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在陆地回传应用的探索

本文介绍了自由空间光通信(FSO)在陆地移动回传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包括针对性通信技术、跟瞄技术和应对天气条件影响的策略。在车载和机载移动回传网应用中,FSO成功实现了高数据速率的稳定传输,并展示了在应急通信、山区、跨水域等场景的潜力。" 51462980,5652270,QT实现Label控件拖动功能,"['QT开发', 'GUI编程', '事件处理', '控件操作']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0 引言

1 FSO关键技术介绍

1.1 针对性通信技术研究

1.2 跟瞄技术

1.3 天气条件的影响

1.3.1 晴朗天气

图1

1.3.2 闪烁和湍流

1.3.3 雨、雪、雾天气

1.3.4 背景光噪声

2 陆地移动回传短距自由空间光通信应用和探索

2.1 车载移动回传网应用

图2

2.2 机载移动回传网应用

图3

2.3 测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其他应用场景分析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4 结束语


摘要

自由空间光通信是指在自由空间中进行激光传输的通信技术,它利用光纤通信的波段和技术,结合无线通信的便捷性和移动性,解决因地理地形限制,或临时通信需求下的传输问题。介绍了陆地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特点,并对该技术的一些商业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自由空间光通信; 光纤通信; 无线通信; 陆地回传应用

0 引言

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是一种利用大气或真空作为传输信道媒介,利用激光作为载波进行通信的技术[1-3]。得益于光导纤维的损耗大幅降低(20 dB/km降至0.2 dB/km),地面光纤通信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传输媒介[4]21世纪初,我国开展大规模光进铜退,传输媒介从电缆和同轴线逐步演进为成本更加低廉、性能更加优越的光纤,这使得我国光通信事业得到大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模大、系统复杂的光纤光缆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5]。而光纤通信的速率也从最初的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时代逐渐升级到目前运营商正在积极部署的400G骨干网时代。

我国无线通信的发展相比国外虽有一定滞后,但更为紧凑和快速,大哥大5G手机,不过短短30多年[6]FSO的出现正是处在无线通信发展萌芽和光通信瓶颈的时期。早期的FSO传输速率低,因为没有合适的光源,载波质量差,而且光束极其容易受到空气中的各种衰减因素干扰,造成通信失败。为了平衡速率和距离,将研究焦点集中在短距离、低速率方向。直到激光的出现,使得波束变窄,聚焦性好,能实现长距离、大容量的传输。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出现和成熟,各种商业化器件将FSO的体积和功耗进一步优化,使得逐渐被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掩盖的FSO重获关注,尤其是在未来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过程中。

1 FSO关键技术介绍

1.1 针对性通信技术研究

传统的FSO设备结构复杂,由于信号速率格式不一,业务需要重新封装调制,所以在FSO设备内部,带有光电转化模块。在发送端,将业务信号调制到光频,采用一些特有调制方式,通过FSO进行光学发送;在接收端,经过接收光学的耦合,采用直接探测光强的方式解出电信号,送入后端接收设备。

光源可采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激光二极管等,工作波长从800 nm~2 μm不等。由于当时的光纤通信技术还未得到大发展,因此光源的使用多考虑配合光学损耗小频段或低成本光学组件为主,与当前的商用化需求出入较大。早期研究多是集中在800 nm光源附近,在此频段,空间衰耗大,主要来自空气的散射和吸收损耗。

随着技术方案迭代,对于上层设备具有光学接口的,如基站基带处理单元(Base Band Unit,BBU)回传或前传接口,部分研究者倾向于把光源卸载到上层设备端,直接利用回传或前传光模块作为光源,光信号进入FSO设备后,只做光学放大和光路处理,不进行光电变换。对于上层设备只具有电学接口的,仍在FSO内保留电光转换的方式,并根据实际承载需求稳步升级接口速率。纯光透传方案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对准要求高,光学系统稳定性差;非透传方案结构复杂,成本高,但由于内部结构稳定,对光学要求相对较低,对准锁定相对容易。

在波长的选择上,根据运营商需求场景,回传多采用1 310 nmSFP+模块,前传则有直驱和波分两种方案。因此,FSO设备应当具备常规波段(Conventional Band,C波段)和原始波段(Orignal Band,O波段)基础能力。C波段是光纤通信最成熟的波段,从发送到接收都有成熟的商用器件。如果采用透传方式,FSO设备内不需要考虑增加光模块,只需要根据功率预算配置放大器,例如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 Doped Fibre Amplifier,EDFA)。如果非透传,则需要增加光模块进行波长变换。目前,O波段商用高功率放大器还不够成熟,少量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OA)可以满足空间传输需求。

对于收、发端所用光纤,同样存在两种路线。发端采用普通单模G.652光纤即可,收端使用多模光纤或单模光纤。如果接收功率较大,可以牺牲5~6 dB损耗裕量,直接将收端多模光纤接入后端设备的光模块中。如果损耗裕量较小,则需要通过一些熔接手段将多模光纤过渡成单模光纤,损耗控制在5 dB以下,再接入设备光模块。更进一步,直接采用单模光纤进行空间耦合接收,但损耗通常在10 dB以上。

对使用的光学镜片口径和发散角也有一定要求。常用的接收镜直径为50 mm90 mm规格,对于回传短距接口,发散角不超过0.5 mrad,则几何损耗不会过大而导致接收功率偏低。在实际设计使用中,需要根据场景距离和当地天气情况进行二次设计,如果当地天气多为雾天、沙尘或水域多蒸汽情况,则应适当提升接收孔径,控制发散角,保障通信质量。

1.2 跟瞄技术

瞄准、捕获和跟踪(Pointing,Acquisition,Tracking,简称“PAT”),是建立一条稳定的FSO链路的关键技术。虽然不属于通信范畴,PAT技术对保障低误码率和高通信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条稳定的光链路可以大大节省功率预算。

在光纤通信中,只要光纤两端的接头插入相应的接口,即可实现稳定连接。而在自由空间中,双边设备无法自动互相发现,需要通过辅助的方法进行校准,保持设备前端面平行、中心相对。

PAT技术包含多个辅助对准模块,包括位置粗定位模块、光粗跟踪模块和光精跟踪模块。在实际运行时,首先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高度计发现对方位置和高度,使用电机旋转,镜头大致相对;然后开启粗跟踪光学,两端互相开启接收,在接收机上将功率密度最大的点移动至接收面正中心;最后通过精跟踪光束微调,实现多轴平行校准。辅助光路称为信标光,光轴与通信光平行,这样可以做到信标光对准的同时,通信光也精确对准。精确对准系统光路可以复用,即精跟踪光和信号光通过合波,由同一个镜头发射,这样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保障对准精度。此外,云台电机需要建立快速反馈系统,FSO出现晃动时,迅速纠偏、保持跟踪。

在一些场景下,移动或晃动的位移不大,比如楼宇或高塔上,可以按需减少PAT模块数量,节约成本。当PAT模块装载在无人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时,需要考虑风向和风速,还需要考虑无人机抖动,添加防抖平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罗伯特之技术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