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新还是倒退?探讨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取消的可能性!

      近日,厦门市翔安区教师招聘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的广泛关注。

      事情起因是,4月份,厦门市翔安区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其中写明“本次招聘的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住房货币化补贴等方面均参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管理,按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同等标准执行。”

      然而,十多天后,厦门市翔安区教育局发布关于公开招聘骨干教师(2024年4月)取消及减少部分岗位的通告,解释称“资格初审通过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的比例达不到3:1的,原则上应减少该岗位拟招聘人数或取消该岗位招聘”。因此这次取消了11个岗位的招聘,减少了6个岗位的招聘。

        一时间,“公办中小学教师招聘没有编制”的话题引起讨论。不少网友担忧,“教师工作钱少活多,一旦打破铁饭碗,变成临时工,将会导致报考的人数大大减少,优质师资流失。”

        一方面,由于资格初审通过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的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导致部分岗位被取消或减少招聘。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折射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为何要实行教师编制管理改革?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生育政策调整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城镇中小学普遍面临教师总量性缺编难题。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学龄人口变动带来的师资需求变化,出现了“无编可用”、“超编超员”、“超编缺人”和“空编不补”等供需失配状态。为此,教育部等部门提出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坚持创新管理,综合需求变化情况,加强人员和编制的动态调整,提高使用效益。

二、 编制动态调整面临哪些制度障碍?

      尽管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是大势所趋,但仍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例如,编制配置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遵循的政策逻辑不一,易引发冲突;属地化管理制约了编制的跨级跨区调配;部门本位意识阻碍了编制的跨部门流转;“人编捆绑”则限制了编制的跨校调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编制调配难以适应学龄人口的流动性特征。

三、 如何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动态调整?

      为充分发挥教师编制的最大效用,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建立多维的编制核定标准体系,挖潜盘活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创新编制管理制度,以及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多部门协同、跨级跨区的常态化编制流转机制。成都市武侯区和双流区的改革试点经验表明,通过政府投入支撑,实行岗位聘任、合同管理、同工同酬等措施,可以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应对编制管理中的挑战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动趋势,创新管理制度,优化编制配置。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提高教师编制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编辑 / 木子

审核 / 朝阳

文章来源:伟骅科技公众号

  • 4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