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结构—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

        

目录

一、CU的控制方式

1.同步控制

2.异步控制

3.联合控制

4.人工控制

二、组合逻辑控制器

1.基本原理和结构框图

2.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1)取指周期

(2)间址周期

(3)执行周期

(4)中断周期

3.组合逻辑设计

三、微程序控制器

1. 基本原理和结构框图

2. 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1)取指阶段

(2)执行阶段

3.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1)直接编码(直接控制)

(2)字段直接编码

(3)字段间接编码

(4)混合编码

4.微指令格式

5.微指令序列地址的形成

6.微程序设计

(1)写出机器指令的微操作以及节拍安排

1)取指阶段

2)执行阶段

(2)确定微指令格式

(3)编写微程序码点

7.其他微程序技术


        控制单元 CU 控制一条指令执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发出控制信号、依次执行一个微操作序列的过程。很明显,不同的指令中包含的微操作数量不等,每个微操作的复杂程度也不同,所以每条指令的执行时间都是不同的。

        在 CPU 内,可以通过时钟信号产生节拍,来控制每个微操作的执行。一个指令周期可以包含多个机器周期,每个机器周期又可以包含多个节拍,这样就构成了 多级时序系统

        控制不同的微操作序列,需要产生不同的时序控制信号。至于如何形成这些控制信号,可以采用不同的时序控制方式,这就被称为 CU 的 控制方式

一、CU的控制方式

        CU 的控制方式,主要有 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人工控制 四种。

1.同步控制

        最常见的控制方式就是 同步控制。这种方式下 CPU 有一个统一的时钟,所有指令的每一个微操作,执行顺序都是事先确定好的,根据时钟信号在不同的时钟周期依次执行。

        根据机器周期的不同设置方式,同步控制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案:

(1)采用定长的机器周期

        这是最简单的方式,不论指令对应的微操作有多少、也不管微操作有多复杂,一律采用统一的机器周期来执行各种不同的指令,每个机器周期包含相同的节拍数,每个节拍的宽度完全一致。

        这样的话,机器周期的选择必须要以执行最慢的指令和微操作为准,对于比较简单的指令就会有时间上的浪费。  

(2)采用不定长的机器周期

        采用不定长的机器周期时,每个机器周期内的节拍数可以不等,这样就可以解决微操作执行时间不统一的问题了。

        一般会把大多数微操作安排在一个较短的机器周期内完成,而对于比较复杂的微操作,则通过延长机器周期来解决。

(3)中央控制和局部控制相结合

        这种方式相当于是定长和不定长机器周期的结合。将机器的大部分指令安排在统一的机器周期内完成,称为 中央控制,这个机器周期一般比较短;而将少数复杂指令中的一些操作,通过插入一些额外的节拍来进行处理,这称为 局部控制

        局部控制的每个节拍跟中央控制的节拍宽度相同,个数则是不确定的。

2.异步控制

        异步控制方式不存在统一的时钟信号,没有固定的周期节拍和时钟同步;每条指令和每个微操作耗费的时间都以它们在电路中完成为准。

        这种控制方式 CPU 没有空闲时间,利用率更高;但微操作的时序就需要有专门的 “应答线路” 来进行控制,结构会更加复杂。

3.联合控制

        联合控制方式就是同步控制和异步控制的结合。这种方式下,对于指令中大部分一致的微操作,采用同步控制;而对于小部分特殊的、时间难以确定的操作,则采用异步控制。

4.人工控制

        为了调试机器和软件开发的需要,可以在机器面板或者内部设置一些开关或者按键,由人工进行操作控制。例如,一些机器设有 Reset(复位)键,可以人工恢复初始状态。


        确定了 CU 的控制方式,就可以设计具体的控制单元了。根据产生微操作控制信号的方式不同,控制器又可以分为 组合逻辑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

二、组合逻辑控制器

        组合逻辑控制器直接通过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根据当前的指令操作码工作周期标志以及时钟信号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微操作)序列,实现控制器的各种功能。也叫做 硬布线控制器

