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火热进行的校园招聘中,不少企业在笔试、面试之外,还增设了性格测试环节。然而,这一看似科学的选拔手段却让许多求职者倍感困扰。他们纷纷吐槽:“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性格测试,究竟是求职者就业路上的“绊脚石”,还是企业精准识人的“试金石”?
性格测试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其理论价值在于通过合理、科学的题目设计,揭示求职者的性格特征与行为偏好,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人才评估依据。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性格测试的实践效果与理论预期之间存在着显著落差。
首先,市场上性格测试模型的质量良莠不齐,其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与稳定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其次,性格测试可能仅仅反映了测试者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临时状态,而个体状态的多变性使得同一测试者在不同时间、情境下可能得出迥异的答案。再者,随着性格测试在招聘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刻意迎合测试题目,甚至参加专门培训以“伪装”应对,使得心口不一的测试结果失去了应有的参考价值,反而可能对招聘单位造成误导。
面对性格测试带来的诸多问题,招聘单位应当保持审慎态度,既不能盲目轻信测试结果,也不应以静止、僵化的视角看待之。若简单以性格测试成绩作为招录标准,很可能构成不合理的招聘条件,对求职者造成“误伤”,侵犯其平等就业权。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及就业促进法相关规定,劳动者应享有平等就业机会与公平就业条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均属禁止之列。部分企业将性格测试视为招聘“硬杠杠”,甚至规定未通过测试者一年内不得再投简历,这种做法涉嫌构成新型就业歧视,值得社会各界关注与反思。
性格测试或许可以作为招聘的辅助参考,但绝不应成为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设置性格测试环节时,应选择专业、标准、高质量的测试模型,确保测试过程合法、公正、透明,并给予求职者二次测试或自我申辩的机会。在评价求职者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面试官应综合考量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从业经历以及笔试面试表现,结合岗位需求,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
归根结底,性格测试如同人的情绪一般,存在“波动性”。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理性看待性格测试的权重,避免过度依赖,以免错失真正适合岗位的优秀人选。毕竟,招聘的目标在于找到最能胜任岗位、契合企业文化的员工,而非追求性格测试的完美分数。在这场求职者与企业间的“博弈”中,性格测试应成为一座沟通双方的桥梁,而非阻碍求职者前行的“绊脚石”。
编辑 / 木子
审核 / 朝阳
伟骅英才,国内首个产业与人才一体化服务示范平台,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准的高层次人才、揭榜挂帅、城市优选、智能匹配、智能通办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