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下I/O资源的实现、管理和操作

Linux针对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等采用资源描述符resource进行管理,通过资源锁resource_lock保护。资源的申请、释放、查找和冲突检测主要通过request_resource、release_resource、check_resource等函数实现。I/O资源分配采用内存映射或I/O映射方式,通过ioremap和iounmap进行映射和取消映射。对于I/O端口的访问,Linux提供了如inb、outb等宏函数,I/O内存资源的读写则通过ioremap后的核心虚地址进行。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几乎每一种外设都是通过读写设备上的寄存器来进行的。外设寄存器也称为“I/O端口”,通常包括: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三大类,而且一个外设的寄存器通常被连续地编址。CPU对外设IO端口物理地址的编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I/O映射方式(I/O-mapped),另一种是内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取决于CPU的体系结构。
  有些体系结构的CPU(如,PowerPC、m68k等)通常只实现一个物理地址空间(RAM)。在这种情况下,外设I/O端口的物理地址就被映射到CPU的单一物理地址空间中,而成为内存的一部分。此时,CPU可以象访问一个内存单元那样访问外设I/O端口,而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外设I/O指令。这就是所谓的“内存映射方式”(Memory-mapped)。

  而另外一些体系结构的CPU(典型地如X86)则为外设专门实现了一个单独地地址空间,称为“I/O地址空间”或者“I/O端口空间”。这是一个与CPU地RAM物理地址空间不同的地址空间,所有外设的I/O端口均在这一空间中进行编址。CPU通过设立专门的I/O指令(如X86的IN和OUT指令)来访问这一空间中的地址单元(也即I/O端口)。这就是所谓的“I/O映射方式”(I/O-mapped)。与RAM物理地址空间相比,I/O地址空间通常都比较小,如x86 CPU的I/O空间就只有64KB(0-0xffff)。这是“I/O映射方式”的一个主要缺点。

  Linux将基于I/O映射方式的或内存映射方式的I/O端口通称为“I/O区域”(I/O region)。在讨论对I/O区域的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Linux是如何实现“I/O资源”这一抽象概念的。更多文章请访问成都明诚科技。

3.1 Linux对I/O资源的描述

  Linux设计了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resource来描述各种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DMA和IRQ等)。该结构定义在include/linux/ioport.h头文件中:


  struct resource {
        const char *name;
        unsigned long start, end;
        unsigned long flags;
        struct resource *parent, *sibling, *child;
  };

  各成员的含义如下:

  1. name指针:指向此资源的名称。
  2. start和end:表示资源的起始物理地址和终止物理地址。它们确定了资源的范围,也即是一个闭区间[start,end]。
  3. flags:描述此资源属性的标志(见下面)。
  4. 指针parent、sibling和child:分别为指向父亲、兄弟和子资源的指针。

  属性flags是一个unsigned long类型的32位标志值,用以描述资源的属性。比如:资源的类型、是否只读、是否可缓存,以及是否已被占用等。下面是一部分常用属性标志位的定义(ioport.h):


/*
* IO resources have these defined flags.
*/
#define IORESOURCE_BITS                0x000000ff        /* Bus-specific bits */

#define IORESOURCE_IO                0x00000100        /* Resource type */
#define IORESOURCE_MEM                0x00000200
#define IORESOURCE_IRQ                0x00000400
#define IORESOURCE_DMA                0x00000800

#define IORESOURCE_PREFETCH        0x00001000        /* No side effects */
#define IORESOURCE_READONLY        0x00002000
#define IORESOURCE_CACHEABLE        0x00004000
#define IORESOURCE_RANGELENGTH        0x00008000
#define IORESOURCE_SHADOWABLE        0x00010000
#define IORESOURCE_BUS_HAS_VGA        0x00080000

#define IORESOURCE_UNSET        0x20000000
#define IORESOURCE_AUTO                0x40000000
#define IORESOURCE_BUSY                0x80000000
        /* Driver has marked this resource busy */

 

  指针parent、sibling和child的设置是为了以一种树的形式来管理各种I/O资源。

3.2 Linux对I/O资源的管理

  Linux是以一种倒置的树形结构来管理每一类I/O资源(如:I/O端口、外设内存、DMA和IRQ)的。每一类I/O资源都对应有一颗倒置的资源树,树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resource结构,而树的根结点root则描述了该类资源的整个资源空间。

  基于上述这个思想,Linux在kernel/Resource.c文件中实现了对资源的申请、释放及查找等操作。

  3.2.1 I/O资源的申请

  假设某类资源有如下这样一颗资源树:

  节点root、r1、r2和r3实际上都是一个resource结构类型。子资源r1、r2和r3通过sibling指针链接成一条单向非循环链表,其表头由root节点中的child指针定义,因此也称为父资源的子资源链表。r1、r2和r3的parent指针均指向他们的父资源节点,在这里也就是图中的root节点。

  假设想在root节点中分配一段I/O资源(由图中的阴影区域表示)。函数request_resource()实现这一功能。它有两个参数:①root指针,表示要在哪个资源根节点中进行分配;②new指针,指向描述所要分配的资源(即图中的阴影区域)的resource结构。该函数的源代码如下(kernel/resource.c):


  int request_resource(struct resource *root, struct resource *new)
  {
        struct resource *conflict;

        write_lock(&resource_lock);
        conflict = __request_resource(root, new);
        write_unlock(&resource_lock);
        return conflict ? -EBUSY : 0;
  }

 

  对上述函数的NOTE如下:

  ①资源锁resource_lock对所有资源树进行读写保护,任何代码段在访问某一颗资源树之前都必须先持有该锁。其定义如下(kernel/Resource.c):

  static rwlock_t resource_lock = RW_LOCK_UNLOCKED;

  ②可以看出,函数实际上是通过调用内部静态函数__request_resource()来完成实际的资源分配工作。如果该函数返回非空指针,则表示有资源冲突;否则,返回NULL就表示分配成功。

  ③最后,如果conflict指针为NULL,则request_resource()函数返回返回值0,表示成功;否则返回-EBUSY表示想要分配的资源已被占用。

  函数__request_resource()完成实际的资源分配工作。如果参数new所描述的资源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已经被其它节点所占用,则函数返回与new相冲突的resource结构的指针。否则就返回NULL。该函数的源代码如下


(kernel/Resource.c):
/* Return the conflict entry if you can't request it */
static struct resource * __request_resource
  (struct resource *root, struct resource *new)
{
        unsigned long start = new->start;
        unsigned long end = new->end;
        struct resource *tmp, **p;

        if (end < start)
                return root;
        if (start < root->start)
                return root;
        if (end > root->end)
                return root;
        p = &root->child;
        for (;;) {
                tmp = *p;
                if (!tmp || tmp->start > end) {
                        new->sibling = tmp;
                        *p = new;
                        new->parent = root;
                        return NULL;
                }
                p = &tmp->sibling;
                if (tmp->end < start)
                        continue;
                return tmp;
        }
}

 

  对函数的NOTE:

  ①前三个if语句判断new所描述的资源范围是否被包含在root内,以及是否是一段有效的资源(因为end必须大于start)。否则就返回root指针,表示与根结点相冲突。

  ②接下来用一个for循环遍历根节点root的child链表,以便检查是否有资源冲突,并将new插入到child链表中的合适位置(child链表是以I/O资源物理地址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为此,它用tmp指针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resource结构,用指针p指向前一个resource结构的sibling指针成员变量,p的初始值为指向root->sibling。For循环体的执行步骤如下:

  l 让tmp指向当前正被扫描的resource结构(tmp=*p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