1.基本原理和结构框图

        组合逻辑控制器的控制信号,都是由控制单元(CU)产生的。它的输入是时钟信号、操作码译码之后的信号以及条件码标志位。

        存放在 IR 中的 n 位操作码可以经过一个译码器,产生 2^{n}个输出;于是每种操作码都会对应一个输出信号送至 CU。

        CU 的时钟信号就是一个脉冲序列,让它通过一个节拍发生器(计数器)就可以产生一个宽度等于时钟周期的节拍序列。在每个节拍内,可以保证完成一次微操作,数据信息能够完成数据通路中的流动。这样,CU 就可以按照节拍来发出控制信号的序列了。

2.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接下来就可以将每个工作周期中的微操作,安排到对应的节拍中了。

        安排微操作的节拍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 微操作的先后顺序不能发生改变;

② 如果是控制不同部件的微操作,可以同时执行的话,应该尽可能安排在同一个节拍内;

③ 如果有些微操作耗时不长,那可以将多个这样的微操作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并且允许它们有先后次序。

        现在我们假设采用定长机器周期的同步控制方式,每个机器周期包含 3 个节拍。以上一节讨论的 10 条不同指令为例,可以安排微操作的节拍如下:

(1)取指周期

(2)间址周期

 

(3)执行周期

        同样,还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指令,分别分析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1)非访存指令

        非访存指令一般都只有很简单的操作,因此可以直接把微操作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可以选择 T0 ~ T2 的任一节拍,其余节拍空闲。

        这里以 CLA 指令为例,把它的微操作安排在 T2 节拍内:

2)访存指令

        访存指令中需要进行访问主存操作,微操作的节拍安排可以跟取指、间址周期类似。

3)转移指令

        同样,转移指令微操作比较简单,可以在 T~0~ ~ T~2~ 任选一个节拍进行安排。

(4)中断周期

        在指令周期的最后阶段,CPU 会向所有中断源发出中断查询信号,若检测到有中断请求,在允许中断的条件下就会进入中断周期。中断周期的微操作节拍安排如下:

 

3.组合逻辑设计

        安排好了指令微操作的节拍,接下来就可以设计组合逻辑电路,产生需要的控制信号了。

        组合逻辑设计主要由三步来完成:列出所有微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写出每一个微操作对应控制信号的逻辑表达式;根据逻辑表达式画出组合逻辑电路图。

(1)列出微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

        根据微操作的节拍安排,可以将所有指令中每个工作周期、每个节拍需要做的微操作全部列出来,这就是 操作时间表。下表中列出了我们当前所考虑的 10 条指令,如果某条指令需要执行某个微操作,那么对应的格子填 “1”。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对于某一条指令,在某个节拍内需要给出什么样的控制信号。

(2)写出微操作的逻辑表达式

        根据操作时间表,可以对每个微操作控制信号进行真值判断,得到微操作命令的初始逻辑表达式。经过化简就可以得到最简逻辑表达式,从而可以通过电路进行实现。

        例如,对于微操作 M(MAR)→ MDR,逻辑表达式为:

        这里的 FE、IND、EX 是工作周期标志,T~1~ 是节拍,ADD、STA、LDA、JMP、BAN 代表对应指令,来自操作码译码器的输出选择。

(3)画出微操作命令的逻辑电路图

        对于每一个微操作,有了它的逻辑表达式,就可以画出对应的组合逻辑电路图。例如,微操作 M(MAR)→ MDR 的逻辑电路图为:

        组合逻辑控制器的特点是纯硬件电路实现,因此速度更快、性能更好;设计起来思路清晰、简单明了。但是由于每个微操作命令都对应着一套逻辑电路,因此结构比较复杂,也不够规范;而且逻辑线路是固定的,不易扩展和修改。

