仍有可能因网络授拥塞而被丢弃。因此,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并不能保证网络层的传输也是可靠的。
    • PPP协议在帧格式中有帧检验序列FCS。对每一个收到的帧,PPP都要使用硬件进行CRC检验。若发现有差错,则丢弃该帧(一定不能把有差错的帧交付给上一层)。端到端的差错检测最后由高层协议负责。因此,PPP协议可保证无差错接受。

在通信线路质量较差的年代,在数据链路层使用可靠传输协议曾经是一种好办法。因此,能实现可靠传输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就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但现在HDLC已很少使用了。对于点对点的链路,简单得多的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则是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1、组成
  •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 一个用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
  •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NCP ,其中的每一个协议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如IP、OSI的网络层、DECnet,以及AppleTalk等。
2、帧格式(封装成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各字段的意义

① 首部的第一个字段和尾部的第二个字段都是标志字段F(Flag),规定为0x7E(符号“0x”表示它后面的字符是用十六进制表示的。十六进制的7E的二进制表示是01111110)。标志字段表示一个帧的开始或结束。因此标志字段就是PPP帧的定界符。连续两帧之间只需要用一个标志字段。如果出现连续两个标志字段,就表示这是一个空帧,应当丢弃。
② 首部中的地址字段A规定为0xFF(即11111111),控制字段C规定为0x03(即00000011)。这两个字段实际上并没有携带PPP帧的信息。
③ PPP首部的第四个字段是2字节的协议字段:

  • 若为0x0021,则信息字段就是IP数据报;
  • 若为0xC021,则信息字段是PPP链路控制协议LCP的数据;
  • 若为0x8021,则信息字段是网络层的控制数据;
  • 若为0xC023,则信息字段是鉴别数据。

④ 信息字段的长度是可变的,不超过1500字节。

⑤ 尾部中的第一个字段(2字节)是使用CRC的帧检验序列FCS。

3、PPP协议的工作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CSMA/CD协议 (载波监听多址接入/碰撞检测)

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1.基本原理📌
  • 载波监听检测到总线空闲,但总线并不一定空闲
  • 使用CSMA/CD协议的共享总线以太网上的各站点,只是尽量避免碰撞并在出现碰撞时做出退避后重发的处理,但不能完全避免碰撞
  • 在使用CSMA/CD协议时,由于正在发送帧的站点必须“边发送帧边检测碰撞”,因此站点不可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也就是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双向交替通信)。
2.共享式以太网的争用期

共享总线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τ被称为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或碰撞窗口(Collision Window),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站点从发送帧开始,经过争用期2τ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就可以肯定这次发送不会产生碰撞。

从争用期的概念可以看出,共享总线以太网上的每一个站点从发送帧开始,到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都有可能遭遇碰撞,而这一小段时间的长短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另一个发送帧的站点与本站点的距离,但不会超过总线的端到端往返传播时延,即一个争用期2τ 。

  • 很显然,总线的长度越长(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越大),网络中站点数量越多,发生碰撞的概率就越大。
  • 因此,共享以太网的总线长度不能太长,接入的站点数量也不能太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最小帧长 最大帧长

为了确保共享总线以太网上的每一个站点在发送完一个完整的帧之前,能够检测出是否产生了碰撞,帧的发送时延就不能少于共享总线以太网端到端的往返时间,即一个争用期2τ。

对于10Mb/s的共享总线以太网,其争用期2τ的值规定为51.2μs,因此其最小帧长为512b,即64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退避算法

共享总线以太网中的各站点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选择退避的随机时间。

  • 如果连续多次发送碰撞,就表明可能有较多的站点参与竞争信道。但使用上述退避算法可使重传需要推迟的平均时间随重传次数而增大(即动态退避),因而减小产生碰撞的概率
  • 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就表明同时打算发送帧的站点太多,以至于连续产生碰撞,此时应放弃重传并向高层报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以太网的MAC层

IEEE 802.3规定MAC地址为48位(6字节)的地址。前三位由IEEE统一分配,后三位厂家自行决定。
MAC层提供无连接不可靠通信。

1.交换机的职能

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的交换机,通常有多个接口,采用全双工方式

以太网交换机具有并行性,多对主机能同时通信

2.自主学习算法

用于对应MAC地址和接口号的帧交换表是哪里来的呢?

