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统计工作的护航者

地理信息:统计工作的护航者

统计数据是反映国情国力、社会经济的晴雨表。随着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对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更准、更全。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现状,我国统计系统正通过健全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引入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本文从统计现状和问题谈起,讲述笔者对地理信息在统计信息化中扮演的角色及日常工作中应用的认识。

统计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为满足与日俱增的统计信息需求,统计局建立了较完善的业务工作、数据采集流程和调查方法。

1、业务工作流程

根据行政管理与工作需要,统计系统自上而下建立了国家统计局、省级统计局、地市级统计局和区县级统计局四级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在周期性普查(如人口、经济、农业普查)、经常性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中,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方案设计:统计制度与方案的制定好比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日常统计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常见的统计制度和标准包括有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基层统计报表制度、统计上使用的行政区划代码及城乡分类代码、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等。

数据采集:包含调查实施、数据收集。

数据处理:包含数据录入、编辑、审核和汇总。

分析应用:统计局对数据加以开发应用,通过统计年鉴、公报、统计信息网、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途径发布统计资料,为政府机关决策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1 统计业务工作流程

2、数据采集流程

结合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数据采集采用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与直报相结合的形式。在周期性普查、经常性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中,首先由区县或乡镇级统计局直接面对调查对象,即被调查的个体,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通过报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然后,再按照“乡镇—区县—地市—省—国家”的顺序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各级政府所需的各类专题统计信息。

 

2 统计数据采集流程

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闻频报多部门公布数据互相“打架”,“房价同比上涨1.5%”与民众切身体会相差太远。凡此种种造成了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真实性和统计局公信度的怀疑。

1、“条”、“块”分割的现状

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主要分为综合数据与部门数据两部分。综合数据是由统计局负责的基本国情,如人口、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物价指数等;部门数据是由水利部、铁道部、人民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发布的行业专题统计信息。

统计上的“条”,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单独组织调查的系统,如军队、武警部队和铁路系统;另一类是指系统性比较强的单位,如电力、邮政、银行等。这类组织机构和统计局之间存在沟通不畅、配合不够以及数据共享欠缺等问题,造成了“条”外无主管或上级直属调查对象基层数据缺失,各部门间数据口径不同、不具可比性,各自为政、重复调查的现状。

“块”是指现有的行政区划范围。统计上的“属地”原则,就是强调调查对象所属的地域管辖范围。但由于军队、武警部队和铁路等系统的独立调查,造成了这部分数据只有总量,无法细化切分。同样,现实中普遍存在单位登记注册地和实际办公地不同的情况,但工商、国税、统计等部门对单位的划分与管理各不相同。

由于“条”“块”结合、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分离,造成了调查中存在重登和漏登的现象,给数据处理审核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各部门间标准规范和制度不尽相同,所以各部门发布的数据也无可比性,给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使用都带来了困扰。

2、统计数据与百姓体会

如何看待统计数据与百姓感受间的差距?这是统计部门在服务社会公众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客观上的确存在个体感受与总体平均状况之间的偏差,例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通过对成百上千种不同的代表性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反映了各类商品或服务项目总体价格的平均变动情况。而居民个人感受既受到收入高低的影响,也受具体消费项目的影响。

所以,统计局应该加强宣传,发布数据的同时提供指标解释,最好能按不同分组(特别是地域)进行细分,体现总体水平下的个体差异。

统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统计局逐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从算盘到计算尺、计算器,再到手摇计算机、大型服务器。

信息化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统计制度与标准;减少数据收集上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提高效率,使过程更透明;促进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弥补现行管理体制下的一些弊病,最大限度地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1、信息化是统计“三个提高”的保障

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明确提出了当今统计工作的重点是“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能力、提供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统计公信力。

统计局推进信息化建设,正是致力于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数据采集管理手段和方式,将纸质报表、制度及标准纳入电子化的工作流程中;并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操作实践,提升基层的统计能力,提高数据质量。

2、“三个一”工程建设

为了提高统计的数据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减轻基层负担,统计局实施了“一个库、一套表、一个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如今已初见成效。

“一个库”即基本单位名录库,是指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数据基础上建立,并利用统计调查资料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适时维护更新的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基本单位”是对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两种类型单位的统称。该系统已在国家及各省统计局使用,解决了以往各专业各自维护专业单位字典库,重复建设、有漏有重的问题,为后续各项调查都基于统一的样本空间来确定各专业的样本框打下了基础。

“一套表”是指企业一套表。“一套表”的目的是减轻企业承担的统计调查任务负担,原则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为基本统计调查单位,对涉及企业的各项统计制度进行整合,消除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对同一企业的重复布置、重复统计,实现企业统计调查的统一布置、统一搜集、统一网络直报,以提高对企业统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一个平台”指数据采集及处理平台。该平台包含报表定义、通用报表处理、网络数据填报处理等功能,可实现统计业务从统计调查项目设计、报表设计、调查表网上报送、数据编辑审核、数据加工与汇总、数据存储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等全流程的支撑,为各级统计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报表填报、数据处理、查询、汇总平台。

地理信息的价值

地图是承载统计信息的“坐标系”,是除报表、统计图外的第三种展现形式。统计信息的指标、时间、空间坐标支撑起了统计信息表述与应用的三大维度。

而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人类了解观察客观世界的新载体。首先地理信息科学是一种关注空间的系统化知识和思维方式,提供了认知世界的新视角和方法;同时,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提供了一体化框架——基于地图这个载体将各类信息黏合在一起。

地理信息在统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电子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统计日常工作与实践中逐渐深入。现在,地理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数据采集、数据查询、分析与发布等业务中,主要集中在普查区域划分与绘图、基于空间的统计查询、分析及数据发布等方面。下摘选几个应用案例做简要介绍。

1、基于空间的可视化展示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如今传统的统计报表、公报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地理信息系统基于空间集成各类数据(人口、基本单位、宏观经济,…),直观、精美地进行图文并茂地展现,弥补了传统图表表现力不足的缺点。而且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发现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符合读图时代领导和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

 

3 消费价格调查点分布图

2、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查询分析

统计数据可分为基层数据和综合数据,均与行政区划紧密关联。如需了解某经济开发区的经济运行情况,现有的统计方法很难实现,原因在于:其一,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只能管理到村居委会级;其二虽然单位信息记录了详细地址,却未与空间位置关联。如能根据详细地址对单位进行空间定位,同时在电子地图上勾绘出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则可以随时查看该区域内的单位空间分布,实时汇总个体数据,统计出开发区经济总量与结构情况。

因此,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一体化框架,地域为纽带,打破部门统计的藩篱,实现跨专题的统计数据整合查询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将消费价格调查点分布与人口居住密度、自然地形地貌叠加,可验证调查点的代表性,并加以规划。

 

4 自定义地域范围的汇总和个体数据查询

3、考虑空间关联的统计抽样

传统抽样调查方法是在经典的统计框架下发展而来的,相邻统计单元之间缺乏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特征,使得传统抽样统计推理结果可能具有偏差,而且由于忽视了样本间的空间关联,使传统的抽样模式的效率较低,调查成本偏高。因此,引入统计调查的空间抽样模型和精度评价方法非常必要。

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空间统计分析模型,能够很方便的实现从分析结果到地图可视化展现的转换。

6 159个林地面积抽样数据估计山西省和顺县2000年的林地总面积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