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计 算 机 网 络 = 通 信 技 术 + 计 算 机 技 术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自治-无主从关系

    互联-互联互通

  • 通过交换网络互联的主机

什么是lnternet?

​ lnternet结构:端系统通过接入ISP连接到Internet

在网络中心:少数互联的大型网络

  • “一级”商业ISPs(如:网通、电信、Sprint、AT&T),提供国家或国际范围的覆盖
  • 内容提供商网络(如:Google):私有网络,连接其数据中心与lnternet,通常绕过一级ISP和区域ISPs
组成细节
  •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络
  • ISP网络互联的“网络之网络
  • 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光纤、铜缆、无线电、卫星等)
  • 分组交换:转发分组(路由器和交换机)

服务角度
  • 为网络应用提供通信服务的通信基础设施(web、VoIP、Email、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社交网络)
  • 为网络应用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

网络协议

什么是网络协议?

​ 网络协议,简称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协议规定了通信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的格式、意义、顺序以及针对收到消息或发生的事件所采取的“动作

​ 协议规范了所有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协议三要素

1.语法

  •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信号电平

2.语义

  • 需要发出任何控制信息
  • 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差错控制

3.时序

  • 事件顺序
  • 速度匹配

计算机网络结构

网络边缘:主机、网络应用

接入网络,物理介质: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

网络核心(核心网络):互联的路由器(或分组转发设备)、网络之网络

网络边缘

1.主机(端系统)

  • 位于“网络边缘”
  • 运行网络应用程序(web、Email)

2.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

  • 客户发送请求,接受服务器响应(web应用,文件传输ftp应用)

3.对等(p2p)应用模型

  • 无专用服务器
  • 通信在对等实体之间直接通信

接入网络

1.类型

  • 住宅(家庭)接入网络
  • 机构接入网络(学校,企业)
  • 移动接入网络

2.数字用户线路(DSL)

特点:

1.利用已有的电话线连接中心局的DSLAM

  • 数据通信通过DSL电话线接入网络
  • 语音(电话)通过DSL电话线接入电话网络

2.<2.5Mbps上行传输速率(典型速率<1Mbps)

3.<24Mbps下行传输速率(典型速率<10Mbps)

4.FDM(频分多路复用):>50kHz-1MHz用于下行、4kHz-50kHz用于上行、0kHz-4kHz用于传统电话

3.电缆网络

频分多路复用(FDM):在不同频带(载波)上传输不同频道

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 非对称:下行高达30Mbps传输速率,上行为2Mbps传输速率

各家庭(设备)通过电缆网络->光纤接入ISP路由器

  • 各家庭共享家庭至电缆端的接入网络
  • 不同于DSL的独占至中心局的接入

4.典型的家庭网络的接入:

5.机构(企业)接入网络:

6.无线接入网络

​ 通过共享的无线接入网络连接系统与路由器

无线局域网(LANs):

  • 同一建筑内
  • 802.11b/g(wifi):11Mbps-54Mbps传输速率

广域网无线接入:

  • 通过电信运营商(蜂窝网),接入范围几十公里
  • 带宽:1Mbps、10Mbps、100Mbps

网络核心

​ 网络核心的关键功能:路由+转发

  • 路由:确定分组从源到目的传输路径

  • 转发:将分组从路由器的输入端口交换至正确的输出端口

电路交换

1.最典型的电路交换网络:电话网络

2.电路交换三个阶段:

  1. 建立连接(呼叫/电路建立)
  2. 通信
  3. 释放连接(拆除电路)

3.特点:独占资源

多路复用

特点:链路/网络资源划分为“资源片”

典型的多路复用方法:

  • 频分多路复用(FDM)
  • 时分多路复用(TDM)
  • 波分多路复用(WDM)
  • 码分多路复用(CDM)

1.频分多路复用FDM

​ 频分多路复用的各个用户占不同的带宽资源(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单位:Hz)而不是数据的发射频率)

​ 用户在分配到一定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始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2.时分多路复用TDM

​ 时分复用是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用户在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 每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出现(其周期就是TDM帧的长度)

​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时间占用相同的频带宽度

3.波分多路复用WDM

​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4.码分多路复用CDM

​ 广泛应用于无线链路共享(如蜂窝网,卫星通信等)

​ 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m bit码片序列,其中“0”用“-1”表示,“1”用“+1”表示,例如s站的码片序列:(-1-1-1+1+1-1+1+1)

​ 各用户使用相同频率载波,利用各自码片序列编码数据

​ 编码信号=原始数据*码片序列

  • 如发送比特1(+1),则发送自己的m bit码片序列

  • 如发送比特0(-1),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m bit码片序列的反码

  • 各用户码片序列相互正交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 1.报文:原(应用)发送信息整体(应用如:电报)

