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最重要的功能:连通(交换信息)、共享(信息、软件、硬件)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网络由链路和结点构成,主机和连网设备(结点)被抽象为点,==通信线路(链路)==被抽象为线。
网络的类型
依据拓扑结构:总线、星、环、格网
互联网定义:网络的网络
❌主机定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 出现了TCP/IP协议
- 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区别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因特网包含万维网
1.2.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三个阶段RFC6410
-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 总结以上草案、建议、标准
❌RFC文档可以通过电子邮件、FTP或WWW方式获得。
1.3 因特网的组成
❌因特网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组成
边缘部分:由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功能:通信、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网络、路由器、❌功能:连通、交换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C/S,P2P
C/S
客户软件的特点:
-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
- 准备通信时主动向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所以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 简单,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 自动调用
- 一直运行,被动地等待,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复杂,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C/S | 客户软件 | 服务器软件 |
---|---|---|
由谁调用 | 客户 | 自动调用 |
通信 | 主动 | 被动 |
简单or复杂 | 简单 | 复杂 |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的功能:分组交换(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的特点:必定面向连接,分组交换的虚电路面向连接
三阶段:建立、通信、释放
❌缺点:
- 数据效率低
- 数据具有突发性
- 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分组交换的特点: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根据目的地址将它从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主机功能:处理用户信息
分组交换优点:高灵迅可
-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缺点:
-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报文交换的特点:存储转发
❌报文交换缺点:
- 时延很长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 发送端将报文分组,加首部
- 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 接收方在目的地合并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电路交换:可靠、连续传送效率高。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突发传送效率高。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
-
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
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
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早期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昂贵的中心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分组交换网则是以网络为中心,主机都处在网络的外围。用户通过分组交换网可共享连接在网络上的许多硬件和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不同作用范围:WMLP
网络的使用者:专用、公用
接入网:用户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带宽:即最高速率,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4个时延分别是:处理、排队、传送、传播
时延带宽积
利用率,有2种,分别是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时延和网络利用率的关系:是D0/D=1-U,U越大,D越大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U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易于管理和维护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OSI和TCP/IP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
- 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语法、语义、同步
格解顺=哥姐顺
分层的优点: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层数多少要适当
- 若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
- 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实现是具体的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有7层
TCP/IP 有4层,分别是2347层,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应用层:
任务: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完成网络应用
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和交互的规则
包含的协议有:域名系统DNS、HTTP、SMTP,数据单元称为报文
运输层:
任务:为应用进程提供逻辑通信服务,所以具有分用和复用的功能
主要的协议:TCP和UDP
网络层
工鞥
数据单元常称为:数据报、分组。分组的话每一层都可以用,笼统
链路层
数据单元常称为:帧
物理层
数据单元常称为:比特
PDU、对等层、协议栈
功能 | |
---|---|
物理 | 比特传输 |
链路 | 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
网络 | 为主机提供通信 |
运输 | 为应用进程提供逻辑通信 |
应用 | 应用进程通信和交互完成网络应用 |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协议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看一个计算机网络协议是否正确,不能光看在正常情况下是否正确,而且还必须非常仔细地检查这个协议能否应付各种异常情况。
1.7.5 TCP/IP 的体系结构
IP over Everything:IP 在各式各样的网络上运行,看不见具体的物理网络
everything over IP:应用进程在IP层上,IP层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PPT练习题
4、判断对错
1)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是无连接的。 (F)虚电路建立连接
2)电路交换传输数据不需要携带地址信息,分组交换方式需要。T (虚电路需要携带逻辑信道号,可看作简单的地址信息)
4)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分组交换传输时延长一些,但是具有更好的灵活性。F 基本原理不同,一般情况下分组交换省时
电信号在铜缆中产生的传播速率2.3*108m/s==,在光缆中的传播速率==2*108
9、以下功能由OSI的哪层完成
1)完成应用进程到应用进程(端到端)的传输 输
2)决策使用哪条路径到达目的地 网
6)提供事务处理与访问 用
7)数据的编码与表示 示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或用户请求提供各种请求服务。OSI参考模型最高层,也是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计算机用户、各种应用程序以及网络提供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表示层:数据编码、格式转换、数据加密。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会话层:创建、管理和维护会话。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传输层:数据通信。建立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为会话层和网络层提供端到端可靠的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能完整的传输到网络层。
网络层:IP选址及路由选择。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封装成帧,传送到网络层;将网络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11.假设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欲发送400B的数据(无拆分),除物理层和应用层之外,其他各层在封装PDU时均引入20B的额外开销,则应用层数据传输效率约为 A
A.80% B.83% C.87% D.91%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 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作业
第一章 习题8、13、14、18、22、27
雨课堂测试
设传输速率为10Mb/s,在1km铜缆中传输的数据量大约是(50b)
❌数据通信中不需要携带地址等身份确认信息的交换技术是(B)交换
- A虚电路
- B电路
- C数据报
- D报文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