        组合逻辑控制器通常应用在 RISC 架构中。

三、微程序控制器

        组合逻辑控制器线路庞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采用类似 “存储程序” 的方法,来形成具体的微操作序列;这被叫做 “微程序”,采用这种技术的控制器就被称为 微程序控制器

1. 基本原理和结构框图

        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思想是,将每条机器指令编写成一个 微程序,每一个微程序包含若干条 微指令,每一条微指令对应一个或几个微操作命令。然后把这些微程序存入一个 控制存储器(简称控存,CM)中,用读取指令的方式将它们读出依次执行就可以了。

        这样,每一条机器指令都可以对应着一个微程序。对于取指、间址、中断周期,所有指令的操作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统一编制成一个微程序;而每条指令执行阶段的操作则单独对应一个微程序。这样,控制存储器中微程序的个数,就是机器指令的数量,再加上对应取指、间址、中断周期的 3 个微程序。

        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应该包含两个字段,前面是操作控制字段,对应着微操作命令,可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后面是顺序控制字段,可以指出下条微指令的地址(简称 下地址),从而控制微指令序列的顺序执行。

        微程序控制单元的结构如下所示:

  • 控制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单元的核心部件,存放着全部的微程序;显然控存可以采用 ROM 实现。

  • CMAR:控存地址寄存器,用来存放准备读取的微指令地址;

  • CMDR:控存数据寄存器,用来存放从控存读出的指令;

  • 顺序逻辑:用来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用来控制微指令序列的执行顺序。

2. 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我们可以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假设一段用户程序,有下面的两条汇编指令:

  LDA  X
  ADD  Y
  ...

         当执行到第一条指令 LDA X 时,PC 的值为这条指令在主存中存放的地址。控制单元 CU 将执行以下的操作。

(1)取指阶段

        首先进入取指周期,微程序控制单元将执行取指阶段的每一个微操作。

① 将取指周期的微程序首地址 M 送至 CMAR:M → CMAR;

② 取微指令,将控存 M 地址单元中的微指令取出,送至 CMDR:CM (CMAR) → CMDR;

③ 产生微操作命令,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为 “1” 的各位发出控制信号,执行微操作 (PC) → MAR,1 → R;

④ 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当前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指出了下地址为 M + 1,所以将 M + 1 送至 CMAR:Ad (CMDR) → CMAR;

⑤ 取下一条微指令,将控存 M + 1 地址单元中的微指令取出,送至 CMDR:CM (CMAR) → CMDR;

⑥ 产生微操作命令,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为 “1” 的各位发出控制信号,执行微操作 M (MAR) → MDR,(PC)+ 1 → PC;

⑦ 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当前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指出了下地址为 M + 2,所以将 M + 2 送至 CMAR:Ad (CMDR) → CMAR;

⑧ 取下一条微指令,将控存 M + 2 地址单元中的微指令取出,送至 CMDR:CM (CMAR) → CMDR;

⑨ 产生微操作命令,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为 “1” 的各位发出控制信号,执行微操作 (MDR)→ IR,

OP (IR) → CU。

        至此,第一条指令 “LDA X” 已经取出并保存到了 IR 中。

(2)执行阶段

        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这条指令采用了直接寻址,因此跳过间址周期,直接进入执行周期。

① 根据指令的操作码,形成取数指令的微程序首地址 Q,并送至 CMAR:OP (IR) → 微地址形成部件 → CMAR;

② 取微指令,将控存 Q 地址单元中的微指令取出,送至 CMDR:CM (CMAR) → CMDR;

③ 产生微操作命令,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为 “1” 的各位发出控制信号,执行微操作 Ad (IR) → MAR,1 → R;

④ 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当前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指出了下地址为 Q + 1,所以将 Q + 1 送至 CMAR:Ad (CMDR) → CMAR;

⑤ 取下一条微指令,将控存 Q + 1 地址单元中的微指令取出,送至 CMDR:CM (CMAR) → CMDR;

⑥ 产生微操作命令,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为 “1” 的各位发出控制信号,执行微操作 M (MAR) → MDR;