​ 2.分组:报文拆分出来的一系列相对较小的数据包

​ 分组交换需要报文的拆分与重组,会产生额外的时间开销

3.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

​ 按需共享链路

4.存储-转发

​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均采取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 区别:

  • 报文交换以完整报文进行“存储-转发”
  • 分组交换以较小和分进行“存储-转发”

5.分组交换:传输延迟

​ L:比特长度 R:链路传输速率

​ 报文交换:

  • 报文长度为M bits
  • 链路带宽R bps
  • 每次传输报文需要M/R秒

​ 分组交换:

  • 报文被拆分为多个分组
  • 分组长度为L bits
  • 每个分组传输时延为L/R秒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

​ 适用于突发数据传输网络

  • 资源充分共享
  • 简单、无需呼叫建立

​ 可能产生拥塞:分组延迟和丢失

  • 需要协议处理可靠数据传输和拥塞控制

计算机网络性能

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或数据传输速率或比特率

  • 单位时间(秒)传输信息(比特)量
  • 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 单位:b/s(或bps)、kb/s、Mb/s、Gb/s
  • k=103、M=106、G=10^9

​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标称速率

带宽

​ “带宽”原本指信号具有的频率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 网络的“带宽”通常是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bps)

​ 常用的带宽单位:

  • kb/s(10^3 b/s)
  • Mb/s(10^6 b/s)
  • Gb/s(10^9 b/s)
  • Tb/s(10^12 b/s)

延迟/时延

4种分组延迟:

​ 1.结点处理延迟:

  • 差错检测
  • 确定输出链路
  • 通常<msec

​ 2.排队延迟:

  • 等待输出链路可用
  • 取决于路由器拥塞程度

​ 3.传输延迟:

  • L:分组长度(bits)
  • R:链路带宽(bps)
  • d=L/R

​ 4.传播延迟:

  • d:物理链长度
  • s:传播速度(~2×10^8 m/sec)
  • d=d/s

时延带宽积

时 延 带 宽 积 = 传 播 延 迟 × 带 宽 = d × R ( b i t s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延迟 × 带宽 = d×R(bits) =×=d×Rbits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时延带宽积为长度单位

分组丢失(丢包)

​ 原因:

  • 队列缓存容量有限
  • 分组到达已满队列将被丢弃

​ 丢弃分组可能由前序结点或源重发(也可能不重发)

吞吐量/率

​ 吞吐量:表示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传送数据速率(b/s)

  • 即时吞吐量:给定时刻的速率
  • 平均吞吐量:一段时间的平均速率

​ 瓶颈链路:端到端路径上,限制端到端吞吐量的链路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

​ 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完成本层功能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 体系结构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层次及其关系的定义

​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

分层结构的优点:

​ 1.结构清晰,有利于识别复杂系统的部件及其关系

  • 分层的参考模型

​ 2.模块化的分层已于系统更新、维护

  • 任何一层服务实现的改变对于系统其它层都是透明的(看不见的、不可见的)

​ 3.有利于标准化

分层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

​ 1.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2.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 3.任一层实体需要使用下层服务,遵循本层协议,实现本层功能,向上层提供服务,服务是“垂直的

​ 4.下层协议的实现对上层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不可见的)

​ 5.同系统的相邻层实体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过服务访问点SAP,交换原语,指定请求的特定服务

OSI参考模型

​ 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 目的是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 异构网络模型系统互联的国际标准

​ 理解网络通信模型的最佳学习工具(理论模型)

  • 理论成功,市场失败

​ 7层(功能),每层完成特定的网络功能

OSI参考模型解释的通信过程

OSI参考模型数据封装与通信过程

​ 通信过程:

​ 数据封装:

​ 增加控制单元,结构协议数据单元(PDU)

​ 控制信息主要包括:

  • 地址:标识发送端/接收端
  • 差错检测编码:用于差错检测或纠错
  • 协议控制:实现协议功能的附加信息,如:优先级、服务质量(QoS)、安全控制等

OSI非端到端层次的主要功能

​ 1.物理层功能

  • 规范接口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模特性)
  • 比特编码
  • 数据率
  • 比特同步(时钟同步)
  • 传输模式(单工(单向传输)、半双工(双向交替通信)、全双工)

​ 2.数据链路层功能

  • 负责结点-结点数据传输
  • 组帧
  • 物理寻址,在帧头中增加发送端和/或接受端的物理地址标识数据帧的发送端和/接收端
  • 流量控制,避免淹没接收端
  • 差错控制,检测并重传损坏或丢失帧,并避免重复帧
  • 访问(接入)控制,在任一给定时刻决定哪个设备拥有链路(物理介质)控制使用权

​ 3.网络层功能

  • 负责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数据分组交付(可能穿越多个网络)
  • 逻辑寻址全局唯一逻辑地址,确保数据分组被送达目的的主机,如IP地址
  • 路由,路由器(或网关)互联网络,并路由分组至最终目的主机(路径选择)
  • 分组转发