其实以太网交换机的帧交换表一开始是空的,通过自学习算法逐渐建立了这样一个帧交换表

下面演示一遍自学习过程:

img

比如主机A要将数据发送给主机B

数据从A进入交换机1,交换机1的帧交换表记住了A对应接口1
此时交换表上没有主机B的数据,所以开始盲目转发给其他接口,也叫泛洪
接口2的C接受到,发现MAC地址对不上,就丢弃此帧
接口3的B接收到,发现MAC地址对上了,接受该帧
顺着接口4,帧来到交换机2,交换机2的帧交换表也记住了A对应接口2
交换机2的帧交换表没有B的数据,进行泛洪操作
一圈下来DEF都不符,所以都丢弃
这就是一个完整过程。

注意:帧交换表上的数据会有有效时间,到期自动删除

第四章 网络层

(1)虚拟互连网络📌

什么是直接交付?什么是间接交付?

直接交付

直接交付时,分组的终点是一台与交付者链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主机。

间接交付

如果目的主机与交付者不在同一个网络上,分组就间接交付。在间接交付时,分组经过了一个个路由器,最后到达与终点链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路由器的所有交付都为间接交付。

(2)IP数据报格式

分片:数据过长,进行分片操作。

片偏移以8字节为单位

(3)路由选择协议

互联网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都是自适应的,能随着网络通信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而自适应地进行调整。

互联网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 AS,一个 AS 可以使用一种和别的 AS 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

可以把路由选择协议划分为两大类:

  1. 内部网关协议 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在 AS 内部使用,如 RIP 和 OSPF。
  2. 外部网关协议 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在 AS 之间使用,如 BGP。
1.内部网关协议 RIP📌

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距离是指跳数,直接相连的路由器跳数为 1,跳数最多为 15,超过 15 表示不可达。

RIP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自己的路由表,经过若干次交换之后,所有路由器最终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距离向量算法:

  1. 对地址为 X 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 RIP 报文,先修改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改为 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加 1;
  2. 对修改后的 RIP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1.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 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
    2. 否则: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 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来路由表中的项目;否则: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 d 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例如原始路由表项为 Net2, 5, P,新表项为 Net2, 4, X,则更新);否则什么也不做。
  3. 每30秒,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报文。若 3 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该相邻路由器标为不可达,即把距离置为 16。若再过一段时间(如2分钟),删除这个条目。

RIP 协议实现简单,开销小,但是 RIP 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 15,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并且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消息传送到所有路由器。

2. 内部网关协议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OSPF,是为了克服 RIP 的缺点而开发出来的。

开放表示 OSPF 不受某一家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最短路径优先表示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 SPF。

OSPF 具有以下特点:

向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种方法是洪泛法。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状态,链路状态包括与哪些路由器相连以及链路的度量,度量用费用、距离、时延、带宽等来表示。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会发送信息。
所有路由器都具有全网的拓扑结构图,并且是一致的。相比于 RIP,OSPF 的更新过程收敛的很快。

3.外部网关协议 BGP

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很困难,主要是互联网规模很大。并且各个 AS 内部使用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就无法准确定义路径的度量。并且 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必须考虑有关的策略,比如有些 AS 不愿意让其它 AS 经过。

BGP 只能寻找一条比较好的路由,而不是最佳路由。它采用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每个 AS 都必须配置 BGP 发言人,通过在两个相邻 BGP 发言人之间建立 TCP 连接来交换路由信息。

(4)IP点十进制转换、分类、划分子网

1.分类编址方法
  • A类、B类和C类地址都是单播地址,只有单播地址可以分配给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的各接口。
  • 主机号为“全0”的地址是网络地址,不能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的各接口。
  • 主机号为“全1”的地址是广播地址,不能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的各接口。

对于A类地址,最小网络号为0,表示本网络,不能指派;最大网络号为127,作为本地环回测试地址,不能指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划分子网

IP地址与子网掩码相与,得到网络地址。

默认子网掩码是指在未划分子网的情况下使用的子网掩码。如A类地址,点分十进制子网掩码为255.0.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无分类 斜线记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使用无分类编址方法,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分配适当大小的CIDR地址块,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IPv4的地址空间。
  • 使用无分类编址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路由聚合(也称为构造超网)。

第五章 运输层

(1)端口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地址+端口号可以确定主机中的一个进程。

(2)UDP特点📌

  • UDP是面向应用报文的
  • UDP向上层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服务(适用于IP电话、视频会议等实时应用)
  • UDP用户数据报首部仅8字节,首部开销小
  • 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可靠;不使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交互通信。

(3)TCP最主要特点(TCP原理)📌

  •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 TCP向上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服务(适用于要求可靠传输的应用,例如文件传输)
  • TCP报文段首部最小20字节,最大60字节
  • 可靠传输,使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EP,只能是一对一通信。