⑦ 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当前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指出了下地址为 Q + 2,所以将 Q + 2 送至 CMAR:Ad (CMDR) → CMAR;

⑧ 取下一条微指令,将控存 Q + 2 地址单元中的微指令取出,送至 CMDR:CM (CMAR) → CMDR;

⑨ 产生微操作命令,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为 “1” 的各位发出控制信号,执行微操作 (MDR)→ ACC。

至此,就完成了取数指令 LDA X 的全部操作。

        最后一条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为 M,所以接下来 CPU 又将进入下一条指令 ADD Y 的取指周期,从控存中依次读出微程序的每条微指令、发出一系列的控制信号。

        微程序控制单元设计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怎样去发出控制信号,以及如何具体产生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这跟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微地址的形成方式 有关。

3.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主要是指怎样对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进行编码,进而发出对应的控制信号。所以也称为 微指令的控制方式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编码(直接控制)

        最简单的方案,就是让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每一位都对应着一个微操作命令;这种编码方式就称为 直接编码方式

        当控制字段的某位为 “1” 时,就表示控制信号有效,进而打开对应数据通路的控制门;为 “0” 时则表示控制信号无效,控制门关闭。

        这种方式实现简单、含义清晰,而且只要微指令从控存中读取出来就立刻可以发出对应的控制信号,速度非常快。不过由于微操作数量众多,因此控制字段的位数也会非常多,可能达到几百位,造成控存容量过大。

(2)字段直接编码

        想要减少控制字段的位数,可以通过加一个译码器来解决。不过由于可能会有多个微操作命令同时有效(并行)的情况,因此可以根据并行发出的微命令个数将控制字段再做 “分段”,每段内分别进行译码、对应一个微操作命令。

        这种方式由字段直接译码发出微命令,所以叫做 字段直接编码方式,也称为 显式编码

        这里所谓的 “微命令” 就是 CU 发出的控制信号,而 “微操作” 就是微命令生效后执行的过程,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一般我们不再过多区分。

        指令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微命令可以同时产生,我们称它们是 “相容” 的;而如果一组微命令不能同时发生,则称它们是 “互斥” 的。字段直接编码时,应该将互斥的一组微命令放在一个字段内;而不同字段的微命令,则是相容的。每个字段的长度可以不同。此外,每个字段还应该留出一种状态,表示不发出这一组中的任何微命令。


        例如,某机器的微指令格式中,有 8 个控制字段,每个字段可以分别发出 5、8、3、16、1、7、25、4 种控制信号。那么采用直接编码和字段直接编码方式设计微指令,需要的操作控制字段至少是多少位?

(1)直接编码

        微指令操作控制字段的位数,就是总的控制信号数:

(2)字段直接编码

        每个字段需要保留一个编码,表示不做任何操作;因此 8 个字段分别需要表示 6、9、4、17、2、8、26、5 种情况。对应的编码位数应该是:3、4、2、5、1、3、5、3,因此总位数为:

        很明显,使用字段直接编码可以有效地减少控制字段的位数。

(3)字段间接编码

        这种方式在字段直接编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步转换,即一个字段的某些微命令,还需要受到另一字段译码输出的控制,因此被称为 字段间接编码,也叫 隐式编码。  

        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控制字段位数,但电路更加复杂、而且削弱了微指令的并行控制能力,因此一般只是作为字段直接编码的辅助手段。

(4)混合编码

        将直接编码和字段编码(直接或者间接)混合使用,就成了 混合编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综合考虑微指令字长、灵活性和执行速度各方面的要求。

4.微指令格式

        微指令的格式跟微指令的编码方式有关,通常可以分为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1)水平型微指令