OSI端到端层次的主要功能

​ 1.传输层

  • 分段与重组
  • SAP寻址,确保将完整报文提交给正确的进程,如端口号

  • 连接控制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 2.会话层功能

  • 对话控制,建立、维护
  • 同步,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点”
  • 最“薄”的一层

​ 3.表示层功能

​ 处理两个系统间交换信息的语法与语义问题

  • 数据表示转换,转换为主机独立的编码
  • 加密/解密
  • 压缩/解压缩

​ 4.应用层

  • 支持用户通过用户代理(如浏览器)或网络接口使用网络(服务)
  • 典型应用层服务: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MTP)、Web(HTTP)等

TCP/IP参考模型

5层参考模型

​ 综合OSI和TCP/IP的优点

​ 1.应用层:支持格网络应用

  • FTP、SMTP、HTTP

​ 2.传输层:进程-进程的数据传输

  • TCP、UDP

​ 3.网络层: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分组路由与转发

  • IP协议、路由协议等

​ 4.链路层:相邻网络元素(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的数据传输

  • 以太网、802.11(WiFi)、PPP

​ 5.物理层:比特传输

​ 5层参考模型的数据封装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

1961-1972:早期分组交换原理提出与应用

  • 1961:Kleinrock-排队论证实分组交换的有效性
  • 1964:Baran-分组交换应用与军事网络
  • 1967:ARPA提出ARPAnet构想
  • 1969:第一个ARPAnet结点运行
  • 1972:ARPAnet公开演示,第一个主机-主机协议NCP,第一个e-mail程序,ARPAnet拥有15个结点

1972-1980:网络互联,大量新型、私有网络的涌现

  • 1970:在夏威夷构建了ALOHAnet卫星网络
  • 1974:Cerf与Kahn-提出网络互联体系结构

  • 1976:Xerox设计了以太网

  • 70年代后期:

    1.私有网络体系结构:DECnet,SNA,XNA

    2.固定长度分组交换(ATM先驱)

  • 1975:ARPAnet交移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

  • 1979:ARPAnet拥有200结点

1980-1990:新型网络协议与网络的激增

  • 1983:部署TCP/IP

  • 1982:定义了SMTP电子邮件协议

  • 1983:定义DNS

  • 1985:定义FTP协议

  • 1988:TCP拥塞控制

  • 新型国家级网络:CSnet,BITnet,NSFnet,Minitel

  • 1986:NSFnet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组成三级网络

    100,000台主机连接公共网络

1990-2000年代早期:商业化,Web,新应用

  • 1990年代早期:ARPAnet退役

  • 1991:NSF解除NSFnet的商业应用限制(1995年退役),由私营企业经营

  • 1992:因特网协会ISOC成立

  • 1990年代后期:Web应用

    1.超文本

    2.HTML,HTTP:Berners-Lee

    3.1994:Mosaic、Netscape浏览器

    4.1990年代后期:Web开始商业应用

  • 1990年代后期-2000年代

    1.更多及受关注的网络应用:即时消息系统(如QQ),P2P文件共享

    2.网络安全引起重视

    3.网络主机约达1亿以上

    4.网络主干链路带宽达到Gbps

2005-今

  • 约达到7.5亿台主机

    1.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 宽带接入的快速部署

  • 无所不在的高速无线接入快速增长

  • 出现在线社交网络:

    1.Facebook:拥有10亿用户

  • 服务提供商(如Google,Microsoft)创建其自己的专用网络

    1.绕开lnternet,提供“即使”接入搜索、email等服务

  • 电子商务、大学、企业等开始在“云”中运行自己的服务(如:Amazon EC2)
    net,NSFnet,Minitel

  • 1986:NSFnet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组成三级网络

    100,000台主机连接公共网络

1990-2000年代早期:商业化,Web,新应用

  • 1990年代早期:ARPAnet退役

  • 1991:NSF解除NSFnet的商业应用限制(1995年退役),由私营企业经营

  • 1992:因特网协会ISOC成立

  • 1990年代后期:Web应用

    1.超文本

    2.HTML,HTTP:Berners-Lee

    3.1994:Mosaic、Netscape浏览器

    4.1990年代后期:Web开始商业应用

  • 1990年代后期-2000年代

    1.更多及受关注的网络应用:即时消息系统(如QQ),P2P文件共享

    2.网络安全引起重视

    3.网络主机约达1亿以上

    4.网络主干链路带宽达到Gbps

2005-今

  • 约达到7.5亿台主机

    1.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 宽带接入的快速部署

  • 无所不在的高速无线接入快速增长

  • 出现在线社交网络:

    1.Facebook:拥有10亿用户

  • 服务提供商(如Google,Microsoft)创建其自己的专用网络

    1.绕开lnternet,提供“即使”接入搜索、email等服务

  • 电子商务、大学、企业等开始在“云”中运行自己的服务(如:Amazon EC2)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