(4)停止-等待协议(基本原理、信道利用率,计算时延等)

1.工作原理📌
  • 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 可以看作是连续ARQ协议的特殊情况: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为1的情况,且只需要1比特给报文段编号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拥塞控制

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三报文握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报文挥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为什么要进行三报文握手?📌

采用“三报文握手”而不是“两报文握手”来建立TCP连接,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TCP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TCP服务器进程,因而导致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为什么四报文挥手要有时间等待阶段?📌
  1. 处于时间等待(TIME-WAIT)状态后要经过2MSL时长,可以确保TCP服务器进程能够收到最后一个TCP确认报文段而进入关闭(CLOSED)状态。
  2. 另外,TCP客户进程在发送完最后一个TCP确认报文段后,再经过2MSL时长,就可以使本次连接持续时间内所产生的的所有报文段都从网络中消失。这样就可以使下一个新的TCP连接中不会出现旧连接中的报文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六章 应用层

(1)DNS

域名解析系统,根据域名查出对应的IP地址。

(2)WWW

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一个大规模的、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

(3)电子邮件📌

SMTP用于发送邮件,POP3用于接收邮件,IMAP用于接收邮件。

1.收发电子邮件的步骤(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发件人调用PC中的用户代理撰写和编辑要发送的邮件。

  • 发件人的用户代理把邮件用SMTP协议发给发送方邮件服务器。

  • SMTP服务器把邮件临时存放在邮件缓存队列中,等待发送。

  • 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客户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然后就把邮件缓存队列中的邮件依次发送出去。

  • 运行在接收方邮件服务器中的SMTP服务器进程收到邮件后,把邮件放入收件人的用户邮箱中,等待收件人进行读取。

  • 收件人在打算收信时,就运行PC机中的用户代理,使用POP3(或IMAP)协议读取发送给自己的邮件。

POP3服务器和POP3客户之间的通信是由POP3客户发起的。

2.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1)定义
  • SMTP规定了在两个相互通信的SMTP进程之间应如何交换信息。
  • 由于SMTP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因此负责发送邮件的SMTP进程就是 SMTP客户,而负责接收邮件的SMTP进程就是SMTP服务器。
  • 服务器端熟知端口号25。
  • SMTP只能传送可打印的7位ASCII码邮件
(2)过程
  • 连接建立:连接是在发送主机的SMTP客户和接收主机的SMTP服务器之间建立的,不使用中间的邮件服务器。

  • 邮件传送。

  • 连接释放:邮件发送完毕后,SMTP应释放TCP连接。

3.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POP3
  • 邮局协议POP是一个非常简单、功能有限的邮件读取协议,现在使用的是它的第三个版本POP3。服务器端熟知端口号110。

  • POP使用C/S的工作方式。在接收邮件的用户PC机中必须运行POP客户程序,而在用户所连接的ISP的邮件服务器中则运行POP服务器程序。

IMAP
  • 目前较新版本为IMAP4。服务器端熟知端口号143。

  • IMAP允许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计算机随时上网阅读和处理自己的邮件。

  • IMAP允许收件人只读取邮件中的某一个部分。

  • IMAP的缺点是如果用户没有将邮件复制到自己的PC上,则邮件一直是存放在IMAP服务器上,因此用户需要经常与IMAP服务器建立连接。

  • 0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用于局域网的网络设备,它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根据目的MAC地址将数据帧从一个端口转发到另一个端口,实现局域网内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 交换机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存储转发,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学习:当一个数据帧到达交换机时,交换机会检查帧头中的源MAC地址,并将其与接收到的端口相关联,记录在交换表中。这样,交换机就能够学习到不同设备的位置。 2. 转发:当一个数据帧到达交换机时,交换机会检查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交换表中查找与之相关联的端口。如果交换表中存在相应记录,交换机就会将数据帧只转发到目标端口上,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 3. 广播和洪泛:如果交换表中没有与目的MAC地址相关联的记录,交换机将广播数据帧到所有其他端口,以便于目标设备能够接收到。这种情况下,所有其他设备都会收到该数据帧,但只有目标设备会处理它。 4. 碰撞域隔离:交换机能够隔离不同端口上的设备,因此每个端口形成一个独立的碰撞域。这样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和带宽利用率。 总结起来,以太网交换机通过学习源MAC地址并在交换表中建立目的MAC地址与端口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了数据帧的准确转发。这种基于MAC地址的转发方式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性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