        水平型微指令的主要特点,就是一次能定义并执行多个并行操作的微命令。从编码方式看,前面介绍的直接编码、字段直接编码、字段间接编码以及混合编码都属于水平型微指令。

(2)垂直型微指令

        垂直型微指令不强调并行控制的功能,而是采用了类似机器指令中操作码的方式,在操作控制字段中用 “微操作码” 来规定微指令的功能。通常一条微指令中,只有 1 ~ 2 个微命令,控制 1 ~ 2 种操作。

        相比而言,水平型微指令并行操作能力更强、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灵活性强;而垂直型微指令与机器指令更加类似,语义更加清晰。水平型微指令用较长的微指令结构,换取较短的微程序;而垂直型微指令是以较长的微程序结构,换取较短的微指令结构。

5.微指令序列地址的形成

        微指令执行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形成后续微指令的地址。

(1)直接由当前微指令的下地址字段给出

        大部分微指令都会在下地址字段直接指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在每一段微程序内部一般都是这种方式。也被称为 断定方式

(2)根据指令的操作码形成

        取指周期结束、机器指令被存放入 IR 后,接下来执行阶段微指令的地址,会由微地址形成部件根据操作码产生。

        所谓的微地址形成部件,其实也就是一个编码器,它的输入是指令操作码,输出是对应微程序执行阶段的首地址。它可以用 PROM 来实现,以指令的操作码作为 PROM 的地址,相应的存储单元存放微程序首地址。

        对于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一个 多路选择器,通过对当前一些状态标志的判断来进行选择。

 

        除了上面最基本的两种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形成微指令序列地址。

(3)增量计数器法

        可以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后续微指令的地址都是连续的,所以可以借鉴 PC 的功能,采用 “增量计数法” 形成后续微指令的地址:(CMAR) + 1 → CMAR。

(4)分支转移

        当遇到转移指令时,微指令也会出现分支,这时必须根据转移方式指明的判别条件,根据各种标志决定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

(5)通过测试网络形成

        这种方式微指令的地址码分两部分,高段为非测试地址,需要直接保留;低段则为测试地址,需要结合测试源的信号、通过测试网络来生成。

(6)由硬件生成微程序入口地址

        电源接电后,程序第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入口地址),可以由专门的硬件电路产生。

        另外,当有中断请求且条件满足时,CPU 进入中断周期,这时也可以由硬件产生中断周期微程序的入口地址。同理,当有间接寻址时,也可以由硬件产生间址周期微程序的入口地址。

6.微程序设计

        设计微程序控制器,主要任务其实就是编写各条指令的微程序。

        具体步骤也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写出所有指令的全部微操作以及节拍安排;其次确定微指令格式;最后编写出每条微指令的二进制代码(称为 微指令码点)。

(1)写出机器指令的微操作以及节拍安排

        这里我们用跟组合逻辑设计相同的案例,只考虑 10 条机器指令。简单起见,我们这里不考虑间接寻址和中断的情况,只讨论取指和执行周期。

1)取指阶段

        跟组合逻辑设计类似,取指阶段的微操作可以安排在三个节拍内:

        如果一个节拍内的微操作,都对应一条微指令,那么上面的取指微程序对应着 3 条微指令。

        不过我们发现,微程序控制器的所有控制信号都来自于微指令,而微指令都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所以每条微指令执行之前,必须有一个将微指令地址送至 CMAR 的过程。或者说,每条微指令执行结束,应该形成后续地址,交给 CMAR;这必须额外耗费一个时钟周期(节拍)。

        这样,取指操作就需要 6 条微指令来完成。所有微指令都会由时钟信号的上升沿打入 CMDR 中。

2)执行阶段

        同样,执行阶段的微操作是由指令操作码决定的;每条微指令完成之后同样要考虑后续指令地址的形成。

a)非访存指令

b)访存指令

 

c)转移指令

 

以上总共有微指令 38 条,不同的微操作有 20 个。  

(2)确定微指令格式

        确定微指令格式,主要是确定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后续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以及微指令字长 3 个方面。

  • 微指令编码方式:微操作不多,可以采用直接编码方式;

