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关键策略。《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强调了支持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指导思想。

职业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培育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细化,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基于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要求、制定程序、实施要求、监督与指导等内容。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遵循《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开发“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高层可互选”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方案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双创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构建更灵活、个性化的结构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有效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需求,将专业“单人单岗”的单一渠道输出转变为"多人多岗”的打包供给,提高人才供给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边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为多个专业或领域协同服务,特别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整体技术方案。

二、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逻辑

(一)产业逻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强调要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链接。基于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有效地将教育链紧密扣接在产业链上,职业院校作为办学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需与企业、政府充分协作、互动,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于专业群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对工作岗位群的分析,细化岗位任务要求的同时,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培养特色和优势,结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当地产业需求情况及学校就业资源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

(二)课程逻辑

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核心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置基于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课程设置的首要步骤是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系统梳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例如Scrapy框架、LDA聚类算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等,获取并统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清单和课程清单,辅助制定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改变了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有效解决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随着智能化时代职业岗位性质的变化,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和综合。基于专业群的课程开发从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详尽工作任务分析,转变为对职业岗位群整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职业教育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三)教学逻辑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特有的规律要求在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学时安排、实践实训手段等方面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和设置。课程设计需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课程结构应明确展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关系。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都需充分考虑学情、教情、专业情、校情等因素,不可简单照搬其他专业或学校的课程内容。应根据专业群的整体目标,系统化考虑课程目标、内容、开课时间、学时、师资要求、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以确保教学实施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三、基于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路径

专业群通过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设计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教学活动。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充分考虑了产业行业需求,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等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团队,按照规划与设计、调研与分析、起草与编撰、评估审定、上网发布公开和省厅报备、发布实施等六个步骤,开发了基于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产业人才需求深度调研与分析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初,对产业链中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有助于我们明确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链环节及具体岗位。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深耕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基础层,专注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配置与运维,为上层应用提供坚实支撑;软件技术专业则位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应用层,致力于各类应用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功能需求;大数据技术专业聚焦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数据层,擅长处理与分析海量数据,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而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则布局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智能层,专注于智能化应用系统与服务的开发,为用户提供前沿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这四大专业在信息技术产业链中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生态链。为了更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我们利用先进的网络数据抓取技术,深入分析了区域企业的招聘计划与数据,以及第三方机构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结果,最终确定了Linux运维工程师、云计算运维工程师、需求分析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后端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数据管理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AI开发工程师等九大典型岗位作为专业群的主要培养目标。

(二) 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精细剖析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理论,我们紧密围绕产业与岗位需求,对九大典型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关键词爬取技术,收集了2023年1月至10月期间,京津冀地区6576家企业在第三方招聘网站上的35,120条有效岗位信息。随后,运用LDA模型对岗位信息进行了聚类分析,并采用了确定度指标来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当主题数量设定为4个时,聚类结果的确定值达到了最高,此时就得到了与九大典型岗位高度契合的四大职业类型能力:运维类、开发类、数据类、AI类。

(三) 专业群课程体系与课程体系设计

依据职业能力清单,可以详细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课程设计专家将这些职业能力转换成基于表现的学习目标,按照“职业能力-学习目标-专业课程”的逻辑,设计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我们在专业群课程与课程体系设计中,首先根据能力清单,对职业能力进行分类组合,从而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开发相关课程。

我们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理论、课程理论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了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的“1+N+M”课程体系。

“1”:指的是一套专业群共享的平台课程。该平台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跨岗位的通用性,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础的从业技能。

“N”:指的是若干个专业模块课程,对应相关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个人职业目标,结合历史学习数据,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课程。由于课程是基于岗位能力的项目化课程,因此模块内外的课程不仅具有线性关系,还具备弹性和综合的连接关系。

“M”:指的是若干个拓展模块课程包,包含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拓展人文素养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关键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等。这些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含产业链中出现的新技术课程、行业热门技术课程、职业岗位的1+X技能培训课程以及升学、学术深造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选择相关的课程来提升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选择新技能课程和行业认证课程,学生可以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1+N+M”课程体系,实现了云计算应用技术专业群内课程知识的重组和课程间的有机融合。专业间横向融通,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内容,实现高层互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专业思维,拓宽了就业渠道,还助力毕业生实现精准就业。

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设计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再仅仅聚焦于单一产业或岗位,而是需要更深入、全面地调研产业链中各产业的相关性、交叉性和迁移性等特点。基于专业群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以“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为理论支撑,对传统“能力本位”理念进行了智能化时代的创新,融入了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原先依赖开发人员经验的方法(如DACUM等)进行了补充和优化。以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为例,通过聚类分析生成了专业群的能力需求清单,并据此设计和开发了专业课程体系。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