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得帆信息aPaaS业务线副总裁陈明
最近,我走访了一些合作时间超过2年的客户,花费了不少时间深入了解他们目前低代码的使用情况。我发现在相近的周期内,不同客户的低代码应用数量差异巨大:有的客户应用数量有数百个之多,有的客户每年新增的应用场景保持在20个以上,而有的客户则仍在围绕单个核心业务的支撑落地不断完善应用。
尽管这些客户的低代码选型时间相近,但从应用使用量级上看,差异竟达到了100倍之多。
低代码应用数量、组织规模和产品定位模型
我分别从这些客户的体量、IT团队人数、所处的行业地位、低代码平台上的开发者类型等进行分析,并且追溯了当初这些客户的选型动因。我发现低代码平台上的应用数量与企业使用平台的组织规模、数字化成熟度以及产品定位有着较大的关系,衡量低代码平台的成功与否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应用数量。
结合客户的应用情况分析,我抽象了以下模型:
特别说明:组织规模不代表企业规模,如在大型企业中,创新业务单元可类比初创型组织,以支撑创新业务板块孵化为核心。
适用企业和低代码定位详解
我将详细分析在不同规模、类型和数字化成熟度的组织中,低代码的定位和成功标准。
01
初创型组织(20-200人)
核心要点:在快速成长中建立秩序, 拒绝大而全的标准化系统,像拼乐高一样组装最小可行数字化骨架,技术负债可控前提下快速迭代,如ERP、创新类业务单品;
致命误区:过早追求系统完美性;
成功标准:关键业务流程100%线上化。
02
成长型组织(200-2000人)
核心要点:守住ERP/MES等核心系统,用低代码在业务断层带架设连接通道,弥合系统孤岛,打通端到端业务系统建设,如:CRM、OMS、SRM、PMS等;
致命误区:与核心系统过度耦合;
成功标准:跨部门流程效率提升40%+。
03
集团型组织(2000人+)
核心要点:建立企业级应用市场与插件市场,用低代码构筑「创新缓冲区」保护核心系统,让业务部门在安全沙箱中快速实验;
致命误区:陷入全民开发无序化,正确方法可参考:《
大型集团企业如何开启“低代码全民开发时代”?》进行推广;
成功标准:年度孵化20+高价值场景应用。
初创型组织侧重于快速迭代和业务流程线上化,成长型组织则致力于跨部门流程效率的提升,而集团型组织则着重于创新孵化和业务赋能。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成功标准。理解这些差异,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低代码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可持续的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