  • 后续地址形成方式:根据指令操作码和微指令的下地址,确定后续微指令地址的形成;

  • 微指令字长:20 个微操作,对应 20 位操作控制字段;38 条微指令,需要 6 位下地址字段。微指令字长至少取 26 位。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38 条微指令中,19 条都是将后续地址送入 CMAR 的操作。这不仅在微指令上有所浪费,而且相当于每两个时钟周期,才能取出并执行一条微指令。

        我们可以将 CMDR 的下地址字段 Ad (CMDR) 直接接到控制存储器的地址线上,在下一个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就将对应地址的内容(下一条微指令)读取到 CMDR 中。这样就省去了 CMAR,直接用 Ad (CMDR) 取代,而且做到了每一个时钟周期完成一条微指令,大大提升了运行速度。

        同样,指令操作码 OP (IR) 通过微地址形成部件产生的后续地址,也可以直接送到控制存储器的地址线上。

        通过这样的化简,我们就省去了 19 条微指令,并同时省去了 Ad (CMDR) → CMAR 和 OP (IR) → 微地址形成部件 → CMAR 两个微操作。于是总共只需要 38 - 19 = 19 条微指令和 20 - 2 = 18 个微操作。

        这样,最少只需要 18 位控制字段和 5 位地址字段。不过为了便于以后扩展,我们可以取 24 位操作控制字段和 6 位下地址字段。微指令格式如下:

        操作控制字段的第 0 ~ 17 位分别控制的微操作为:

 

(3)编写微程序码点

        根据每条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和下地址,就可以得到每一条微指令对应的二进制代码(码点)了。这里我们省略了码点中所有的 0。

7.其他微程序技术

        微程序控制器中,控制信号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出现,因此不需要像组合逻辑那样考虑逻辑表达式的化简,因此设计更加简便,更容易调试和修改。当然,由于执行每个微操作都要访问控制存储器,所以对控制存储器的速度要求较高。微程序控制器通常应用在 CISC 架构中,目前大多数计算机都会采用微程序设计技术。

        微程序设计技术也可以有其它一些方式的扩展。

(1)静态微程序设计

        通常指令系统是固定的,对应每一条机器指令的微程序,都是计算机的设计者预先编写好的,这种微程序设计技术称为 静态微程序设计,其控制存储器一般采用 ROM。

(2)动态微程序设计

        如果可以通过改变微指令和微程序,来改变机器的指令系统,这种微程序设计技术称为 动态微程序设计。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实现不同类型的指令系统,有利于仿真和研究测试,其控制存储器需要采用 EPROM。

(3)毫微程序设计

        如果采用两级微程序的设计方法,用第一级微程序来解释机器指令,再用第二级微程序(称为 “毫微程序”)来解释第一级微程序,这样的设计方式就称为 毫微程序设计。组成毫微程序的 毫微指令 是用来解释微指令的。

        采用毫微程序设计计算机的优点是,可以用更少的控制存储器空间来达到高度的并行;不过同时运行速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29
    点赞
  • 2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来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的理解。在这门课程设计中,通常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主要任务: 1. 指令集设计:根据需求和目标,设计一个适合的指令集架构。这包括确定指令的格式、操作码和寻址方式等。 2. 数据通路设计设计计算机的数据通路,包括寄存器、ALU(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器等。数据通路负责执行指令并处理数据。 3. 控制器设计设计计算机控制器,负责解码指令、生成控制信号,并协调各个部件的工作。控制器通常采用有限状态机的形式。 4. 存储器设计设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包括主存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辅助存储器用于扩展存储容量。 5. 性能评估与优化:通过性能评估,对设计计算机系统进行性能分析提出优化方案,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6. 实现与测试:将设计计算机系统实现为硬件或软件,并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问题--: 1.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 课设计中的指令集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 数据通路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4. 控制器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5. 存储器设计中的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有什么区别? 6. 性能评估与优化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7. 实现计算机系统时,硬件和软件的选择有何区别?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